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省威(廣東省佛山市婦幼保健院,廣東 佛山 528000)
清潔手術(Ⅰ類切口)部位均為人體無菌部位,是臨床常見手術類型,此類手術抗菌藥物的應用較為廣泛,科學合理地使用抗菌藥物能夠有效降低患者醫(yī)院感染風險及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提高患者整體治療效果及術后身體康復效果[1]。盡管抗菌藥物的應用有助于降低手術患者切口感染風險,但現(xiàn)階段清潔手術中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的現(xiàn)象較為常見,抗菌藥物濫用可能導致微生物耐藥性增加,從而影響患者預后質量,還可能影響抗菌效果而增加患者切口感染風險,具有極強危害性[2]。隨著臨床藥學服務理念的不斷進步,藥師藥學干預在清潔手術中的重要性也逐漸突顯,在降低手術患者感染風險、加快患者術后康復等方面均具有積極作用[3]。鑒于此,本研究探討藥師藥學干預對清潔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120例接受清潔手術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圍術期藥學干預形式分為對照組(60例,接受常規(guī)藥學干預)與研究組(60例,接受藥師直接藥學干預)。其中研究組:男25例(41.67%)、女35例(58.33%);年齡36-72歲,平均(49.53±4.76)歲;體重指數(shù)20-31kg/m2,平均(24.59±3.11)kg/m2;手術類型:乳腺手術20例(33.33%)、甲狀腺手術15例(25.00%)、腹股溝疝手術14例(23.33%)、其他類型11例(18.33%)。其中對照組:男23例(38.33%)、女37例(61.67%);年齡35-75歲,平均(49.60±4.93)歲;體重指數(shù)19-30kg/m2,平均(24.45±3.29)kg/m2;手術類型:乳腺手術21例(35.00%)、甲狀腺手術17例(28.33%)、腹股溝疝手術13例(21.67%)、其他類型9例(15.00%)。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均在我院接受全程檢查與手術治療;②手術類型滿足清潔手術定義[4];③患者術前意識狀態(tài)良好;④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原發(fā)性感染疾病;②合并認知功能障礙;③合并腎臟功能損傷;④存在心理或精神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藥學干預:患者入院就診期間藥師并不直接對患者進行干預,所有基礎藥事服務措施均由主治醫(yī)師及護理人員進行指導,包括抗菌藥物使用方法、頻率、劑量、用藥期間注意事項等內容。研究組患者接受藥師直接面對面藥學干預,主要內容包括:①病例建檔:患者入院后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直接進行溝通,同時結合體檢報告、病歷等多種渠道,將患者病情、病史、心理情緒、性格、行為特征、用藥依從性、用藥規(guī)范性等基本資料規(guī)范建檔。②個體化用藥指導:結合患者檔案資料由臨床藥師直接對患者開展用藥指導,具體根據患者圍術期抗菌藥物實際使用情況(藥物種類、用藥劑量、用藥頻率、用藥周期)進行針對性用藥指導,重點對藥物相互作用、用藥期間注意事項、用藥禁忌等進行指導,向患者普及對應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遵醫(yī)用藥的重要性、抗菌藥物使用的利與弊,并叮囑患者嚴格按照醫(yī)囑按時、按量、按頻率服用藥物,避免服用其他非處方內的藥物而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③用藥環(huán)境監(jiān)測:患者圍術期可能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導致用藥環(huán)境改變,因此藥師除必須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外,還應通過對患者展開用藥環(huán)境監(jiān)測工作,若患者治療期間出現(xiàn)病情顯著加重/減輕、合并感染、嚴重不良反應等可導致用藥方案發(fā)生改變的狀況時,應及時與主治醫(yī)師溝通情況,并調整藥物使用種類、劑量、頻率,避免超量、超時或錯誤用藥。④用藥咨詢服務:患者出院前指導患者添加我院藥劑科專業(yè)藥師微信號,患者可在術前、術后及院后各個階段通過微信直接與我院專業(yè)臨床藥師進行溝通交流,并為患者提供免費的用藥咨詢服務,主要涉及患者醫(yī)囑內藥物劑量的調整、不良反應的處理或醫(yī)囑外藥物的使用咨詢,若患者院后遵醫(yī)囑服藥出現(xiàn)不良反應,則根據患者不良反應嚴重程度給予患者保持劑量用藥、降低劑量用藥、停藥、回院復診等建議,同時第一時間對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作出針對性指導。
