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龍 鞠思婷 郭進京 楊思飛 陳秀娟 歐陽崢崢
[摘? ?要] 科學傳播政策指導著科學傳播活動的組織、開展、監(jiān)督、評價等各個方面,保證了科學傳播的效果。借鑒發(fā)達國家科學傳播政策制定和實施的經驗,有助于完善我國科學傳播政策體系。以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部分發(fā)達國家為對象,采用文獻調研法和網絡調研法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從科學傳播政策的制定理念、制定過程、倡導內容、實施機制以及效果評價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進而提出我國科普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應符合本國階段性目標要求,從“公眾理解科學”轉向“公眾參與科學”,創(chuàng)新科普內容和形式,系統(tǒng)化建設科普能力,監(jiān)督科普政策的執(zhí)行和效果評估等建議。
[關鍵詞]科學傳播? ?科普政策? ?雙向溝通? ?政策實施? ?政策評價
[中圖分類號] G20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2.03.009
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包括科學家之間的專業(yè)交流、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的互動、科學的媒介呈現(xiàn)和人們在生活中使用科學知識的方式[1],是各種活動的總稱,有助于啟發(fā)公眾科學思維,擴展科學認知,增強公民參與科學事件的能力,是體現(xiàn)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茖W傳播的發(fā)展直接影響了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0.56%,遠低于美國的28%(2016年)[2]、加拿大的42%(2014年)[3]。科學傳播的開展離不開科學傳播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其決定了科學傳播行為的組織、開展、監(jiān)督、評價等各個方面,保障了科學傳播的效果。發(fā)達國家普遍重視科學傳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例如美國在政府發(fā)布的各種科技和教育政策支持下,建立起由政府、學校、研究機構、企業(yè)、民間組織等多方參與協(xié)同的科學傳播體系[4]。英國在2017年3月發(fā)布了《科學傳播與參與》(Science Communication and Engagement)報告,開展調查并提出建立針對性科學誤報糾正機制、政府應該促進和增強科學在決策中的作用、平衡科學與政治間的關系等針對性建議[5]。日本[6]、韓國[7]也制定了相關的科學傳播政策和法律,以提高全體國民科學素質,增強國家綜合國力??茖W傳播是我國科學普及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逐漸出臺了許多推動科普事業(yè)發(fā)展的法規(guī)政策,初步形成了包括國家、部門、地方三個層級的科普政策體系[8],推動了我國科普事業(yè)的發(fā)展。
科學傳播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有關科學傳播的政策,既有提供宏觀指導的法規(guī)、決定和規(guī)劃等,也包括在其他政策文本中涉及的有關科學傳播的內容[9]。當前有關科學傳播政策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具體國家或地區(qū)、領域、群體的科學傳播政策動態(tài)介紹、政策梳理與評述,缺乏對某一類國家整個政策體系的完整梳理和分析。本研究選取部分發(fā)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結合其發(fā)布的代表性科學傳播政策或包含科學傳播政策的科技政策和教育政策(見表1),從政策的制定理念、制定過程、倡導內容、實施機制以及實施效果評價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為我國科普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出建議。
1發(fā)達國家科學傳播政策的制定理念
不同國家科學傳播政策的側重點不同,政策制定依據和理念也在不斷演變(見表2)??傮w看來,雖然社會語境和出發(fā)點略有差異,但科學傳播政策制定理念主要涵蓋以下三點:增進公眾理解科學(科學與社會角度);儲備科技人才(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培育科學文化,作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一部分。
1.1 從科學與社會的角度制定政策
在科學與社會的角度下,決策者關心的是公眾與科學之間的理解與信任,以及公眾參與科學的有效模式。例如,英國政府在科學與社會的議題下,圍繞“公眾理解科學”“公眾參與科學技術”制定了一系列國家層面的科學傳播政策。韓國在“科技大眾化”的視角下,經歷了從“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服務”到“國民理解科學技術事業(yè)”,再到“科學與社會的溝通”的雙向科學文化活動[10]。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強制性要求課題研究成果要用于公眾教育,激勵科學家參與到面向大眾的科學傳播中[11]。
