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媒體背景下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對科學家形象的構建及啟示

      2022-07-18 05:16:25陶賢都郭嫣然
      科普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知識分子新媒體

      陶賢都 郭嫣然

      [摘? ?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微信公眾號成為新媒體時代科學家形象構建和傳播的重要平臺。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是科學新媒體的典型,十分重視科學家報道。通過對該公眾號報道內容、報道形式、報道立場、報道風格、報道過程進行分析,發(fā)現其在構建科學家形象時的特色,為其他新媒體進行科學家報道和構建科學家形象提供啟示與借鑒:強化互動性以提升形象構建的效果;采用“科學家+媒體人”的模式提供內容與形式的保障;運用全息傳播與全效傳播理念;構建平民化、多元化的科學家形象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需求。

      [關鍵詞]知識分子? ?新媒體? ?科學家形象

      [中圖分類號] N4;G209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2.03.006

      科學家是科學活動的主體,其形象影響到公眾對于科學的認知和態(tài)度。在中國大力推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的背景下,科學家形象的傳播對于弘揚科學精神、傳遞科學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形成全社會崇尚創(chuàng)新的社會氛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文化生活豐富的當下,傳統(tǒng)報道模式打造的“高深莫測”的科學家形象難以吸引公眾對科學領域進行關注。當前新媒體發(fā)展迅速,推動著媒介生態(tài)格局的重構。微信作為新媒體的代表,在信息傳播領域表現活躍。根據騰訊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截至第三季度末,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躍合并賬戶為12.6億[1]。新媒體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于2015年9月18日創(chuàng)辦,2015年獲得“十大科普影響力自媒體”稱號。該公眾號關注科學家的動態(tài),對科學家的報道數量較多,對研究新媒體與科學家形象構建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媒體與科學家形象構建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議題,學術界多集中于關注傳統(tǒng)媒體如何構建科學家形象。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科學家形象構建帶來了新的變化,薛品、何光喜、張文霞等研究指出,互聯網新媒體對科學家形象的構建有利于消除公眾對科學家群體的刻板印象,為塑造良好的科學家新形象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2]。張培富、王珂在科學網博客的基礎上選取樣本,對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形象進行了分析[3]。目前學術界對于新媒體如何構建科學家形象的研究還較為缺乏。

      本文選取新媒體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作為研究個案,以2015年9月至2021年1月發(fā)布的共計1 785篇與科學家相關的文章作為樣本研究科學家形象構建。研究樣本包括科學家專訪、與科學家相關的各類專欄文章、科普性文章以及科技新聞??茖W家人物報道是構建科學家形象的主要形式,除此之外,與科學家相關的各類專欄文章、以科學家為主題的科普性文章和以科學家為主體的科技新聞也是公眾認識科學家形象的重要形式。通過對“知識分子”科學家形象構建的研究,試圖揭示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中科學家形象的差異,探討當前環(huán)境下如何利用新媒體更好地構建科學家形象以促進科學傳播。

      1 “知識分子”呈現出的科學家形象

      本研究通過對“知識分子”科學家報道的文本分析,結合文本中展現科學家形象詞語的詞頻分析,發(fā)現“知識分子”呈現出的科學家形象。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包括:科學(288次)、獲獎(234次)、前沿(99次)、科研(63次)、技術(45次)、科技(36次)。這些詞語根據涉及領域可分為科學家科研工作(科學、獲獎、前沿、科研、技術、科技、實驗、杰出、發(fā)明、探索、登頂、回應);個人生活(孩子、熱愛、人生、遭遇、精彩、壓力);性格品質(貢獻、擔當、使命、死板、天才);爭議行為(造假、歧視、涉嫌、辭職、撤銷、危機)4類。據此,將“知識分子”所呈現的科學家形象概括為以下5個方面。

