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
十九世紀末,西方列強不斷加大對中國的侵略力度,并迫使清政府大開海禁,從東南沿海到長江流域都有通商口岸被迫開辟。然而,湖南作為一個內(nèi)陸省份,當時保守勢力極為強勁,由紳民引發(fā)的排外教案時有發(fā)生,外國勢力一度不敢跨入湘境。正如時論所言:“湘省民氣之剛,迥非他處可比,泰西傳教士蹤跡幾遍天下,惟湘中則無人敢問津?!币虼?,湖南被洋人稱作是“關閉的省份”,省垣長沙更是被稱作“鐵門之城”。但是,湖南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yōu)勢以及龐大的市場規(guī)模,早已成為列強覬覦之對象。正如楊毓麟所言:“岳州、長沙、常德、湘潭及其他戶口稍繁、交通稍便之處,皆列國所為瞠目而攘臂也?!痹诹袕姷牟粩嗲致韵拢媳黄茸呦?qū)ν忾_放之路。
1897年,英國提出開辟湘潭為通商口岸之要求,因三湘士紳之極力反對,湖南當局也不敢貿(mào)然開埠,轉而提出“以岳易潭”的權宜之策,即用開辟岳州(今岳陽)來代替湘潭。
時人認為:“湘潭在前無輪船時,所有兩湖、兩廣來往之貨均屯集于此,相傳煙村十萬家,生意推粵商為巨擘,今雖不迨前此之昌盛,然亦系湘省一巨鎮(zhèn)也?!闭\如斯言,湘潭作為湖南全省貨物的集散之地,商業(yè)素來發(fā)達,進出口貨物莫不經(jīng)過此地?;谶@種認識,英國最先來到湖南叩關。1898年1月8日,當清政府向英國尋求貸款之際,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乘勢提出包括“開放湘潭為通商口岸”的附加條件,還揚言中國若不接受,必將承擔嚴重后果。負責處理此事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下簡稱“總理衙門”)在接到英國的開埠要求后,立即征詢湖南巡撫陳寶箴之意見。陳寶箴接此電文后,又轉詢?nèi)媸考澋囊庖姟?/p>
王先謙、王闿運等湘籍士紳領袖對英國提出湘潭開埠之要求予以強烈反對。陳寶箴在了解到士紳拒絕開埠的意見后,便將這些意見上呈總理衙門,并指稱湘人以“慓悍聞名”,如果強行開埠,恐怕會釀成排外事件,從而引發(fā)禍亂。由于招架不住列強施壓,以及出于開埠征稅以增加餉源之考量,總理衙門在給陳寶箴的復電中,要求三湘士紳接受湘潭開埠之意見,其曰:“國家安危大計,此時全賴英人排解。湘人素忠義,務當仰體,許以通商,可不劃租界,不奪民利益,但當安靜,實為兩利?!奔幢憧偫硌瞄T的態(tài)度如此決絕,三湘士紳仍是寸步不讓,他們以“風氣未開”和“恐生教案”為由,再次拒絕湘潭開埠之要求。
為此,陳寶箴在電文中回復稱:“湘人好勇尚氣,久成風俗,自士農(nóng)工商至婦人皆然。又生長僻匿,心目狹隘,少見多怪,遇有洋人游歷,稍一流連,無不滋事?!标悓汅鸬拇隧楇娢?,將當時湘人仇洋和排外的保守性情刻畫得淋漓盡致。他還指出:“此時即通商,竊慮亂出意外,防不勝防。且伏莽尚多,唯恐無所藉〔借〕口,設有不慮,僉無以對外人。”他認為“萬穩(wěn)之策”是英國徹底放棄湘潭開埠之要求。陳寶箴的這種看法,顯然與清廷的意見背道而馳,故其非但未能獲得總理衙門之采納,反而再次受到嚴厲批駁。
此時,陳寶箴已然是焦頭爛額,他深切地感受到湘潭開埠一事的棘手,也意識到難以繼續(xù)拒絕湘潭開埠之要求。當然,陳寶箴深知在湘潭開埠的難處,因為此地的排外情緒非常強盛,若貿(mào)然開埠,難免會引起教案之發(fā)生。陳寶箴這時可謂是進退維谷,若再拒絕湘潭開埠,則必然會得罪英國政府和總理衙門;若同意湘潭開埠,則必定會受到全體湖湘士紳的強烈反對和堅決抵制。
