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婷婷
從兒童文學熱,到語文教材關于詩詞選文的數(shù)量增加,教師紛紛開始在兒童詩教學領域尋找創(chuàng)新支點,進行各種展示課、觀摩課。那么我們首先應該辨析,兒童詩到底教什么。
一、兒童詩教對生活的感知
我們知道,孔子是詩教的倡導者,他說過著名的詩教“宣言”——“不學詩,無以言”。難道“不學詩”就真的不會說話、不會與人交流了嗎?仔細辨析孔子這句話,其實我們忽略了孔子還有一句關于“學詩”的話:“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弊詈笠痪洹岸嘧R于鳥獸草木之名”至關重要,也就是說,詩是以自然萬物為載體的,讀詩的目的之一正在于感受自然、認知生活、豐富內(nèi)心。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有這樣的闡釋:“故學于《詩》,對天地間鳥獸草木之名能多熟識,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則俯仰之間,萬物一體,鳶飛魚躍,道無不在,可以漸躋于化境,豈止多識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廣大其心,導達其仁?!对姟方瘫居谛郧椋煌絼沼诙嘧R。”
今天的兒童詩有別于孔子時代的“詩”——《詩經(jīng)》。我們看曾經(jīng)入選小學語文第一冊的《四季》:
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p>
荷葉圓圓,他對青蛙說:
“我是夏天?!?/p>
谷穗彎彎,他鞠著躬說:“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頑皮地說:“我就是冬天?!?/p>
當我們在這首淺顯易懂的文字中,找出了擬人和排比的語文要素之后,能夠留下的還有什么呢?那只有對生活的感知,對草芽、荷葉、谷穗、雪人等事物的感知,對四季及其與之相對應的認知。我們只需讓學生疏通語言障礙之后,快樂地朗讀,甚至結合表演朗讀,充分感受四季有那么多美好的“鳥獸草木”,這些“鳥獸草木”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美好,就能夠為學生奠定錢穆所謂的“大言之”的認知視野和快樂種子。
二、兒童詩教美好的情感
任何可以附上“詩”文體的作品,載性情就為其基本特征,兒童詩也一樣。我國清代學者焦循曾說:“夫詩……不言理而言情,不務勝人,而務感人。”這是“詩”作為一種文體的立體之本。
兒童的確需要情感的教育,詩之教,本在于情感的塑造。而兒童詩尤其以純真、明朗、歡愉的美好情感而體現(xiàn)其文本價值,對塑造兒童美好情感有著獨特作用。兒童詩應該教什么樣的情感?這就需回到兒童立場,回到兒童的精神世界。兒童心靈以美好、純真、活潑、奇幻為精神特征,教育就是為了讓他們在不斷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堅固他們情感的美好性,同時要以美好的心靈世界來適應和調(diào)適外在影響,促進情感的豐富性,讓他們在觸及社會生活的多元影響中,以美好的情感為底色,建立豐富的情感體系。
受到感動,就是最直接的情感教育。而詩之教,依憑的是文字蘊藏其中的詩人表達的美好情感,因此,進入文本,讓文字涵泳心靈,這是教古代詩就十分看重的教學方法。但我們有些教師就是喜歡別出心裁,要把表現(xiàn)同類情感的兒童詩組群閱讀。
曾經(jīng)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株紫丁香》,詩中表達的情感是學生對老師的熱愛之情。有的教師充分運用群文閱讀的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進行邏輯推理。有的教師開始創(chuàng)編——以此文為基礎,組合兒童詩《老師》和歌詞《我愛米蘭》,主題就是“感受兒童詩里熱愛老師的美好情感”。我想說,理性的手段最終只是促使學生得出“熱愛老師是學生的本分”的理性結論,而不可能讓學生在三首詩歌的對比閱讀中立即生成情真意切的愛師之情。
因而,對于詩的學習,只有在語言文字承載的意象的涵養(yǎng)中,才能獲得情感的浸潤和升華。我認為,與其去引導學生做煞有介事的關于該不該熱愛老師、怎樣熱愛老師、可以從哪些方面去熱愛老師的分析,不如讓學生多讀幾遍《一株紫丁香》。
三、兒童詩教審美的體驗
詩是一種藝術,因而詩之教,也是藝術之教、審美之教,也就是美育。朱熹提出“優(yōu)游”和“涵泳”之說?!皟?yōu)游”和“涵泳”體現(xiàn)了審美教育的關鍵過程:藝術以獨有的表現(xiàn)方式刻畫形象,讓兒童通過藝術語言獲得審美認知,再經(jīng)歷藝術形象組合的意境,讓兒童進行審美體驗,生成欣賞和創(chuàng)造,建立美的理念和情操,進而內(nèi)化為美的素養(yǎng)。
具體的兒童詩教學語境中,怎樣增加兒童的審美體驗呢?顯然,以兒童詩提供的特有的畫面感促進兒童徜徉在畫面組合的意境之中,這是詩歌教育最為主要的手段。
我們來看曾經(jīng)選入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兒童詩歌《小小竹排畫中游》:
小竹排,順水流,
鳥兒唱,魚兒游。
兩岸樹木密,
禾苗綠油油。
江南魚米鄉(xiāng),
小小竹排畫中游。
全詩通過以竹排的流動為視覺,組合的是鳥兒、魚兒為動物代表和以樹木、禾苗為植物代表的不同畫面,教學時,應該突出朗讀,通過聲音的輸出與心靈的回應,抓住畫面,讓兒童心臨其境,充分感受,由此生成美好、流動、歡快的審美體驗,并由這些體驗進而觸發(fā)“還可能有什么動物和植物”的暢想,激勵想唱、想畫的創(chuàng)造愿望,生成生活處處都有美的體驗,進而提升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素養(yǎng)。除此以外,我們沒有必要去再作過多的分析。
由此而教,我們就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美好生活的慧眼,在他們面對生活中不協(xié)調(diào)、不美好的現(xiàn)象時,就會多一種尋求美好生活的視角。這樣的兒童詩教學,才會發(fā)揮文本富含的最大價值。
四、兒童詩教流暢的語感
詩是語言的藝術。盡管兒童詩的語言淺顯、通俗易懂,但作為詩歌的重要藝術特征的語言節(jié)奏感,兒童詩尤其顯得突出。與成人詩比較,兒童詩的節(jié)奏還與兒童詩本身蘊藏的愉悅感融合,因而體現(xiàn)出一種樂感——快樂的節(jié)奏感。教出兒童詩本身蘊藏的樂感,并用這些充滿兒童審美情趣的樂感,促進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積累快樂的感受,是兒童詩應該承擔的教學任務之一。顯然,無論出于兒童對生命節(jié)律的感知還是語感的訓練,兒童詩都必須建立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以不斷積累聲樂體驗來完成,絕非分析或寫作能夠使然。
因此對于兒童詩的教學,我們不妨緊緊抓住文本,讓學生從閱讀到朗讀,從朗讀到表演讀,從表演讀再到個性化理解讀,在讀中完成兒童詩的育人任務,這是兒童詩教學的不二法門。
那么,兒童詩在具體的教學語境中是不是不需要交流呢?當然不是,我以為,兒童詩教學語境中的交流應該主要用于欣賞環(huán)節(jié),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獲得審美體驗之后,以欣賞兒童詩作為課堂的交流活動,在欣賞中優(yōu)游兒童詩的意境,獲得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市蒙彼利埃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