      1.1 科研能力過硬的科學家形象

      “知識分子”構建的科學家形象大多具有過硬的科研能力。這一點在該公眾號的科學家報道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科學家自身學術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較強,能夠取得對人類社會具有積極意義的科研成果,如《20年的堅持,他們將諾獎成果變?yōu)樵旄0傩盏男滤帯芬晃?,通過對美國生物制藥公司琺博進(FibroGen)全球研發(fā)資深副總裁林躍博士進行采訪,以對話的形式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利用獲得諾貝爾獎的細胞適應氧氣變化機制研發(fā)能夠用于治療慢性腎臟病患者貧血的藥物,進而造福百姓的故事;二是科學家具有敢于公開質疑已有科研成果的勇氣,并且能夠通過實驗對自己的疑問進行論證,甚至能夠用說理充分的論述通過大眾媒介與被質疑者進行對質,如《20位科學家發(fā)文再質疑NgAgo實驗結果|韓春雨回應:近期已再次重復》一文,20位科學家聯合署名發(fā)文質疑韓春雨的論文,從專業(yè)的角度進行邏輯嚴密的論述,并展示自己對韓春雨NgAgo論文結果的重復實驗結果,而韓春雨發(fā)表聲明回應質疑者。這不僅將科學家的本職工作真實地展現在公眾面前,而且使公眾直觀地感受科學界爭鳴,有助于公眾深入了解科學家形象。

      1.2 個性鮮明的科學家形象

      在公眾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中,科學家往往形象僵化、個性高度統(tǒng)一。“知識分子”避免了此類問題,對部分科學家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等品質有所涉及但不過分拔高和強調,對部分科學家重視名利的態(tài)度直言不諱?!爸R分子”通過對科學家的態(tài)度觀點、人格品質、個人事跡及個性化語言等的報道,構建出個性鮮明的科學家形象。例如,《如何培養(yǎng)科學素質?科學家魯白和子女的三個故事》一文通過講述魯白與孩子們的故事,生動展現了魯白日常生活中不為人知的一面,也表達了魯白對如何培養(yǎng)子女科學素質的獨到見解;《陳列平:杰出科學家的“非主流”人生》一文通過專訪,講述了華人科學家陳列平不凡的工作和學習經歷,體現出其個性化的人格特征。這些報道展現了科學家的個性化特征和多元化形象,將科學家的鮮明個性呈現在公眾面前。

      1.3 真實但不完美的科學家形象

      與注重報道科學家正面形象而經常忽略科學家負面形象的傳統(tǒng)報道模式不同,“知識分子”在構建科學家形象時不刻意掩飾其負面形象,敢于報道、揭露、評價學術造假事件,也毫不避諱對科學家的功過是非進行報道,同時利用用戶評論展現對科學家多元化的他人評議。如《昔日回國任所長,今日與妻子一起被指造假》一文涉及的史香林、張卓夫婦,史香林曾于2003年被中國科學院作為海外人才引進,擔任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yǎng)科學研究所所長,這無疑證明其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但他在2018年因學術不端的指控被肯塔基大學調查,暴露出其人格品質中的負面問題。

      1.4 貼近生活的科學家形象

      “知識分子”通過綜合運用圖片、視頻、直播等方式呈現科學家生活、工作等的真實狀態(tài),更多地展現科學家作為普通人的一面,讓公眾了解到科學家作為父母、兒女等普通人的身份,有著常人的喜怒哀樂、生活經歷,由此拉近了公眾與科學家之間的距離,使科學家更加“接地氣”,成為融入社會生活的普通個體,展現了貼近生活的科學家形象。例如,地震學家李善邦之子老多(筆名)分別于2016年、2019年發(fā)表《中關村15樓的六位科學家》《中關村15樓的另外兩位科學家》兩篇文章,以第三人稱視角講述了20世紀為中國科技發(fā)展做出卓越貢獻的老科學家的點滴故事,向公眾呈現出科學家作為普通人的一面。

