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雙減”政策頒布實施之后,各地學校為了進一步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教學總量上做“減法”,緊扣教材中課后練習的要求,不斷優(yōu)化問題的設置,激活學生內在思維,達成“高效低耗”的教學效果。筆者結合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觀潮》一文的教學,談談自己的嘗試和思考。
閱讀的能力體系分為六個不同的層級,在課后習題的設置中有著鮮明的體現(xiàn)。教師理清每一道習題背后所指向的訓練價值,才能讓問題的設置、提煉,處于不斷優(yōu)化的狀態(tài)之中。
“復述”,通常表現(xiàn)為對準確信息的提煉和摘抄;“解釋”,即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解釋難懂或者沒有接觸過的詞句;“重組”,即對文本或者語段內容進行分析、綜述,洞察作者的表達方法;“延展”,即探尋文本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深入理解語言所裹挾的引申之義;“評析”,即對文本內容進行評價、分析,并嘗試以鑒賞的方式品味語言;“創(chuàng)造”,即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新方法,開辟新渠道,解決新問題。
“雙減”政策下,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不僅要關注課文,更需要關注教材編者所設定的助學系統(tǒng),這是編者緊扣課文內容設置的學習抓手。
比如,在《觀潮》一課的課后練習中,編者提出了具體的學習要求。第一道題,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和第四自然段;第二道題,要求學生說說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描寫錢塘江大潮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怎樣畫面,選擇印象最深刻的與同學交流;第三道題要求學生閱讀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浪淘沙(其七)》,從課文中找出與詩歌內容相關的語句。
我們可以運用閱讀能力的層級體系,對這三道題進行解讀:第一道題,旨在引導學生多閱讀,重點指向學生的“復述”能力。通過閱讀,學生對作品獲得了初步感知,體會到了作品中凝聚的情感,同時也對文中的詞句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續(xù)就可以快速抓住重點,深入探究。第二道題則是在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對文本內在結構和順序重新進行梳理,并通過想象再現(xiàn)文字描述的畫面,指向的能力層級為“重組”。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方面的練習有助于他們有條理地分析問題,讓思維得到提升和發(fā)展。第三道題,將學生的關注視野從課文擴展到課外的素材資源,指向閱讀能力的“延展”。學生能將課堂學習中掌握的分析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有助于提升對比分析能力。
在明晰教材編者設置的題型指向的閱讀能力層級體系之后,教師就要以“減法”思維,在“解釋”“評析”等方面,對《觀潮》這篇課文的課后習題進行補充和拓展。
在“解釋”方面,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橫貫江面”中“貫”字的意思,借助這道題,聯(lián)系上下文的具體語境,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在“評析”方面,教師可以緊扣課文開篇“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結合每年在觀潮時被潮水吞沒的相關報道,組織學生進行思考:錢塘江大潮是否配得上這樣的評價,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運用辯證思維對錢塘江大潮進行評價,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
總之,“雙減”政策的核心是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的過程中,要在減少問題總量的基礎上,不斷優(yōu)化問題設置的結構,依循閱讀能力體系,對教材中的助學系統(tǒng)進行補充,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