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彩霞
摘 要:在古代民間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月亮的傳說,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民間更有登臺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的雅趣,自然而然,月也成了文人墨客寄托情感的載體,由于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表現(xiàn)出來的意意蘊往往不盡相同,體現(xiàn)出了豐富的含義。
關(guān)鍵詞:詩詞;月;意象;意蘊
文學(xué)藝術(shù)具有普遍性,其蘊含的情感往往是共通的,看起來作者講的是自己,其實輻射的是人的情思。也因如此,歷代詩人、詞人在創(chuàng)作時,會不約而同地賦予某些東西特定的情感,這種情感固定下來,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表達—意象。那什么是意象呢?
簡言之,象+意=意象。人們喜歡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溶進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使“月”這一無生命的物象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因此,古今中外歷代游子讀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都會有情感上的共鳴。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因而在不同的作品中,“月”寄托了悲歡離合 ,“月”這一意象表現(xiàn)出的意蘊也不盡相同,而古詩詞中“月”的意象的解讀有常見以下幾種情感。
(一)抒發(fā)思鄉(xiāng)懷人之情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圓人團圓,人們常常以月圓比喻人的團圓,以月缺比喻人的離別?!霸隆毕笳魉寄睿ㄋ寄罴胰?、思念故鄉(xiāng),月成為詩人鄉(xiāng)愁最無言的見證。尤其是有月的夜晚,是詩人們情思最濃郁的時候,于是頭頂那高懸的月亮,無論是圓是缺,就成了他們抒懷的對象,如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古詩中,月是有情緒的,詩人筆下的月便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lián)系了。在離人的眼里,圓月如盤、殘月如鉤,而月圓之日卻不能團圓的哀愁,或是蘊含對故鄉(xiāng)、親朋的無限思念;離人自然想念起同一輪明月下的故鄉(xiāng)、親人、游人。李白還有詩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峨眉三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月已成為寄托友人的苦苦相思。
(二)抒恬淡閑適、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有。
《訴衷情》? 宋·張先
花前月下暫相逢,苦恨阻從容。
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
花不盡,月無窮,兩心同。
此時愿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fēng)。
以月渲染清幽氣氛,表現(xiàn)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不管境遇如何,心中自有一輪明月,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山居秋暝》中王維筆下是被雨水洗滌后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皓月當(dāng)空、山泉清冽、潺潺流淌,畫面幽雅明凈而又充滿情趣,洋溢著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隱逸山水間的情懷。在王維的筆下,澄澈幽靜的月恰是他追求的心志高遠人生之境。
《訴衷情》全詞花、月連用,借“花前月下”象征往日相戀之美,借“花謝月朦朧”象征愛情受阻,借“花不盡,月無窮”象征對愛情的美好期愿與執(zhí)著追求。于是天上月、地上花交相輝映,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朦朧優(yōu)美、花好月圓的圖畫。在不少古詩詞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來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超脫曠達、向往美好的情懷。如于史良的《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水清夜靜、月白花香,詩人掬月弄花、逸興悠長,清風(fēng)明月,仿佛已經(jīng)成為詩人的精神家園。所以“月”常常寄托文人墨客恬淡閑適、樂觀豁達的情懷。
(三)抒發(fā)人生苦短、愁苦之情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文人常以月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寄寓了他們的身世感傷和流離之苦。月圓人團圓,而抬頭望天,只有一彎殘月掛樹梢時,清冷的氛圍,映襯自己內(nèi)心無窮的離愁別緒?!芭e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在月夜花下獨酌,伴月對飲,悲愁便從凄美的文字中滿溢出來。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一句長嘆,恨“月”長存之情躍然紙上;還有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嘆月實則嘆自己的命運坎坷曲折。
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霸侣洹薄盀跆洹薄扒锷睢薄耙拱搿币栽伦鳛楸尘吧?,點染了詩人遠游的孤獨、思鄉(xiāng)的愁緒。白居易《琵琶行》中“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柳永《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此時的“月”已是一種凄苦的情懷。
由上可知,在中國的詩詞中,“月”這一意象意蘊豐富,而使月意蘊豐富的更是詩人將月融于內(nèi)心的情感之中,使得月與內(nèi)心的思想情感互為輝映
以月作為歷史的見證,它陰晴圓缺,循環(huán)往復(fù),亙古不變,昔日繁華,今日蕭條,可謂“世事無?!薄T谟篮闩c無常的鮮明對照中,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夢幻交錯中,詩人們的無限悲意被抒發(fā)得淋漓盡致。自然界中的月早已成為了詩人寄托情感的對象,詩人將“月”融于內(nèi)心,使“月”與情感互為輝映,營造出許多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霸隆币惨殉蔀楣糯娫~意境表達的載體。人們對月的情感指向、思想意蘊、審美情趣、象征意義的思考也從未停止
參考文獻
[1]唐艷華.關(guān)于古詩詞中“月”是意象分析[M]新疆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03? ? [2] 李白、杜甫.? ?見《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