      1.5 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家形象

      “知識分子”所展現的科學家大多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不僅承擔其作為社會普通個體的責任,更是承擔著作為科學家的責任。“知識分子”認為,在中國與世界的科學交流面臨巨大挑戰(zhàn)的時代背景下,科學界更應該有所擔當,為此特推出“科學的擔當”專輯,講述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例如,《專訪田剛:中國數學的“黃金時代”何時來臨?》一文,田剛院士針對中國數學未來的發(fā)展情況,中國如何留住頂尖人才,應對中國科學界學風浮躁、造假得不到懲罰以及對年輕人支持不夠的“三害”采取哪些措施等問題進行了回應,展現了科學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 “知識分子”構建科學家形象的方式

      “知識分子”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構建出較為全面的科學家形象,其有關科學家的報道傳播了科學精神,彰顯了人文關懷,讓公眾對科學家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以下主要從報道內容、報道形式、報道立場、報道風格、報道過程五個方面對科學家形象的構建進行分析。

      2.1 報道內容:以多樣化主題充實科學家形象

      “以互聯網為最重要科技信息獲取渠道的公眾,對科學家群體的各種刻板印象程度明顯較低”[2]。作為新媒體的“知識分子”,在科學家報道的內容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改變,主題多樣,主要分為科學家科研工作及成果、科學家所獲榮譽、科學家工作狀態(tài)、科學家工作學習經歷、科學家個人生活、科學家興趣愛好、科學家爭議行為、科學家觀點等類別,豐富的主題充實了科學家的形象。

      傳統(tǒng)媒體在構建科學家形象時經常忽略對其個人生活進行描述,忽視其他實踐活動與科學研究之間的關系,較少表述日常生活對科研工作的影響[4]。作為新媒體的“知識分子”,在報道上注重描述科學家本職工作的“科學家科研工作及成果”主題的同時,合理安排對科學家所獲榮譽、成長經歷、個人生活、興趣愛好、爭議行為和自身觀點等相關主題的報道,較為全面、具體地呈現科學家形象,推動科學家作為社會普通個體形象的構建。例如,“科學春秋”專欄是講述科學家生平事跡的特色專欄,推送了《中國第一位遺傳學家——陳楨院士》《1950年代華羅庚回國前后》等描寫科學家事跡的文章,與公眾分享國內外科學家的故事和人生經歷。

      2.2 報道形式:以融媒體手段展現科學家形象

      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新媒體在進行科學家報道時,發(fā)揮互聯網平臺的優(yōu)勢,綜合運用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形式以及采用直播這種新的形式,真實、直觀地將科學家形象展現在公眾面前。統(tǒng)計發(fā)現,在1 785個樣本中,以圖文結合的報道形式有1 731個,占比約97%,改變了以往科學家形象依靠受眾想象的傳統(tǒng)模式,對打破公眾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多篇報道加入了視頻、直播形式,使用動態(tài)影像真實再現科學家的工作、生活、學習狀態(tài)。部分報道更是配發(fā)音頻以渲染氛圍,提升傳播效果,以藝術的形式表現科學家的性格特征、人格特性以及精神世界。

      超鏈接作為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融合新聞中的一個關鍵技術,以其可以在多個信息節(jié)點之間隨意跳轉的特性,實現了對傳統(tǒng)新聞信息文本的重塑[5]。“知識分子”在進行科學家報道時恰當利用超鏈接技術,在單篇報道下加入相關主題內容以及相關科學家人物報道的鏈接,使相關內容和不同表現形式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形成科學家報道“信息群”。例如,2019年春節(jié)期間,“知識分子”推出《春節(jié),誰來給我們拜年》一文,綜合采用視頻和文字的表現手段,配以超鏈接的方式,突破傳統(tǒng)媒體只使用靜態(tài)圖片的局限,通過視頻真實、直觀地展現了科學家的科研狀態(tài)。同時,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只能單篇獨立報道的束縛,在用文字講述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John Gurdon)學習、生活經歷的同時,利用超鏈接講述其他科學家的故事,延展公眾閱讀空間,使科學家形象更加豐滿。