1.2 從儲備科技人才的角度制定政策
開展科學教育、培養(yǎng)和儲備科技人才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需要。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聯(lián)邦政府層面的科學傳播活動都以大眾科學傳播和科學教育兩條線進行。美國通過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SI)
協(xié)調青少年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cience,
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STEM)
教育,以加強美國STEM領域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和儲備[12]。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于1985年啟動“2061計劃”[13],該計劃的核心是培養(yǎng)科學技術方面的中青年人才。進入21世紀,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STEM教育相關法案,如《STEM教育機會法》《STEM教育財政預算案》等,實施科學傳播策略。日本為了培養(yǎng)有創(chuàng)造力的科技人才,制定了以“加大對青少年的科學技術啟蒙教育”和“加大對科學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為主的科技政策[14]。
1.3 從培育科學文化的角度制定政策
當科學直接與大眾相聯(lián)系,而不直接與教育或科技人才培養(yǎng)掛鉤的時候,科學通常會以科學素質或科學文化的方式出現(xiàn)在政策中,實現(xiàn)大眾與科學之間的溝通。例如,為增強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和對科學家的尊重,英國上議院科學技術特別委員會發(fā)表《科學與社會》(Science and Society)報告[15],提出“公眾參與科學技術”(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PEST)新戰(zhàn)略,科學家與公眾的交流方式轉為雙向溝通交流模式,營造公民進一步參與科學技術發(fā)展和應用決策的文化氛圍。加拿大也將開展科學傳播、提升科學素質、培育科學文化作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一部分,不同的政府部門同社會各界(如科學共同體、教育界、產業(yè)界、學協(xié)會等)協(xié)作,共同培育科學文化。日本在21世紀初也提出了“使科學技術成為社會文化”的觀點。
2發(fā)達國家科學傳播政策的制定過程
政策的制定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相關。在西方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下,科學傳播政策的制定有其獨有的特征(見表3)。以下將對政策制定過程的特點進行具體闡述。
2.1 多部門分工協(xié)作科學化制定政策
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發(fā)達國家在制定科學傳播政策時,依靠多個部門分工協(xié)作,共同推動政策制定。以美國為例,整個科學傳播政策的決策過程由國會(主要負責投資經費審批)和總統(tǒng)行政部門(負責科學傳播政策的提出、協(xié)調和論證)共同決策。整個決策流程見圖1:首先由聯(lián)邦行政機構提出科學傳播相關計劃,然后提交報告給國會討論;國會相關委員會組織召開一系列公共聽證會聽取公眾意見并進行審議(可批準、修訂甚至否決計劃);審議通過后提交參議院和眾議院進行公開辯論;兩院通過并經總統(tǒng)簽署后,形成總統(tǒng)年度預算案,計劃正式生效。該程序同時兼顧了政策的利益相關者和普通公眾的科學決策權力,給雙方都提供了發(fā)表意見的平臺。美國的政策制定過程基本代表了其他西方國家的普遍性特征[16]。
2.2 決策咨詢機構發(fā)揮建言獻策作用
科學傳播政策的制定是多方合作的結果,決策咨詢機構在其中發(fā)揮著建言獻策的作用。例如,美國總統(tǒng)科技顧問委員會(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CAST)的功能之一是向總統(tǒng)提供科學、技術和創(chuàng)新政策的建議,例如《為了美國的未來:準備和激勵STEM科學教育執(zhí)行報告》《參與卓越:培養(yǎng)另外100萬名獲得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yè)學位的大學畢業(yè)生》等政策的制定,PCAST都參與其中。其他重要的咨詢機構,如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AAAS、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 )以及各類工程學會等,都會參與科學傳播政策制定的討論。AAAS、NSF和SI更是直接參與了美國STEM教育政策的制定并推動實施。
2.3 政策制定遵循雙向溝通交流模式