1898年2月6日,湖廣總督張之洞發(fā)來電報,他給陳寶箴出謀劃策,電文稱:“英數(shù)日內(nèi)必別有文章。湘省口岸恐終必開,莫如先以岳州搪抵?!苯?jīng)過再三考量,陳寶箴秘密致電總理衙門,請求以開辟岳州來代替湘潭,其目的是“把亂闖亂進的外國人暫時拒絕于相當里程之外”。在陳寶箴看來,“以岳州易之,雖亦極難,當稍便設法”。因為,岳州畢竟地處湖南的“邊緣地帶”,不像湘潭處于湖南的“心臟地帶”,即便洋人勢力進入岳州通商,影響亦終究有限。
陳寶箴為避免開罪岳州士民,并由此而承擔政治責任,他又在另一電文中要求讓英國主動提出岳州開埠之請求,而不是由湘省官紳提出,這樣岳州士民便“自無詞耳”。對此,他還專門作出解釋:“湖南人情,本均難通商,因虞時局關系重大,必不可已,則岳州近鄂,較湘潭稍便措手,故前上一電密陳以岳易潭之議。惟此議若云出自湘省官紳,岳州士民必以袒湘薄岳為疑,轉覺費手。既事在必行,應懇鈞署徑自以英人請往岳州通商為言?!笨梢姡耙栽酪滋丁笔顷悓汅鸬臋嘁酥?,在權衡利弊的基礎上,他決定以開放岳州為代價,來保全湘潭之完整??偫硌瞄T在同湘省官紳的往復籌商和博弈中,也認識到湘潭開埠的不可行性,故轉而采納了陳寶箴的建議。
1898年2月9日,總理衙門大臣翁同龢、張蔭桓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舉行會晤,就以岳州替代湘潭開埠等事項進行談判,雙方經(jīng)過妥協(xié),最終達成合意。于是,竇納樂順勢照復總理衙門,轉而提出開放岳州作為通商口岸之要求,以謀取將岳州“作為進入省境的地點”。1898年3月24日,總理衙門正式上奏光緒帝,請開岳州為通商口岸。其中指出:“查湖南岳州府地方,濱臨大江,兵商各船往來甚便。將來粵漢鐵路既通,廣東、香港百貨皆可由此出口,實為湘鄂交界第一要埠。比來湖南風氣漸開,該處又與湖北毗連,洋人為所習見。若作為通商口岸,揆之地勢人情,均稱便利?!焙芸欤饩w帝批準了總理衙門的上述奏請。于是,開放岳州為通商口岸最終得以確定。
后來,“戊戌政變”發(fā)生,陳寶箴隨即被革職。1898年10月,布政使俞廉三繼任湖南巡撫,繼續(xù)推進岳州的開埠事宜。為保衛(wèi)“自主之權”,俞廉三認為“唯有事事自行籌備,方免外人藉〔借〕口”。故此,他與張之洞就岳州開埠事宜進行往復籌商。同時,他還派人收集江浙等省的通商章程成案,以資湘省參照;派遣張鴻順、胡揚祖等官員前往上海、寧波等沿海城市考察;飭令岳州知府英文會同巴陵知縣周至德前往實地查勘通商租地。光緒帝也對岳州開埠非常重視,他為此特地派遣宗室豫章來到長沙,與湖南當局共同籌辦岳州開埠事務。1899年11月1日,豫章、俞廉三、張鴻順、胡揚祖等中方人員與英國代表馬士(H.B.Morse)在湖南撫院公堂舉行會議,經(jīng)過反復商議和討論后,他們最終通過了開埠章程,確定岳州城陵磯為開埠之區(qū)。
1899年11月13日,岳州宣布在城陵磯開埠設關。張鴻順由候補道實授為岳常澧道后,兼任首任“關監(jiān)督”,馬士則擔任首任稅務司。由此,岳州成為晚清湖南首個通商口岸。為便于對岳州關進行管理,湖南當局奏請將本來駐扎在常德的岳常澧道轉移至岳州,兼管岳州海關事宜。此外,岳州關還建有稅務司署、幫辦公館、理船廳公館等辦公場所。可以說,岳州的開埠是列強涌進湖南之起點,對整個湖南社會造成了巨大沖擊。
起初,清政府決定開放岳州為通商口岸,意在紓解列強要求開放湘潭之壓力,從而抗拒外國勢力深入湖南內(nèi)境。然而,當時形勢之發(fā)展,卻并未如清政府所預料,岳州開埠后不久,英國人便公開宣稱:“現(xiàn)在時勢,必須首開長沙,次辦常德、湘潭口岸,庶幾湖南人民足以醒悟,不至再有滋鬧情事。設不如此辦理,嗣后不免仍出事故。”同時,駐漢口的各國領事和商人也宣稱“岳州埠難有用處”,并云“俟一二年可特造淺水輪船,逕由漢口直至長沙”,故各國公使進一步要求“再開長沙”。事實上,隨著岳州的開埠,湖南的北方門戶洞開。列強向來是欲壑難填,他們以岳州作為跳板,將觸角深入湖南全境只是時間問題。故數(shù)年之后,長沙、湘潭、常德等城市亦陸續(xù)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