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蓮
摘要:目的:淺析針對傳染性疾病的控制以及預防的途徑。方法:擇取180例在2021年1月-2021年12月之間在武定縣縣人民醫(yī)院院接受傳染病治療的病患,按照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參照組的病患接受常規(guī)控制治療,實驗組則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和控制,比較兩組的疾病發(fā)病率。結果:實驗組的傳染性疾病發(fā)病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發(fā)病率,兩組數據之間進行分析,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傳染性疾病需要注重此疾病的控制和預防工作,強化疫情監(jiān)測,建立安全的衛(wèi)生環(huán)境,并增強流動人口的管理,以此減少疾病的發(fā)生率。
關鍵詞:傳染病;控制;預防;發(fā)病率
傳染性疾病具有較快的傳播速度,并且病情發(fā)展速度極快,其發(fā)病和氣溫變化、季節(jié)更替、病毒滋生有關。一方面給病患的身體健康帶來一定損害,另一方面還會導致病患出現恐慌心理,給社會治安造成巨大影響。臨床治療一般是控制病情,由于其特征為流行性、有種類多、地方性、周期性,目前預防和控制方法以阻止傳播環(huán)節(jié)、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切斷傳染源等為主要措施。為降低傳染性疾病的發(fā)生率,特進行此次實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基礎資料
此次實驗所有病人均自愿參與,并且經過院方批準實施。根據入院先后的順序將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之間在縣人民醫(yī)院院接受的180例患有傳病性疾病的病患平均分為實驗組90例與參照組90例,參照組中男性40例,女性50例,年齡為5-35歲,平均年齡為(20.00±2.90)歲,實驗組中55例女性,35例男性,年齡為6-35歲,平均年齡為(20.50±3.14)歲,各組患者的年齡與性別等基礎資料均無數據差異(P>0.05),不存在臨床統計學對比意義。
1.2方法
1.2.1參照組所有參與研究組的病患接受常規(guī)的防控治療。
1.2.2實驗組的患者進行針對性的預防和控制,具體內容:(1)保護易感人群, 予以積極開展兒童免疫的工作,尤其針對接種免疫的預防,因兒童的機體各個器官功能未完全發(fā)育,無法抵御外界病原、刺激的侵入,需要大力控制兒童的傳染病,注意加強兒童疫苗接種,進而提升其抵抗力和免疫力。(2)控制傳染源,首先加強監(jiān)測傳染病的疫情,將傳染源盡早進行隔離,若病人發(fā)生感染, 則應該及時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和治療,并將其接觸的物品、器具加以消毒,防止傳染源傳播。 若不明傳染源不明,無法短期確定, 則采取實驗室檢驗, 確定后給予相應措施實施控制,避免二次再度傳播。(3)阻斷傳播路徑,切斷傳播介質,通過消毒、滅菌等措施加以處理,確保室內空氣新鮮,按時通風,提高室內的空氣質量,降低空氣微生物的數量。定期針對物品、器具、環(huán)境進行消殺,消滅蒼蠅、蟑螂、老鼠等能有效控制疾病傳染。同時強化安全輸注和注射的管理, 例如、飲食、個人衛(wèi)生等,出門佩戴口罩,肉類煮熟食用。(4)實施編制,同時建檔分類, 根據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病患的疾病情況進行查詢和調查統計,對病患以及其家屬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并且記錄。(5)加強門診管理,醫(yī)院需要強化對檢疫門診、分診的管理工作,按照相關制度落實對傳染病的防控,做好合理布局、人員配備、流程規(guī)范。 同時衛(wèi)生工作同樣是醫(yī)院感染需要控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醫(yī)護人員需加強衛(wèi)生培訓, 減少院內傳染的發(fā)生或者爆發(fā)。
1.3觀察指標和分析
觀察實驗組、參照組的病患應用不同治療和預防措施后傳染疾病的發(fā)生率,例如:流行性感冒、水痘、手足口病、病毒性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1.4統計學方式
研究數據按照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如傳染疾病的發(fā)生率使用X檢驗,以(n,%)表示,計量資料如基礎資料中平均年齡以()表示,當P<0.05時,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比對兩組的疾病發(fā)生率
實驗組接受防治后的疾病發(fā)生率95%顯著低于參照組發(fā)生率77.50%,兩組數據對比分析,數據差異較大(P<0.05),詳細數據,見表1。
3討論
傳染病主要通過某途徑或者其他生物進行感染性疾病的傳播,并且通過直接或者間接接觸碰感染源進行傳播。目前,我國預防、控制傳染性疾病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由于疾控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專業(yè)能力較差,無法在疾病傳播初期實施隔離和預防,控制傳染渠道和傳染源的力度較差。因此及時有效的傳染病控制以及預防舉措極為重要,也是確保社會安定、人民健康的重要方式,其劃分標準主要分為病原體類型和傳播途徑。其預防、控制主要通過多種方式,以此豐富疾病防治的有關知識,進而提升自身預防意識,更好的控制傳染疾病的傳播。為此相關防控人員需要不斷提升自我的知識儲備,提升實際操作的能力及水平,使該工作的開展更高效和可控。相關人員在發(fā)現疾病后需要作出針對性的控制和治療,切斷傳播,從而控制傳染疾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實驗表明:實驗組的效果優(yōu)于參照組,數據對比P<0.05。
綜上所述,相關單位和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切實掌握疾病傳播的病因、規(guī)律、途徑, 才能盡快制定有效的預防、控制方法, 進而達到較好的防控效果,此方法具有普及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廖建星.傳染性疾病預防和控制的有效途徑淺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11(3):30.
[2]歐陽輝春,宋常萍.傳染性疾病預防和控制的有效措施[J].醫(yī)學信息,2021,34(z2):90-91.
[3]葉志娟.傳染性疾病預防和控制的有效措施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20,15(25):199-201.
[4]石秀娟.傳染性疾病預防和控制的有效措施分析[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9,16(25):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