虞之
在關外的遼東故地,清太祖努爾哈赤親手建起的都城就有三座——興京、東京和盛京。興京建在赫圖阿拉,東京建在遼陽,盛京建在沈陽,這三座都城由東向西而來,一座比一座距中原更近,也一座比一座更宏偉。
公元1616年,也是明朝萬歷四十四年。正月初一,吉日良辰,58歲的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宣布:國號為金,黃衣稱朕,建元天命。這標志著一個新的封建政權(quán)的誕生,同時也表明后金大汗努爾哈赤自此以后便不再向明廷稱臣,后金已成為一個與明朝分庭抗禮的國家。始建于1603年的赫圖阿拉老城,既是后金的肇始之地,也是后金的首座都城。
在赫圖阿拉老城,從努爾哈赤的出生地(塔克世故居)到他上位稱汗的汗宮大衙門,距離不過幾百米,卻是其幾十年的鐵血生涯鋪就的。
游覽赫圖阿拉,要“由遠及近”才能有完美的觀感。入口在北城門,進去之后,站在北門的城墻上,通過堞口向北瞰去,清如白練的蘇子河兩岸大大小小的村莊隱約可見,遠處的一抹青山仿佛是畫布的背景,安詳柔和地襯托著小城?!昂請D阿拉”是滿語,意為橫岡,即平頂小山岡。赫圖阿拉城是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有著400年歷史。從布局看,赫圖阿拉原址有內(nèi)、外兩城。內(nèi)城住的是努爾哈赤家屬和親族,外城住的是八旗兵丁。外城之外,住的是各種工匠,整個城周附近,當年有兩萬多戶人家。內(nèi)城建于1603年,外城建于1605年。內(nèi)城東西長551米,南北寬512米,占地24.6萬平方米,內(nèi)城城墻長2027米,主要建有汗宮大衙門、昭忠祠、正白旗衙門、罕王井、啟運書院、文廟、塔克世故居等,主要古遺址有八旗衙門等。
當年的赫圖阿拉內(nèi)城,建筑輝煌、文運昌盛,十萬金戈鐵馬穿行于此,十里商鋪繁華熱鬧,而城中那口被人稱為“千軍萬馬飲不干”的啟運井,水清且甘,滿至井臺,它也是當年和現(xiàn)在內(nèi)城唯一的一口水井。井邊豎有一碑,鐫刻四字:老罕王井。有人說,如果幾百年前這口水井不曾被開鑿,那么統(tǒng)治中國近300年的清王朝就可能不會出現(xiàn),中國的歷史也就可能是另一種模樣。這樣的說法顯然太夸張,不過大清朝廷對這口水井倒是崇敬有加。據(jù)史料記載,康熙、乾隆、 嘉慶、道光皇帝東巡祭祖時,曾先后九次到罕王井飲水思源。
在內(nèi)城的東南角,有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與祖父覺昌安的府宅。東側(cè)那個茅草屋四合院,便是塔克世夫婦故居。公元1559年的一天,一聲嬰兒的啼哭,響徹這座普通四合院的茅草房。塔克世家中新得一子,取名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誰也想不到,這個嬰兒會成為一代梟雄,改變了女真人乃至中華民族的歷史。
如今,老城的舊城門尚清晰可辨,四周還殘存著幾段城墻?,F(xiàn)在的內(nèi)城里,有當年努爾哈赤稱汗的尊號臺舊址,也叫汗宮大衙門,這是一座外形呈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樣子很像沈陽故宮的大政殿。可以看出,它是赫圖阿拉的中心所在,巍然矗立在內(nèi)城北側(cè)的高崗上。與汗宮大衙門相鄰的另一座宮殿式建筑,是努爾哈赤與妃子們的寢宮。他一生娶了十六個妻妾,生了十六個兒子、八個女兒。
游赫圖阿拉,不得不提文廟。文廟在全國已經(jīng)司空見慣。然而,建在赫圖阿拉老城的文廟卻有著非同一般的歷史意義,它隱含著滿族崛起的文化密碼。努爾哈赤雖然能征善戰(zhàn),但他絕不是單純的一介武夫。他清醒地認識到本民族的文化發(fā)展遠遠不如漢族,要想成就一番大業(yè),必須全面學習和接受先進的漢文化,這正是努爾哈赤的智慧之處和過人之處。1615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內(nèi)城東南隅高阜上,修建起了大清的第一座文廟,開創(chuàng)了大清“尊孔重儒”之先河。
在赫圖阿拉內(nèi)城,有八旗衙門多處遺址,其中正白旗衙門建在內(nèi)城的東側(cè),是至今保存較好的原始建筑。建立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的一項重大創(chuàng)舉。據(jù)載,明萬歷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帳下鐵騎已達六萬之多,老城人口也已有十萬之眾,這一年深秋,雄心勃勃的努爾哈赤決定擴軍,女真原有的軍隊分為黃、白、紅、黑四旗,此次下令把黑旗改為藍旗,并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此即八旗之名的由來。在之后的對明作戰(zhàn)中,正是這支由努爾哈赤首創(chuàng)的精銳之師,令入遼明軍畏后金如虎,談八旗色變??梢哉f,努爾哈赤率領的這支八旗勁旅,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隊伍。八旗建制為擊敗明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興京赫圖阿拉是努爾哈赤壯麗人生的一個起點,他腳下是家鄉(xiāng)的土地,目光卻投向了遠方更大的舞臺。
1619年陰歷二月的一個夜晚,61歲的努爾哈赤盤腿坐在赫圖阿拉城汗王寢宮的萬字炕上,半瞇著眼、右手端著一根銅制旱煙管若有所思。此時,四十萬討伐明軍正兵分四路,向他洶涌殺來,他創(chuàng)建的后金國風雨飄搖。寢宮外,萬千將士正焦急等待著他的最后決斷。
一袋煙工夫過后,他微睜雙目、輕輕吐出了一句被后世學者認定為改變了17世紀中國歷史走向的豪言壯語:“憑他幾路來,我自一路去!”幾天后,便爆發(fā)了中國戰(zhàn)爭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薩爾滸之戰(zhàn),龐大的明帝國自此由攻轉(zhuǎn)守,并在努爾哈赤及其后世子孫的迅猛攻擊下,逐漸退出了華夏文明的歷史版圖。
1621年,努爾哈赤戀戀不舍地遷離了興京赫圖阿拉,在遼陽太子河右岸建起了一座新的都城,也就是清王朝早期歷史上的東京。1625年,努爾哈赤告別遼陽,親率兵強馬壯的八旗軍遷都盛京。從赫圖阿拉走到遼陽,努爾哈赤用了3年時間;從遼陽走到沈陽,努爾哈赤又用了4年時間。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因傷病而歿,由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翌年改元天聰,史稱清太宗。天聰八年,皇太極尊赫圖阿拉城為“天眷興京”。
“瀠洄千曲水,盤迭百重山”。這是康熙東巡到赫圖阿拉祭祖時留下的詩句??梢韵胍?,當年坐在馬車上的康熙由紫禁城走到這里,一路上經(jīng)過的山水豈止百重千曲?想到曾祖和祖父起兵的地方如此遙遠,如此艱險,他會感懷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