21世紀初,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由“推進國民對于科學技術的理解”轉向“科學技術與社會尋求相互依賴的雙向交流”之路。以英國為例,《公眾理解科學》報告于1985年發(fā)布之后,英國政府首次將科學推廣政策列入政府計劃,并據此采取“自上而下”的科學傳播模式[17]。2000年英國提出“公眾參與科學技術”新戰(zhàn)略,由“自上而下”模式轉變?yōu)殡p向溝通交流模式,公民進一步參與到關于科學技術發(fā)展和應用的決策過程中。
3發(fā)達國家科學傳播政策的倡導內容
科學傳播政策的實施需要借助多種傳播基礎設施和平臺,組織開展多種傳播活動,創(chuàng)作傳播作品等向公眾傳播科學理念和知識,培養(yǎng)下一代科學后備人才。
3.1 鼓勵建設科學傳播基礎設施
發(fā)達國家的政府與機構非常重視科學傳播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大力支持專門從事科學傳播的場館的建設,如NSF每年提供給SI大量經費用于運行其旗下的博物館和科技館、資助建設6個微觀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納米技術基礎設施網絡等,很多高校也建有博物館并向公眾開放。經過長期積淀與發(fā)展,發(fā)達國家科學傳播場館頗具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利用多媒體平臺提供以體驗、互動為主的展覽;利用移動技術增強觀眾體驗感,增強服務意識;為觀眾持續(xù)提供高質量的原創(chuàng)展品;將科學普及與科學教育相融合;注重運用新技術等。另外,發(fā)達國家非常鼓勵科研機構依靠其科研儀器的優(yōu)勢進行科學傳播,因此很多著名科學實驗室也熱衷于進行科學傳播,如英國著名物理實驗室——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18]、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19],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也一直嵌入式地進行科學傳播,確保將科學發(fā)現(xiàn)準確、及時、公開、透明地向社會傳播,讓公眾理解物理學實驗與人類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基礎科學的價值。
3.2 組織開展公眾科學傳播活動
組織大型的公眾科學傳播活動是發(fā)達國家廣泛采用并固定為制度的一種科學傳播手段。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科學節(jié)活動,如英國有英國科學節(jié)[20],英國科學、工程與技術周[21],愛丁堡國際科技節(jié)[22]以及英國劍橋科學節(jié)[23];日本每年會舉辦科技周、青少年科學節(jié)、兒童讀書日、機器人節(jié)等[24]。另外,圍繞不同的主題科學日舉辦科學傳播活動也十分普遍,如美國、英國、加拿大、韓國等國每年都舉辦世界地球日科學傳播活動等[25]。利用紀念日開展科學傳播活動是發(fā)達國家的普遍做法。例如,美國的“愛因斯坦慶祝節(jié)日”提高了參與者的知識儲備和對科學藝術活動的興趣[26];英國在慶祝1714年發(fā)布的《經度法》300周年期間,通過舉辦“船舶、時鐘和星星:尋求經度的故事”主題活動,達到了傳播經度相關知識的效果[27]。同時,各國政府也常將科學傳播與當地文化結合。科學咖啡館[28]、科學辯論、科學巡游等也是各國經常使用的科學傳播活動形式。
政府和社會各界也十分重視面向青少年的科學傳播活動。美國、日本、韓國等國除舉辦面向社會公眾的科學節(jié)之外,還舉辦針對青少年的科學節(jié)活動,或者在科學節(jié)活動中專門設置青少年版塊。青少年科學競賽、青少年科學節(jié)、中小學生科學營地活動等,是這些國家經常采用的活動形式,例如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l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Intel ISEF)[29]是目前國際上最高級別的青少年科技賽事,每年都有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1 800位學生參加比賽。
3.3 建立科學家與公眾對話平臺
為拉近科學與公眾之間的距離,發(fā)達國家積極創(chuàng)新科學傳播形式,建立科學家與公眾對話互動的機制,創(chuàng)造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互相的、雙向的、可供自由交流的平臺。其中英國皇家學會的很多做法值得推薦[30]。首先,英國皇家學會非常注重樹立“平民科學家”形象,在多數科學傳播活動中都會設置“科學咖啡館”版塊,供科學家就大眾關心的科技問題進行講解。英國皇家學會設計“皇家學會對話”活動,每年通過舉辦地區(qū)性和全國性論壇,討論有關科學或技術發(fā)展帶來的社會問題,讓科學家與公眾面對面分享和交換意見,為科學政策和決策制定建言獻策。其次,英國皇家學會也非常鼓勵科學家與政府官員對話,例如“下議院議員——科學家對子計劃”,為領軍科研工作者與英國下議院議員之間搭建了對話橋梁。最后,英國皇家學會也鼓勵科學家與媒體對話,如發(fā)布“與媒體友好的科學家目錄”建議,力求在學術界和新聞界建立一種開放積極的傳播對話機制,鼓勵更多不同類型的科學家主動面對新聞媒體。同時為科學家設立媒體培訓課程,鼓勵科學家參與“科學專欄”建設等。