      2.3報道立場:以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顯示科學家形象

      傳統(tǒng)媒體習慣于將科學家形象神圣化,這樣的刻板宣傳在公眾形成對科學家刻板印象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6]。“知識分子”在進行科學家報道時,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堅持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相結合,顯示科學家作為社會普通個體形象的多面性和復雜性。

      正面報道反映的是科學家獲得獎勵、榮譽的事件及經過。對科學家科研及創(chuàng)新成果進行肯定,對科學家本人持贊揚態(tài)度,展現科學家積極形象的報道歸于此類,例如,《日本科學家又獲諾獎:清華董晨評論》一文對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表示肯定,并從專業(yè)科學知識的角度向公眾表達了“日本科學家獲諾獎是實至名歸的”這一觀點。這些報道有助于公眾深入了解科學家的本職工作、科研成果、學術態(tài)度等,展現科學家科研能力過硬、學術品質優(yōu)良的正面形象。負面報道反映的是科學家的錯誤、公眾及學界對科學家的質疑、引發(fā)大眾爭議的科學家行為等,例如《20位科學家發(fā)文再質疑NgAgo實驗結果|韓春雨回應:近期已再次重復》《霍文哲實名再質疑,李紅良最新回應》等多篇文章,直面科學界學術造假問題,展現科學家人性中的弱點。中立報道反映的是科學家取得的相關成果,對科學家相關客觀事件進行直接報道,不涉及對科學家的態(tài)度、評價,將科學家形象的好壞交由公眾評說。由樣本統(tǒng)計可知,“知識分子”中的科學家報道以中立報道為主,占比達到了63%,正面報道占比27%,負面報道占比10%。

      2.4 報道風格:以嚴謹且創(chuàng)新的手法描寫科學家

      “知識分子”中的科學家報道通常開門見山,干脆利落,以第三人稱撰寫,運用專業(yè)的科學術語和名詞使文章具有較強的理性色彩,并在涉及專業(yè)知識的相關報道中注明參考資料以保證文章的準確性。這使報道更具有客觀性、權威性,也展現了科學家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過硬的專業(yè)能力,對構建真實的科學家形象具有積極作用。“知識分子”在確保嚴謹客觀的同時,注重親切質樸的表達,將科學家故事娓娓道來。例如,《科學家的司機》一文采用記敘文文體和對話的形式,描寫一位科學家的司機對食道癌的看法,在科普食道癌知識的同時,展現了科學家的專業(yè)知識和人格魅力,在平易近人的講述中構建科學家形象。

      “知識分子”在設置科學家及科學研究議題時,常常打破常規(guī),善于深挖人物背后的故事,創(chuàng)新科學家與研究事跡的報道角度,讓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視角認識這些科學家,展現科學精神。例如,在2015年諾貝爾獎頒發(fā)時,剛上線不久的“知識分子”以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實現中國科學諾貝爾獎零的突破的屠呦呦為焦點,創(chuàng)新選題角度,于2015年10月5—9日持續(xù)推送有關屠呦呦的系列文章,多方面還原了真實的科學家屠呦呦。

      2.5報道過程: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連通科學家

      他人評議是科學家媒介形象構建中的重要因素,傳統(tǒng)媒體受制于單向傳播,在呈現科學家他人評議方面有所不足。“知識分子”發(fā)揮新媒體平臺的優(yōu)勢,利用微信公眾號留言區(qū)功能,讓讀者通過評論的方式參與到科學家報道的過程中,直觀地將褒貶不一的科學家他人評議展現在公眾眼前,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報道模式下營造的公眾對科學家一片贊揚的情況,推動了全面、立體、鮮活的科學家形象的構建,也使“知識分子”所呈現的科學家形象更加客觀、真實。“知識分子”注重科學家的自我呈現和自我表達,為科學家發(fā)表個人觀點、分享科研體會、表達私人情感提供重要渠道,這為公眾了解科學家最新動態(tài)、理解科學家精神世界和人格特質提供了可能。同時,打破了公眾只能通過大眾媒介的第三方塑造來了解科學家的傳統(tǒng)模式,構建了公眾與科學家“面對面”溝通交流的重要平臺。例如,在《曹雪濤論文遭質疑,回應稱對有效性和可重復性“保有信心”》一文中,公眾在留言板中針對曹雪濤論文遭質疑事件及曹雪濤本人發(fā)表多元化觀點,或對曹雪濤表示支持、惋惜、遺憾,或要求對該事件進行徹查、分析其原因,使得報道更具完整性,也使曹雪濤本人的他人評議能夠直觀呈現,使其形象更加立體化。