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觀察1個月,隨訪內容包括圍手術期的感染相關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用藥依從性等,患者術后1個月由護理人員通過電話方式對患者進行隨訪,調查關于抗菌藥物使用準確率、藥物不良反應率等相關情況,末次隨訪時收集患者不合理用藥率、用藥錯誤率、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率、用藥依從性隨訪數(shù)據。
1.3 觀察指標 ①用藥依從性評價:末次隨訪時采用用藥依從性調查表[5]評價患者用藥依從性,該調查表包含10個評分項,根據患者配合/完成程度給分(是1分,否0分),總分10分,根據得分情況分為依從性高(>8分)、依從性中等(6-8分)、依從性差(<6分),依從率=(依從性高+中等)人數(shù)/總數(shù)×100%。②用藥質量評價:比較兩組患者隨訪期內抗菌藥物種類、用藥劑量、用藥時機、用藥時長等不合理情況,用藥差錯率=(種類+劑量+時機+時長)不合理人數(shù)/總數(shù)×100%。③安全性評價:對比兩組患者隨訪期內惡心、低血壓、暈眩等ADR發(fā)生率,總ADR發(fā)生率=(惡心+低血壓+暈眩)人數(shù)/總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軟件(22.0版本)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滿足正態(tài)分布且組間方差相等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的用藥總依從率(95.00%)高于對照組(81.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75,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用藥差錯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用藥差錯率(1.67%)低于對照組(1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24,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用藥差錯率比較[n(%)]
2.3 兩組患者的ADR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ADR發(fā)生率(8.33%)低于對照組(21.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83,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抗菌藥物對于大部分手術潛在感染病原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因此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可有效降低清潔手術過程中患者切口感染風險[5]。但抗菌藥物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危害,過量運用抗菌藥物可增加病原菌耐藥性,若未采取有效控制,可能導致臨床手術患者往后階段治療中的可用抗菌藥物減少,影響患者生活及預后質量;而抗菌藥物使用劑量不足則可能導致抗菌效果不理想,增加患者手術感染風險[6-7]。因此藥學干預對于提高清潔手術患者預后質量,降低患者感染風險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傳統(tǒng)的藥學干預模式中,臨床藥師通常無法直接面對患者展開藥學服務,存在觀念陳舊與藥學干預模式落后的不足,因此難以在現(xiàn)階段的臨床實踐中達到理想的藥學干預效果[8-9]。而優(yōu)質干預理念的興起也為臨床藥學干預帶來了新變革,采用藥師藥學干預可實現(xiàn)臨床藥師對手術患者的精確用藥指導與用藥環(huán)境監(jiān)護,可有效避免患者用藥環(huán)境改變而導致原有藥物治療方案不合理的情況,對于提高醫(yī)院藥學服務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0]。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用藥總依從率(95.00%)高于對照組(81.67%),用藥差錯率(1.67%)低于對照組(13.33%),ADR發(fā)生率(8.33%)低于對照組(21.67%),上述結果表明藥師藥學干預可提高清潔手術患者用藥依從性,降低患者用藥差錯與ADR發(fā)生率,與李青[11]、歐汝靜[12]等的研究基本對應。分析其原因,這是由于傳統(tǒng)的臨床藥學干預模式藥師通常只能與患者的主治醫(yī)師或護士進行直接溝通,缺乏直接面對患者的藥學干預措施,這使得治療期間相關用藥注意事項及規(guī)范難以準確傳達給患者,影響了藥學干預效果;而藥師藥學干預模式則由藥師直接參與到患者的用藥干預中,并通過病例建檔、個體化用藥指導、用藥環(huán)境監(jiān)測、用藥咨詢服務等措施規(guī)范了患者治療期間的抗菌藥物用藥規(guī)范性,避免了患者錯誤用藥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
綜上所述,藥師藥學干預在清潔手術患者中的干預效果良好,可降低患者用藥差錯率及ADR發(fā)生風險,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