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放言
(五首之三)
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fù)誰知?
選拔和使用人才,特別是察舉、選官,這是一門大學(xué)問。鑒于此項工作十分復(fù)雜,所以,古人反復(fù)強調(diào),要“精察之,審用之”。
如何精察、審用?從這首詩里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如下三點啟示:
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觀察考驗,事物的本來面目才會顯現(xiàn)出來?!霸囉褚獰諠M”,作者有原注:“真玉燒三日不熱?!卑垂糯膫髡f,玉在火中燒三日三夜,顏色不發(fā)生變化,如果是石頭就不行了?!氨娌捻毚吣昶凇保髡咭灿性ⅲ骸霸フ履旧吣甓笾??!边^去認為,豫與章這兩種不同的樹木,小時不易辨識,必須長到七年才能區(qū)別開。這兩個例子都是強調(diào)時間的檢驗作用?!奥愤b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同試玉、辨材一樣,要準(zhǔn)確地識別一個人,也須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考察,通觀其全部歷史。草率從事,是要失誤的。至于什么“鉆龜”與“祝蓍”之類判斷吉兇的占卜方式,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必須正確對待周圍的不同反映。人才嶄露頭角之后,有時毀譽不一。如何準(zhǔn)確地加以辨識,這里面是大有文章的。即使各方面的反映是一致的,也需要在實踐中認真地予以檢驗。正確對待周圍的不同反映,一個重要問題是敢于摒棄那些無根據(jù)的流言蜚語和閑言碎語。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被封建時代的史學(xué)家尊為圣賢,但他也曾受到流言困擾。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攝政,大權(quán)獨攬。他的兄弟管叔、蔡叔等人不滿,制造流言,說周公有篡權(quán)的野心。周公聽了以后十分恐懼,趕緊避難“居?xùn)|三年”。后來,成王通過實際考察,了解到周公果是一片忠貞,便親自接他回來輔佐朝政。
要善于透過現(xiàn)象認清本質(zhì)。諸葛亮在《將苑》一書中說過:“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nèi)欺者,有外勇而內(nèi)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蔽鳚h末年的王莽可算是一個“貌恭而內(nèi)欺”“溫良而為詐”的典型。他在篡位之前,為了騙取皇帝和群臣的信任,長期裝作仁愛待人,謙恭下士。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下士”是假象,而篡漢謀國才是他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