除了傳統(tǒng)的科學家與公眾對話的方式,發(fā)達國家還開發(fā)了一些新型的科學傳播形式,例如“科學商店”(將公眾提出的問題轉化為課題,尋找專業(yè)人員完成該課題并將科研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給公眾)、“共識會議”(公眾與科學家就某些有爭議的科學技術問題進行對話交流形成共識)等,為科學家提供平臺,充分調動其參與科學傳播的積極性[31]。另外,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組織、科研機構、高校等通過開設培訓班、編寫科學家科普實用手冊等多種舉措,幫助科學家增強傳播能力[32]。
3.4 獎勵優(yōu)秀的科學傳播作品
發(fā)達國家非常重視并鼓勵科學傳播內容的創(chuàng)作,有非常多正式和非正式的科學寫作組織,并配套各種科學寫作獎項,催生了很多優(yōu)秀的科學傳播作品。
在科學寫作組織中,科學作家協(xié)會最為典型。美國、英國、加拿大三國科學作家協(xié)會均為全國性學會,協(xié)會會員均以科技新聞記者為主,也包括以科學傳播為目的、利用各種媒介開展創(chuàng)作和活動的其他人士??茖W寫作的外圍環(huán)境,例如科學寫作服務機構(如美國的科學服務通訊社、促進科學寫作委員會等)會為科學傳播者提供科學信息資源獲取、寫作培訓等服務??茖W媒體中心在科學寫作服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英國科學媒體中心主要面向非專業(yè)記者,專門為沒有報道科學問題經驗和能力的記者及編輯提供支持。
發(fā)達國家設立了各種科學寫作獎來獎勵在科學寫作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作者。例如科學作家獎(英國),美國科學作家協(xié)會獎和“社會中的科學”獎(美國),圖書獎、科學傳播獎、科學新聞獎以及數據新聞獎(加拿大)[33]。
3.5 加強媒體宣傳與互動
21世紀以來,網絡的發(fā)展給科學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各國紛紛采取“互聯(lián)網+科學傳播”模式開展科學傳播工作,主要形態(tài)包括網絡科學傳播新聞、網絡科學傳播圖書、網絡科學傳播影視和動漫、網絡科學傳播游戲、科學博客和微博、數字博物館等。主要表現(xiàn)形式包括:(1)政府部門網站傳播,如NSF、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美國農業(yè)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等,均是網絡科學傳播的重要陣地;(2)利用新聞媒體網站專門版塊開展網絡科學傳播,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able News Network,CNN)目前設置的健康版(Health)和科技版(Tech)與科學傳播直接相關[34];(3)通過科研機構網站開展科學傳播,如英國研究理事會(UK Research Councils,RCUK)網站設有英國科學、科學與社會、氣候變化等版塊;(4)科技類博物館運營實體館的同時通過網絡拓展教育功能,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AMNH)網站緊密結合其服務內容,利用移動導航系統(tǒng),隨時與公眾進行對接,為公眾提供在線游覽、定制個性化參觀路線、移步換位時提供圖文并茂的館藏信息和藏品介紹、遠程實時分享參觀體驗等個性化服務[35];(5)結合移動應用與社交網絡,鼓勵用戶參與科學傳播,如探索頻道(Discovery)的移動應用“WhizzBall!”,通過邀請Facebook和Twitter上的好友參加猜謎游戲來傳播科學知識[36]。
4發(fā)達國家科學傳播政策的實施機制
發(fā)達國家科學傳播政策實施主體十分多元化,大致可分為:(1)國家、地區(qū)或市一級的直接政府主體;(2)大學、研究委員會等非政府主體;(3)半營利性私人機構;(4)非營利性組織;(5)學會、協(xié)會等。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政府部門起主導作用,其他相關主體發(fā)揮協(xié)同推進作用,但參與程度和發(fā)揮的作用有所差異(見表4)。美國、日本、韓國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產業(yè)界、學術界及社會組織等民間團體的力量;英國和澳大利亞是政府及相關學術研究機構發(fā)揮較大作用;加拿大的聯(lián)邦體制賦予聯(lián)邦政府、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責任和權力上的差異,科學傳播多依賴聯(lián)邦政府和省級部門發(fā)揮作用。
4.1 政府機構主導、多元主體參與實施
以美國為代表,政府機構在科學傳播政策實施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民間團體是重要的參與力量。官方組織主要有NSF、NASA和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DOE)等,其他政府機構進行全力配合。NSF是推進科學傳播最主要的機構之一,以提供科技勞動力培育、學??萍冀逃凸娎斫夥矫娴捻椖抠Y助為主,項目資助主要用于科學紀錄片和電視科學節(jié)目的制作、科技館項目、兒童和社區(qū)科學傳播活動等。民間團體中,規(guī)模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是AAAS,下設有專門負責科學傳播的公眾理解科學技術委員會,通過出版物特別是《科學》(Science)雜志、培訓班等推動不同領域的科學教育。AAAS于1985年推出的“2061計劃”成為其他國家競相仿效的典范(如中國的“2049計劃”[37])。企業(yè)在美國的科學傳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參與形式多樣,例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和默克制藥公司在總部建有小型博物館,頻頻舉辦科學傳播活動。此外,企業(yè)還經常向博物館、社區(qū)組織、公共廣播電臺以及開展科學傳播活動的組織捐款[38]。
