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攀
5月23日至29日,第三屆廣西曲藝展演以“線上+線下”的方式成功舉辦,展演以“喜迎二十大,贊美新時代”為主題,匯聚了廣西25個曲種40部優(yōu)秀曲藝作品,聚焦民族團結、人民生活、黨員神采、精神風尚等立體多元的新時代狀貌,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城鄉(xiāng)新顏,演繹社會新風,反映了當代中國的民間生活方式與大眾藝術形態(tài)??梢哉f,這是一次深具民間風格、民族意識與人民情懷的文藝展演,彰顯了新時代民眾熱愛生活、追逐理想、邁向未來的跫然足音。
首先是民間風格,相應的是對時代新風俗、新民俗的反映與表達。本屆曲藝展演在生活習俗、民族風俗與社會風氣的表現(xiàn)方面頗為出彩,在快板與唱天《壯美廣西看今朝》中,將北方快板與廣西本土的天琴兩兩結合,交相輝映,激蕩出壯美廣西昂揚向上的人情風貌。靖西壯族末倫《鄉(xiāng)村振興歌一曲》演繹人們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描繪了廣西鄉(xiāng)土世界的規(guī)劃藍圖,鄉(xiāng)土的民間風情為之一變。瑤族鈴鼓《盼春梅》主要演繹土瑤娃娃合唱團組建,聲腔多采用土瑤原生態(tài)歌曲的調子,唱詞雜糅豐富,融入土瑤民族元素,采用鈴鼓的花式打法、說唱、舞蹈,洋洋喜氣,不亦樂乎,這是巴赫金式的眾聲喧嘩的民間世界,人們載歌載舞、無有等次,以此表達心聲、發(fā)抒情感。由此,便得以在那個無所不包、泥沙俱下的民間之中,通過文藝而達成魯迅所言之“攖人心者也”,最終移風易俗,建構一個健康生態(tài)、豐富多元的新民間。
其次是民族意識,其中代表的是曲藝新風格、民族新觀念的價值認同。新風格的形成融合歌舞、說唱、表演等,離不開技藝、舞臺、演員的綜合呈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曲藝作為一種多樣化的表演過程與藝術表達,脫不開整體性的把握,在傳統(tǒng)技藝中探尋新題材與新形式,也要求對每一個細節(jié)的精深鍛造,精益求精,如此方可鉤深致遠。侗族琵琶歌《布央村嫁女》展現(xiàn)了侗族兒女的民族意識與高尚情懷,在時代使命中勇于擔當;壯族八仙鼓《春風暖》反映壯鄉(xiāng)人民的鄉(xiāng)村巨變,以及新時代的生活現(xiàn)場與生活理想;瑤族鈴鼓《莎草花》體現(xiàn)的是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獲得者李莎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傳達出瑤族人民對奉獻精神與崇高信念的謳歌。在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家國呼聲中,本屆曲藝表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展示各民族的曲藝精神,也懷抱彼此之間的文化尊重,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干與枝葉相輔相成、彼此激蕩,根深干壯、枝繁葉茂。
最后是人民情懷,意味著當代中國文化精神的新風尚、新襟懷。本屆廣西曲藝展演開幕之際,正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80周年紀念之時,《講話》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我們的文藝,是為“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的。脫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是此次展演最重要主題之一,南寧春鑼《一房跨兩縣》、坭興鼓書《新來的女書記》、廣西文場《十里柚香》、廣西漁鼓《“羊”眉吐氣》等,代表山鄉(xiāng)新變中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趣味,也是人民情感的自然流露,更反映他們的寄托、訴求和向往;而邕州橫鼓《一條棉被》、鹿兒調說唱《茶鄉(xiāng)濃》、漓江漁船調《漁王上岸》等,形成了創(chuàng)生曲藝新形態(tài)的價值先導,以曲藝表演的民間形態(tài)與民族風格,追溯戰(zhàn)爭年代的國族情思,也塑造和平時期的人民情懷。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同樣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比缡谴泶蟊娒缹W趣味的曲藝形式,自覺融合藝術與政治的雙重自覺,是雅俗共賞的人民文藝,指示著社會文化的倫理傾向與當代走向。
概而言之,在第三屆廣西曲藝展演中,民間風格、民族意識與人民情懷交互詮釋,相得益彰??梢砸姵觯敬握寡菀殉蔀楫敶袊饺胄碌臅r代進程中,表現(xiàn)廣大民眾價值理念的一次文化輸出。藝術演繹要做到膾炙人口,讓群眾喜聞樂道,事實上并不容易,在人民群眾的審美要求不斷提升的今天,在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造日新月異的當代世界,曲藝表演要保持本體的藝術探索,又必須面對廣闊的城鄉(xiāng)民間;探索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又需要滿足新時代主題創(chuàng)作的新要求;對于廣西曲藝而言,既要體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的地方特色,又不得不走向全國以至世界,在文藝百花園占據(jù)自己的一方天地。當然,這些都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提出了新的同時也是更高的要求,是新挑戰(zhàn),也是新契機,亟待基于本土藝術而又朝向宏闊世界的推陳出新,呼喚一種總體性的藝術價值觀念再造,對藝術充滿熱切且付諸實踐,對生活滿懷關切并熱愛如初,對時代有所感知與判斷而不被濁流所裹挾,以期創(chuàng)生出更為深遠廣大也更具價值傳導力的曲藝表演。廣西曲藝,未來可期。
(作者:《南方文壇》副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