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
《牛和鵝》是兒童文學家任大霖寫的一個童趣十足的故事:“我”在放學回家途中,被鵝追趕、襲擊,嚇得驚慌失措。危急時刻,金奎叔幫“我”趕走了鵝,并告訴我“鵝并不可怕”,讓“我”改變了對牛和鵝的看法及態(tài)度。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批注式閱讀來感悟語言,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tài)體會“我”的心理及態(tài)度的變化。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學習用批注的方法加深、豐富對文章的理解,形成獨特的“個性化閱讀”,品味文章的魅力。
一、初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教師在學生自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1)剛開始我們怎么對待牛和鵝?(找到相關語句,提取信息)(2)后來“我”因為什么改變了對牛和鵝的看法?中間發(fā)生了什么事?為什么“我”直到現(xiàn)在,還記著金奎叔的話?(理清脈絡,理解課文)在學生思考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交流,相機點撥,明確文章的寫作思路(我們欺負牛、懼怕鵝的原因及具體的行為——“我”被鵝追趕、襲擊,金奎叔幫“我”趕走鵝——金奎叔的話改變了“我”對牛和鵝的看法及態(tài)度)。(3)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二、引導體會,掌握批注方法
“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是學生要掌握的閱讀方法。學生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能加深、豐富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教學時教師要在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及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旁邊呈現(xiàn)的五個批注,做到舉一反三,通過啟發(fā)讓學生相互交流可以從哪些角度給文章作批注,如有對課文內容的疑問:“事情真的是這樣嗎”;有對課文內容的體會:“鵝之前多神氣,現(xiàn)在多狼狽啊”“‘掛著淚笑’,事情的變化對‘我’來說太突然了”;有對寫法的點評:“逃跑——被鵝咬住——呼救,那種驚慌失措寫得很真實”;還有讀了課文后獲得的啟發(fā):“看來鵝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鵝就不敢欺負人了”。這五個批注能讓學生初步掌握給文章作批注的角度和切入點,讓學生能運用這些方法去閱讀書籍。
三、自主批注,深入理解課文
1.交流批注掌握角度。首先讓學生帶著“你也有這樣的想法嗎”去讀文中的五處批注,再交流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批注,從而梳理出批注的不同角度。(1)課文中第一處批注“事情真的是這樣嗎?”(明確在有疑問的地方寫批注)(2)從課文中第二處批注“逃跑——被鵝咬住——呼救,那種驚慌失措很真實”引導學生讀課文第6自然段,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寫法上的特點。(明確分析寫法寫批注,在語言生動處寫批注)(3)從課文中第三處批注“鵝之前多神氣,現(xiàn)在多狼狽啊”引導學生勾畫體現(xiàn)鵝神氣和狼狽的語句,在對比讀后提問:鵝前后變化讓你有何想法?(明確在前后對比鮮明的地方,在體會深的地方寫批注)(4)從課文中第五處批注“看來鵝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鵝就不敢欺負人了”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是在讀完課文后獲得的啟示。(明確在受到啟發(fā)的地方寫批注)
2.借助批注理解課文內容。學生明確了寫批注的不同角度之后,可以讓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作批注,還可以進行重新批注,如課文第三處批注可以批注“寫出了‘我’心里的痛快”,引導學生體會痛快的感覺從何而來,體會鵝被金奎叔趕走后“我”的真實感受。接著,可以按疑問、體會、啟發(fā)等進行分類寫批注,引導學生交流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可以讓寫體會類批注的學生回答寫疑問類批注的學生的問題,還可以讓寫疑問類批注的學生引導大家去思考問題,在課文中去尋找答案,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3.強化批注,完成練習。如果學生對人物心情和課文最后一句話寫了批注,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批注進行點撥和引導。在批注人物心情時,可以通過勾畫關鍵詞句體會心情。如:根據(jù)第二處批注的“呼救”,可以勾畫出“鵝要吃我了!鵝要咬死我了!”借助人物語言體會“我”被鵝襲擊時的恐懼心理。課后第三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批注自己的理解,然后通過交流分享,融合不同認識,讓理解更深入,如通過個人獨特的批注后進行交流體會到“我”不再怕鵝欺牛,所以記住金奎叔的話,并體會出蘊含的道理:不能仗勢欺人、欺負老實人。
四、注重實踐,運用批注方法
1.閱讀拓展。學完課文后,要引導學生再次梳理批注的角度,可以讓學生讀閱讀鏈接中的片段,回顧批注的方法,通過比較不同作家筆下的牛的不同特點,讓學生運用批注的方法加深對內容的理解。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運用批注的方法進行閱讀,促進自我思考、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讓批注成為一種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習慣。
2.習作遷移?!杜:往Z》一文充滿童真童趣,作者把人物那些頑皮的舉動,作怪的心理,以及被鵝追趕的恐懼、狼狽等狀況展示了出來,把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寫得栩栩如生,很有特點,讓人忍俊不禁。讓我們在發(fā)笑之余,也獲得了啟示:站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處理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結果。真如古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只要我們能夠正確、全面地看待問題,就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質,從更深層的意義上去認知生活。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篇回憶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事情的習作,做到寫清楚事情的經(jīng)過和當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