      “知識分子”在進行線上互動的同時,也注重舉辦線下活動,使科學家與公眾在線下公共空間內增進互動,加深交流。例如,“知識分子”科學傳播研學營活動,邀請一線科研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等與公眾面對面交流科學傳播的相關知識;“科學+X”系列活動在推動科學家跨界交流的同時,提升了科學家與公眾的互動率。

      3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科學家形象構建的啟示

      “知識分子”借助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平臺,構建了與傳統(tǒng)媒體時代不同的科學家形象,成為新媒體進行科學家形象構建的典范,為新媒體環(huán)境下科學家形象構建提供了參考。

      3.1 加強互動性,以提升新媒體科學家形象構建的效果

      互動性是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之間的顯著差異。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在進行科學家報道時雖然也試圖通過寫信等方式加強與讀者的溝通,但是互動手段總體上較少。新媒體的互動形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日益多樣化,出現了轉載、分享、回帖等形式,H5互動、游戲互動,以及不同介質、不同用戶之間的互動,都為科學家形象構建提供了有力保障。對于普通讀者而言,新媒體環(huán)境的變化使得讀者發(fā)生了改變,讀者的自主性得到了釋放,單純的灌輸和說教已難以引起讀者的關注與共鳴?;涌梢允棺x者獲得參與感,這種參與感不僅能夠促使讀者生產內容、表達情緒,還能夠使讀者獲得存在感和成就感。新媒體構建科學家形象,可以圍繞互動性這一核心競爭力從以下三方面加以充分利用。一是完善新媒體的互動機制。提高留言區(qū)評論回復率,引導用戶在留言區(qū)進行探討,促進科學家他人評議的完善,展現科學家形象的多面性。二是設置科學家互動專欄。邀請一線科研工作者定期與公眾進行線上交流,就評論區(qū)熱議話題進行探討,回復相關熱評,搭建科學家與公眾之間對話的橋梁,為科學家主動展示自身形象提供有效渠道,推動構建全面的科學家形象,促進崇尚科學社會氛圍的形成。三是結合自身內容特色,加強線上線下互動。新媒體應主動延伸產業(yè)鏈,與其他企業(yè)進行線上、線下合作,搭建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的交流平臺??梢詣?chuàng)建具有自身品牌特色的線下實體產品,如科學家自傳、科學家寫的科普書籍、卡通科學家筆記本等商品。同時,可舉辦規(guī)模較大、范圍較廣、覆蓋面較全的線下活動,如科學家全國巡回演講、走進科學家實驗室、體驗小科學家等,在為科學家與公眾提供現有交流渠道的同時,為線上報道吸引流量。此外,可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舉辦“粉絲”抽獎、預售書籍等活動銷售線下實體產品,并預告線下活動行程,為線下活動營造聲勢。線上線下互動有助于科學家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對構建新媒體時代科學家形象具有積極作用。

      3.2“科學家+媒體人”的模式為新媒體科學家形象構建提供內容與形式的保障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以內容為王是媒體報道信奉的重要準則,新媒體時代下這一準則受到了沖擊,一些新媒體在傳播時過于注重形式上的酷炫而對內容品質有所忽視。對于新媒體科學家形象構建和科學傳播,固然需要重視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但同樣需要重視傳播的內容品質,在傳播內容和傳播技術上加以平衡與結合。