在實施機制方面,美國STEM戰(zhàn)略統(tǒng)籌實施機制比較具有代表性。美國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NSTC)在向國會提交的《聯(lián)邦政府關于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2013—2018)》[40]中提出建立STEM促進工作小組(CoSTEM),以促進STEM教育分工協(xié)作。一方面,規(guī)劃中明確指出相關工作的權責單位,便于明晰任務,如在“保證和增加青少年及公眾對STEM教育的參與”部分,指出“聯(lián)邦政府在該領域由史密森學會擔任牽頭和領導角色,同時聯(lián)合STEM教育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如NASA、USDA等)協(xié)調推進”。另一方面,明確CoSTEM是工作小組而不是領導小組。STEM教育規(guī)劃所指出的權責單位或部門全都是平等參與,可能在某個領域的工作中牽頭,而在其他工作中協(xié)助,但所有的工作全部由聯(lián)邦政府在規(guī)劃中明確界定。在經費的撥付方面,根據部門分配到的工作任務,分配相應的工作經費。在方向明確、任務明晰、經費充足的情況下,各部門之間只需要按照分工執(zhí)行,并將工作做出特色即可。一些全國性的活動,如科學節(jié),也只需要配合開展活動即可,有效避免了分歧與協(xié)調問題。
4.2 眾多經費來源保障政策有效執(zhí)行
發(fā)達國家的科學傳播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資助和社會捐助兩類渠道。在政府資助方面,部分國家設立了專項資金進行資助,如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JST)下設有“促進公眾理解科學部”,其“公眾理解科學”經費占JST總支出的6.7% [39]。NSF設立了“非正規(guī)科學教育項目”,專門用來資助科學傳播[40]。政府資助普遍采用“項目牽動,費用分擔”的方式,對所支持的項目只提供部分經費(一般為總費用的1/2或1/3),剩余經費由項目執(zhí)行機構自行籌措,如NSF申明只為科學傳播資助項目提供有限經費,剩余部分需要項目執(zhí)行機構通過其他途徑獲取[41]。該種資助方式充分調動了項目執(zhí)行機構通過其他途徑獲取項目經費的積極性。在社會捐助方面,個人、企業(yè)、基金會等渠道為科學傳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部分發(fā)達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參與資助公益事業(yè)的企業(yè)和個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享受免稅待遇[42],極大地調動了個人和企業(yè)資助科學傳播活動的熱情,個人捐助建設科技館、博物館、科學中心等基礎設施的情況也很常見。例如,NSF與拜耳公司、國際商業(yè)機器(IBM)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等大型企業(yè)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系,為美國國家科技周的舉辦吸納了大量的活動資金[43]。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丹尼爾·考斯蘭(Daniel Koshland)于1998年曾捐資2 500萬美元用于科學中心的建設[44]。發(fā)達國家有大量的公益性基金會為科學傳播項目提供資金資助。例如,美國讀者文摘基金會[45]、帕卡德家庭基金會、休利特基金會都曾為科學傳播活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過贊助[46]。
5國際科學傳播政策的效果評估
發(fā)達國家通常在政策制定之初便制定了評估工作實施細則,用以了解公眾對科學的態(tài)度和需求,監(jiān)測政策實施成效。例如,為了對STEM教育進行監(jiān)測評估,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專門成立了“K-12 STEM 教育實施評估委員會”,并制定了比較科學有效的K-12 STEM 教育監(jiān)測指標體系[47-48]。
評估結果也會直接影響新政策的制定。以美國STEM教育為例,其于2013 年發(fā)布的《聯(lián)邦政府關于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2013—2018)》便參照了2011年的監(jiān)測評估數據。之后美國每個財年對STEM科學教育進行規(guī)劃制定和撥款時,都會參考上一年甚至幾年前的評估數據。這種閉環(huán)工作模式,便于實時監(jiān)測政策實施情況,并根據監(jiān)測結果做出相應調整,使政策法規(guī)能夠有效落實,從而達到預期效果。
