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鳳
子宮肌瘤發(fā)病后引起月經(jīng)周期不規(guī)律、月經(jīng)量增多,或伴有腹部疼痛,甚至可增加不孕、流產(chǎn)風險,嚴重損害患者身心健康[1]。因此,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對癥狀改善以及防止病情惡化具有積極作用。目前臨床中多主張采用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常使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腹腔鏡下手術兩種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均可取得理想療效。但對于這兩種手術方式的卵巢功能、炎癥反應及肌瘤殘留的影響尚未明確統(tǒng)一標準[2]。鑒于此,在本次研究中,分析與對比在子宮肌瘤患者治療中應用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的臨床價值差異性。
1.1 一般資料 抽選于2018年10月-2021年10月期間我院共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80例,均接受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按照手術方式分為兩組,即對照組(40例)和研究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46歲,平均年齡(31.89±7.55)歲;研究組患者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2.03±7.89)歲。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經(jīng)影像學檢查均已確診為子宮肌瘤;符合手術指征;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妊娠、哺乳期患者;存在嚴重精神障礙癥者;伴有血液系統(tǒng)、心腦血管疾?。淮嬖趯m頸惡性病變。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接受開腹手術方式治療,首先取仰臥位,麻醉師實施硬膜外+腰麻聯(lián)合麻醉,待麻醉效果滿意后,于下腹部作一個6~8 cm的縱切口,開腹,觀察子宮肌瘤部位、大小、數(shù)目等,行子宮肌瘤剔除術,關腹,縫合切口,術畢,術后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
1.3.2 研究組 患者接受腹腔鏡下手術方式治療,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麻醉師實施氣管插管全麻,待麻醉效果滿意后,于臍孔上緣作一個1 cm的縱切口,氣腹針穿刺,建立人工氣腹通道。通過穿刺部位放置腹腔鏡,且在腹腔鏡直視下,于左/右下腹麥氏點分別作一個穿刺點,左上腹一個穿刺點,準確定位肌瘤部位,對于肌壁間肌瘤患者,需給予稀釋垂體后葉素6U,使用電凝鉤沿肌壁表面包膜縱切至基底,瘤體剝離,電凝止血處理。對于漿膜下肌瘤患者,通常需觀察漿膜下肌瘤蒂的粗或細,若為蒂粗者則需給予垂體后葉素,電凝刀切開漿膜層,瘤體剝離,縫合漿肌層;若為蒂細者則需使用電凝鉤切斷肌瘤。如患者為闊韌帶肌瘤,首先需確認輸卵管走行,隨即采用電凝鉤將闊韌帶前葉切開,剔除肌瘤,縫合子宮切口,腹腔沖洗,關腹,術后給予常規(guī)抗生素藥物進行干預。
1.4 觀察指標 ①圍術期指標,記錄患者手術時間、留置導管時間、住院時間。②卵巢功能,測定患者的促卵泡激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雌二醇(E2)。③肌瘤患者術后肌瘤殘留以及復發(fā)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水平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留置導管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水平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留置導管(h)住院時間(d)研究組 40 70.25±9.60 7.20±2.41 5.11±0.60對照組 40 80.12±10.91 23.01±5.30 7.68±0.99 t 4.295 17.174 14.041 P 0.001 0.001 0.001
2.2 兩組患者卵巢功能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FSH、LH均低于對照組,E2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卵巢功能比較(±s)
組別 n FSH(U/L) LH(U/L) E2(pmol/L)研究組 40 20.03±1.28 18.87±1.60 258.44±12.16對照組 40 22.68±1.54 22.57±1.75 230.37±11.20 t 8.370 9.869 10.739 P 0.001 0.001 0.001
2.3 兩組患者肌瘤殘留、復發(fā)率比較 術后3個月復查B超,兩組患者的肌瘤殘留率、復發(fā)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肌瘤殘留、復發(fā)率比較 例(%)
子宮肌瘤是指宮體出現(xiàn)良性腫瘤,通常早期癥狀較為隱匿,隨著病程推進,瘤體逐漸變大,可引起下腹墜脹、腰酸背痛等癥狀,嚴重者還可導致占位性病變,最終誘發(fā)不孕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3]。當前尚未確認該疾病具體發(fā)病機制,多認為主要是與體內(nèi)激素、生長因子、子宮肌層細胞等因素存在緊密聯(lián)系[4]。
臨床中可用藥物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其中藥物保守治療效果不穩(wěn)定,并且起效時間較長,因此廣大醫(yī)師與患者多接受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剔除術保留了子宮器官,從而可滿足生育要求,女性患者接受程度更高。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切口長度約為8 cm,切口較大,容易增加出血量,且形成術后瘢痕,外表美觀性較差[5]。另外,開腹手術容易引起相關并發(fā)癥,從而延長住院時間,影響術后康復進度。隨著近年來醫(yī)療技術不斷進步,微創(chuàng)理念不斷滲透,腹腔鏡手術應運而生。腹腔鏡手術因具有切口較小、恢復快等優(yōu)勢而得到廣泛認可,且被應用于各個臨床領域中?;诟骨荤R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目前已成為子宮肌瘤的治療主流,且該手術的適應證不斷擴大[6]。在腹腔鏡直視下,術野清晰廣闊,充分實現(xiàn)了術區(qū)可視化,能夠觀察到肌瘤部位、大小、數(shù)目等,從而準確定位剔除,避免肌瘤殘留與復發(fā)。另外,腹腔鏡手術中可給予垂體后葉素,以避免出血量過多。
大量臨床實踐與研究發(fā)現(xiàn),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適用于肌瘤相對較小、單發(fā)肌瘤的患者,必要時需及時中轉(zhuǎn)開腹;而開腹手術則更適合于肌瘤較大、多發(fā)肌瘤的患者[7]。因此,臨床需根據(jù)患者肌瘤狀況采取合理的手術方式,以確保達到最佳手術療效,提高手術有效性及安全性。有研究指出,子宮肌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內(nèi)分泌失調(diào)、激素水平持續(xù)過高存在相關性[8]。FSH、LH、E2為常見的卵巢功能激素,本研究表明,經(jīng)術后1個月隨訪,研究組患者的FSH、LH均低于對照組,E2高于對照組,提示應用腹腔鏡手術可調(diào)節(jié)卵巢激素,從而進一步改善女性卵巢功能,同時還可表明腹腔鏡手術不會對卵巢功能造成明顯影響。開腹手術作為一項應激源,容易引起機體較大的應激性反應,從而對術后恢復進程造成影響。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留置導管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應用腹腔鏡手術可優(yōu)化圍術期指標,縮短住院時間,有利于促使機體各項機能恢復。兩組患者的肌瘤殘留率、復發(fā)率比較均無明顯差異性,提示應用腹腔鏡手術可徹底清除肌瘤,避免肌瘤殘留,降低術后復發(fā)風險。
綜上所述,在子宮肌瘤患者治療中應用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均可有效清除肌瘤,避免復發(fā),但腹腔鏡手術在改善卵巢功能、優(yōu)化圍術期指標方面優(yōu)勢更為顯著,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選擇,值得臨床廣泛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