      新媒體在進行科學家報道和構建科學家形象時,應充分發(fā)揮科學家的作用。傳統(tǒng)媒體在進行科學家報道時,科學家多是報道對象,在調動科學家參與方面有所不足。新媒體有著調動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的優(yōu)勢,為科學家提供了展現自身魅力的舞臺及發(fā)聲的機會與平臺,有利于公眾更好地了解科學家群體。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科學家也不再只是聚光燈下被關注的對象,他們既是傳播者,也是被傳播的對象,不少科學家是新媒體的活躍用戶。在新媒體傳播中,科學家可以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直接與公眾進行對話,有利于消除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的隔閡。對于科學問題,科學家的解釋和闡釋能夠準確地反映事實,為公眾提供準確的科學信息。科學信息的準確傳播對于科學傳播和科學家形象構建十分重要,科學傳播的不準確或者誤傳對社會、公眾和科學家都會造成不良影響,損害科學家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科學家在新媒體科學傳播中的把關,為保證內容的科學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保障了相關內容的輸出,避免出現差錯,保證新媒體科學傳播的內容品質,消除了公眾對新媒體內容嚴謹性的疑慮。

      科學家畢竟不是專業(yè)的新聞傳播人士,在傳播技巧和方式上存在短板,因此,新媒體在進行科學家形象構建和科學傳播時,需要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yè)傳播人才發(fā)揮作用。媒體從業(yè)者掌握媒體的傳播規(guī)律,能夠將深奧晦澀的科技信息或知識通過二次加工、重新編排,便于用戶理解和接受。讓新聞傳播專業(yè)人才與科學家協(xié)作,依靠科學家在內容上的把關和專業(yè)傳播者的技巧,使新媒體科學傳播的內容和形式的品質都能得到保證。

      3.3 全息傳播與全效傳播理念在新媒體科學家形象構建中的運用

      在新媒體時代,媒介的多元化為科學家形象構建提供了便利,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時代科學家形象構建渠道的單一性、形式的單一性和傳播效果的不可知性,豐富了科學家形象構建的手段。全息傳播與全效傳播是新媒體傳播的重要理念。全息傳播是指傳播的呈現形式愈加多元,如圖文、視頻、游戲、增強現實(AR)等,帶給用戶各取所需的閱讀體驗。全效傳播是指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用戶畫像,使得傳播更加精準、更有效率。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科學傳播內容的生產方式和傳播語境發(fā)生了變化,傳播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傳播效果的好壞。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平臺傳播力強勁、傳播速度快、定位精準、互動性強,在完成首次傳播之后,還能夠進行二次傳播,被讀者或其他媒體進行轉發(fā)、分享、轉載,并且能通過讀者的轉發(fā)點贊、評論留言得到最直觀的讀者反饋,這是新媒體的優(yōu)勢。新媒體在進行科學家形象構建時,應抓住技術優(yōu)勢,實現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和形式的多樣性。借助不同的新媒體平臺推廣科學家報道,加大內容分發(fā)力度,在全網分發(fā)內容。通過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知乎、喜馬拉雅、抖音等平臺,擴大用戶范圍,使科學家形象的傳播渠道更加廣泛。新媒體傳播手段多樣,文字、視頻、音頻等多種方式融合,有助于提升用戶對科學家報道的興趣。

      新媒體在進行科學家報道時,用戶數據的反饋能夠較為準確地顯示傳播效果。因此,新媒體時代科學家報道應在精準用戶畫像的基礎上,進行精準傳播,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新媒體在進行科學家報道時需要細化受眾,根據年齡、學歷等因素對受眾進行精準定位,推出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特色化欄目,發(fā)布與其接受能力相符的文章內容,并依照其閱讀習慣對文章進行排版,以提升傳播效果,推動科學家形象的構建。