6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以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等部分發(fā)達國家為分析對象,從科學傳播政策的制定理念、制定過程、倡導內容、實施機制以及實施效果評估等角度進行研究分析。如圖2所示,發(fā)達國家在制定科學傳播政策時,多從推動公眾理解和參與科學、儲備未來科技人才以及弘揚科學文化角度出發(fā),注重政府主導與多主體協(xié)調配合,發(fā)揮決策咨詢機構和公眾參與的作用,遵循“雙向溝通”交流模式。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其他相關部門積極協(xié)同推進,并由多渠道提供經費支持。通過建設科學傳播基礎設施和對話平臺、組織開展相關活動、鼓勵科學傳播作品創(chuàng)作、加強媒體宣傳與互動等形式開展科學傳播,并對傳播效果進行評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逐漸重視科普政策法規(guī)的制定,1993年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1994年出臺《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 2002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其中,《科普法》作為世界上首部促進和規(guī)范科普活動的專門法律,在我國乃至世界科普發(fā)展史上均具有重要意義[49]。2021年推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guī)劃綱要(2021—2035年)》,是新時期進一步貫徹以上政策,并提升新高度的體現(xiàn)。但是,伴隨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突飛猛進,我國科普政策體系也存在建設不夠完善、內容不夠具體、宣傳力度不夠大、可操作性不夠強、科普機制行政色彩過濃、科學家參與度不夠高等問題[50],發(fā)達國家科學傳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經驗將為我國科普事業(yè)發(fā)展提供有效參考。
6.1 調整科普政策制定理念
我國國情正發(fā)生深刻變化,公民科學素質與科技發(fā)展的不均衡、公眾認知隨著“互聯(lián)網+”移動終端的擴展呈現(xiàn)多元和碎片化等現(xiàn)象逐漸凸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提出“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51],“兩翼理論”將已有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學普及理論升華到新的高度,對于推動我國當前的科技事業(yè)和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戰(zhàn)略指引作用[52]??破照邞鶕鐣l(fā)展調整制定理念:從“公眾理解科學”的單向傳播模式轉向“公眾參與科學”的雙向互動模式;重點培養(yǎng)科學儲備人才,建立相應的培養(yǎng)和選拔機制,“普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立宏大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大軍,實現(xiàn)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51];以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導向培育嚴謹求是的科學文化,使之融入社會文化,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科學文化氛圍。
6.2 優(yōu)化科普政策制定過程
我國的科普政策通常由針對科普工作或與科普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政府規(guī)劃以及國家領導人相關指示來表達 [8],有利于科普政策貫徹實施,是科普活動的有力保障。但隨著“公眾參與科學”趨勢的發(fā)展,社會各層面對科普政策制定的參與意愿逐步加強,政策制定應傾向雙向溝通的交流模式,鼓勵公民積極參與科學技術發(fā)展和應用的決策過程??山梃b美國國會組織的系列公共聽證會模式聽取公眾意見,并進行辯論,充分兼顧政策利益相關者和普通公眾的科學決策權力。
6.3 完善科普政策實施協(xié)調
完善 “政府主導、多主體分工協(xié)作”的實施機制,引導企事業(yè)單位、各級學會協(xié)會、科技媒體等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政策實施,鼓勵科學界自發(fā)開展科普活動,利用自身優(yōu)勢承擔科普工作,并在評價體系中予以體現(xiàn)。完善科學家參與科普的激勵機制及公眾參與科普的鼓勵措施。此外,在加大政府資金投入的同時,多渠道籌措資金來源,通過稅收減免等政策吸納社會捐助,有助于保障政策有效實施。
6.4 豐富科普活動內容
倡導豐富多元的科普活動。建設科普基礎設施,功能定位和運營管理都應具備科普特色,注重新理念和新技術的運用,持續(xù)輸出原創(chuàng)產品,鼓勵科研機構利用實驗室設備儀器參與科普;開展各類科普活動,例如科學節(jié)、科學競賽、科學辯論會等,活動應體現(xiàn)舉辦方或舉辦地文化特點,有親和力,利于公眾參與;建立科學對話平臺,如前文提到的“科學商店”“科學咖啡館”“共識會議”等,為科學家與公眾對話創(chuàng)造更多形式;鼓勵創(chuàng)作優(yōu)秀科普作品,建立健全寫作培訓與科學信息資源提供服務機制,幫助科學家將科學信息準確傳遞給媒體和公眾;加強媒體宣傳與互動,如中國科普網、中國科普博覽等。此外,不斷創(chuàng)新科普理念和形式,供給科學、權威、及時、交互的科普資源,借助動漫、游戲、影視、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等創(chuàng)新傳播模式,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抖音、嗶哩嗶哩網站、知乎等受眾廣泛的新媒體平臺,引導公眾參與其中,推動科普開展。