      3.4 構建平民化、多元化的科學家形象,以適應新媒體時代需求

      在新媒體時代,科學傳播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重要變化,新媒體在進行科學家報道和科學家形象構建時,應注意與時代發(fā)展緊密結合,體現時代的要求和特點。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用戶的平等意識得到了強化,科學家與普通用戶之間如果存在鴻溝,勢必會影響公眾對科學家形象的認知。在以往傳統(tǒng)媒體的報道中,科學家往往被塑造成全能、高道德、高標準的英雄形象,或者片面地強調科學家的科研成果和高尚的科學精神,忽視了對科學家生活的描寫和敘述,使得科學家被神圣化,難以引起公眾的共鳴。在新媒體時代,媒體進行科學家報道時的敘事視角已然發(fā)生改變,除了報道科學家取得的科學成就外,科學家的生活也成為報道的內容,家人、同事、群眾的平行視角也成為報道的重要視角,科學家形象由神圣化向平民化轉變,有助于拉近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的距離。新媒體時代的科學家報道要打破科學家形象單一的刻板印象,還原性格各異、形象鮮明的科學家形象。在新媒體時代,公眾追求的是形象豐滿、個性鮮明的科學家形象,千人一面的科學家形象難以吸引公眾,新媒體應通過對科學家工作、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多方面敘述,構建出立體、全面的科學家形象。

      4 結語

      新媒體進行科學家報道和構建科學家形象對國家科學文化建設、科學精神的傳播具有積極的意義,是新媒體社會責任的體現。新媒體背景下的科學家形象構建,一方面,需要注重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互動性特點,以及新媒體的全息傳播、全效傳播特點,充分挖掘新媒體的技術優(yōu)勢,掌握新媒體用戶的求新心理和信息需求心理,只有這樣,才能使新媒體科學家形象的構建和傳播精準、有效;另一方面,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科學家形象報道不能忽視內容,科學家報道和科學傳播有其特殊之處,相比于其他的報道對內容準確性、科學性的要求更高,需要進行專業(yè)的解讀和把關。對科學家進行報道時,科學精神的傳播是重要內容,這需要新媒體在報道時進行精心策劃和組織。因此,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科學家形象構建,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和內容上的創(chuàng)意同樣重要,二者齊頭并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微信用戶已達12.6億[EB/OL].(2021-11-12)[2021-11-25]. https://new.qq.com/rain/a/20211112a00mg400.

      薛品,何光喜,張文霞.互聯網新媒體對科學家公眾形象的影響初探[J].科普研究,2014,9(6):19-24.

      張培富,王珂.科學網博客中的科學家形象研究:以中科院科學家為例[J].科普研究,2019,14(5):66-71,78.

      張芳喜.媒體對科學家形象構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傳媒,2016(21):84-86.

      李靜茹.超鏈接在融合新聞文本中的應用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9,5(14):13-14.

      張芳喜.《人民日報》中的科學家形象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6,32(11):66-70.

      猜你喜歡
      知識分子新媒體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對農廣播節(jié)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10
      新招數化解新難題:新媒體環(huán)境下防止報道差錯路徑探析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31:59
      近代出版人: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有機知識分子
      現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6
      復興之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抉擇
      知識分子精神內涵的演變——基于西方幾種主要知識分子理論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為例的分析
      知識分子
      文苑·感悟(2012年12期)2012-12-13 01:53:52
      西宁市| 什邡市| 色达县| 玉环县| 高阳县| 溧阳市| 成安县| 中山市| 南投县| 崇仁县| 石楼县| 政和县| 新和县| 淅川县| 青神县| 文水县| 邵武市| 海淀区| 乌兰察布市| 安乡县| 黄石市| 昭苏县| 安龙县| 屯昌县| 澄迈县| 鄄城县| 津南区| 蓝田县| 西安市| 章丘市| 永顺县| 循化| 麦盖提县| 绍兴县| 石屏县| 鲜城| 阳城县| 蒲城县| 新绛县| 元谋县| 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