6.5 構建和完善科普政策效果評估體系
我國應在科普政策制定的同時即構建和完善政策效果評估體系,形成實施評估細則,從需求、執(zhí)行過程、政策效益、政策影響等方面了解公眾態(tài)度,監(jiān)測政策實施效果。除評估政策外,對各類科普活動、科普場館也應制定績效指標并依此評估。評估報告作為后續(xù)政策修定和資助的依據。可借鑒英國、美國等的經驗開發(fā)科普活動的評估工具,建立相關評估數據庫,對各項科普活動進行效果評估,并對最佳科普方法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Written evidence submitted by the Science Communication Unit,Imperial College London(COM0014)[EB/OL].(2016-04-01)[2021-09-04]. http://data.parliament.uk/writtenevidence/committeeevidence.svc/evidencedocument/science-and-technology-committee/science-communication/written/32372.pdf.
Miller Civic J D. Scientific 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6——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b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EB/OL].(2016-06-15)[2021-09-04]. https://science.nasa.gov/science-red/s3fs-public/atoms/files/NASA%20CSL%20in%202016%20Report_0_0.pdf.
Council of Canadian Academies. Science Culture:Where Canada Stands[EB/OL].(2014-06-01)[2021-09-04]. https://www.cca-reports.ca/wp-content/uploads/2019/05/FullReport-Science-Culture.pdf.
劉克佳. 美國的科普體系及對我國的啟示[J]. 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9,34(8):5-11.
House of Comm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Science communication and engagement(Eleventh Report of Session 2016-17)[EB/OL].(2017-03-29)[2021-09-04]. https://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201617/cmselect/cmsctech/162/162.pdf.
王蕾,楊艦. 21世紀日本科學傳播相關國策綜述[J]. 科學,2016,68(2):56-59.
林昭廷. 試論韓國的科技傳播機制[J]. 當代韓國,2001(2):60-65.
任福君. 新中國科普政策70年[J]. 科普研究,2019,14(5):5-14.
詹正茂.中國科學傳播報告2012[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97-300.
余維運. 韓國科學文化事業(yè)演變淺析[J]. 科普研究,2010,5(3):84-88.
澎湃網.賈鶴鵬:同樣是做科普,中美兩國有何異同?[EB/OL].(2019-09-21)[2021-09-04].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476351.
張會亮. 史密森學會: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的契合[EB/OL].(2015-02-10)[2021-09-04]. https://www.crsp.org.cn/KeYanJinZhan/YanJiuDongTai/021012D2015.html.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bout Project 2061[EB/OL]. [2020-09-04]. https://www.aaas.org/programs/project-2061/about.
科普新動態(tài).日本民間科普獎勵機制、措施和啟示[EB/OL].(2019-10-31)[2020-09-04]. https://mp.weixin.qq.com/s/IQcxSqZXoF02qYPCg6xcaA.
House of Lords Select Committe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and Society 3rd Report of Session 1999—2000(2002)[EB/OL].(2000-02-23)[2022-06-09]. https://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ld199900/ldselect/ldsctech/38/3801.htm.
楊娟. 中英美澳科學傳播政策內容及其實施的國際比較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4.
劉兵. 多視角下的科學傳播研究[M]. 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1-10.
沈祖榮. 卡文迪許實驗室——諾貝爾獎的搖籃及其啟示[J]. 物理教師,2014,35(3):62-64.
張增一,李亞寧. 把科技傳播給公眾:MIT案例分析[J]. 科普研究,2009,4(3):5-11.
British Science Association. British Science Festival [EB/OL]. [2021-09-04]. https://www.britishscienceassociation.org/british-science-festival.
London Tech Week [EB/OL]. [2020-09-04]. https://londontechweek.com/.
Edinburgh Science. Edinburgh Science Festival 2021[EB/OL]. [2020-09-04]. https://www.sciencefestival.co.uk/festival.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Festival[EB/OL]. [2020-09-04]. https://www.festival.cam.ac.uk/.
姚利芬. 日本科學技術傳播活動[EB/OL].(2016-10-10)[2020-09-04]. https://www.crsp.org.cn/KeYanJinZhan/YanJiuDongTai/09121D52016.html.
World Earth Day [EB/OL]. [2020-09-04]. https://www.earthday.org/.
Grimberg B I,Williamson K,Key J S. Facilitating scientific engagement through a science-art Festiv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Part B,2019,9(2):114-127.
McAlpine K. Ships,clocks & stars:the quest for impact[J]. 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2015,14(3):1-7.
黨偉龍,劉萱.論歐美“科學咖啡館”的實踐及其啟示[J].科普研究,2013,8(1):37-42.
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 ISEF Regeneron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EB/OL]. [2020-02-04]. https://www.societyforscience.org/isef/.
陳江洪,厲衍飛. 英國皇家學會的科學文化傳播[J]. 科學傳播研究,2010,5(1):61-6.
劉立. 發(fā)達國家如何做科普[J]. 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大科技),2014(10):30-31.
劉立. 發(fā)達國家的啟示:他們怎么做科普[N]. 中國科學報,2014-08-11(6).
張志敏. 協(xié)會在科學寫作人才培養(yǎng)中的角色與功能——基于英、美、加三國科學作家協(xié)會的分析[J]. 科普研究,2016,11(5):85-89,101.
Cable News Network [EB/OL]. [2020-09-04]. https://edition.cnn.com/.
周彧.美國的“互聯(lián)網+科普”[J].科學新聞,2017(12):65-66.
羅暉,鐘琦,王大鵬,等. 看國外網站如何做科普[N]. 科技日報,2014-08-15(5).
代建軍,謝利民. 中美科學教育目標的比較研究——基于《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和我國《2049行動計劃》的思考[J]. 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9):17-21.
羅暉,李朝暉. 美國實施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戰(zhàn)略提升國家競爭力[J]. 科普研究,2014,9(5):32-40.
Committee on STEM Education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Federal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 Mathematics(STEM)Education 5-Year Strategic Plan[EB/OL].(2013-05-31)[2022-06-09]. 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stem_stratplan_2013.pdf.
劉立,田起宏,李紅林,等.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資助科學教育與普及的政策與實踐研究[J]. 科普研究,2007(6):62-70,80.
李健民,劉小玲,張仁開.國外科普場館的運行機制對中國的啟示和借鑒意義[J].科普研究,2009,4(3):23-29.
高建杰. 科普籌資多元化機制研究[D]. 濟南:山東大學,2013.
任鵬. 中外科普活動比較研究[J]. 今日科苑,2020(5):39-45.
武夷山,張義芳. 國外科普工作特點及其對我們的啟示[EB/OL].(2013-08-01)[2020-09-0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13051.html.
張義芳.國外科普工作要覽[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159.
鄭念.科技傳播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48.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Monitoring Progress Toward Successful K-12 STEM Education:A Nation Advancing? [M]. Washington: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3.
許海瑩. 美國STEM教育監(jiān)測指標體系述評[J]. 上海教育科研,2014(7):14-16.
潘教峰.完善《科普法》促進科普工作健康發(fā)展[N].人民政協(xié)報,2021-11-26(8).
謝周梁,邵盈. 淺論我國科學技術傳播與普及政策[J]. 傳承,2013(10):54-56.
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xié)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王挺.“兩翼理論”的思想源起和內涵認識[J]. 科普研究,2022,17(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