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
大唐盛世的天空屬于文學(xué)的。一顆顆文學(xué)之星光明燦爛,璀璨奪目。
大詩人王勃就是其中的一顆絢爛的星。
他懸掛夜空,讓周圍的群星為之黯然,永遠(yuǎn)地光耀后世,讓后人領(lǐng)略著盛唐文學(xué)的永恒魅力。談及王勃,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會想到《滕王閣序》。
我讀王勃,驚訝于他的才華。不愧為千古一絕的《滕王閣序》,讀來真是酣暢淋漓。神采飛揚的文字,刻骨銘心的警句名言,時至今日,依然被人們廣泛傳頌,成為永世的經(jīng)典。正因為他寫下的絕妙詩句,從此很多人惦記著王勃,也對滕王閣魂牽夢縈。
春暖花開的日子,我來到了滕王閣。坐落于南昌市區(qū)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的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所建而得名。
貞觀年間,唐高祖李淵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曾被封于山東滕州為滕王。后調(diào)任洪都(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于永微四年(653年)修建了“滕王閣”。滕王閣飽經(jīng)滄桑,歷史上屢毀屢建多達(dá)29次,世所罕見。眼前的滕王閣于1989年落成。
新建的滕王閣為仿宋風(fēng)格,主體建筑高57.5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12米高臺座,內(nèi)部共有七層,分為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及閣樓。臨江而立,氣勢雄偉。
李元嬰先后在滕州、四川閬中和南昌建造了三座滕王閣,但是最著名的還是當(dāng)屬南昌滕王閣,這無疑得益于王勃在南昌所寫的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
換句話說,是王勃把滕王閣“寫”成了千古名樓。
也有人說,是滕王閣成就了年少氣盛的王勃。沒有滕王閣,又哪有《滕王閣序》呢?
杜甫說:“王楊盧駱當(dāng)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痹娛ニf的“王楊盧駱”,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杜甫以“不廢江河萬古流”來評價,可謂字字珠璣。
王勃名列“初唐四杰”之首,自然與《滕王閣序》脫不了干系。繼王勃之后,唐代王緒所作《滕王閣賦》,王仲舒所作《滕王閣記》,被史書稱之為“三王記滕閣”。唐代文學(xué)家韓愈撰文認(rèn)為,“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以忘吾憂。”
可見,滕王閣的出名也是大唐文人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
青春,是王勃定格在史冊上的英俊形象。
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高宗李治當(dāng)政。絳州龍門太常博士王福畤家,生下了一個七斤半的大胖小子,齒白唇紅,天庭飽滿,地閣方圓。老王給小王起名為王勃。
王家是絳州有名的書香世家。秉自然之造化,鐘天地之靈秀,王家上下三代,牛人多如牛毛。王勃的爺爺王通,隋末大文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唐貞觀年間好幾任宰相都是他的學(xué)生。王通棄官歸隱,授徒著書,著有《中說》。王通的兩個弟弟王度與王績,一個寫出了《古鏡記》,開唐代傳奇文學(xué)之先河;一個寫得一手好田園詩,深得陶淵明真?zhèn)鳌?/p>
王勃的三兄弟,勔、勮、勃,個個文采出眾。王福畤對兒子們的學(xué)業(yè)要求十分嚴(yán)格。王勃自幼天資聰穎,才華早露,他一方面有良好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另一方面能刻苦攻讀。據(jù)《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善詞章”,思路暢達(dá),構(gòu)思巧妙,文筆流暢,又快又好,與他的兩個哥哥不相上下。王福畤的老朋友杜易簡——杜審言的兄弟,見哥們生了如此聰明絕頂?shù)娜齻€兒子,羨慕得要死,給哥仨取了個外號,叫“王氏三株樹”。
據(jù)說,王勃之所以這么厲害,是因為他小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仙人拿墨潑了他一袖子,所以就跟江郎得了郭璞贈的彩筆一般,立馬就成了文學(xué)天才。當(dāng)時有個大儒顏師古寫了本《漢書注》,天下讀書人都奉為圭臬,拿它當(dāng)教科書。九歲的王勃讀過后,給老顏揪了一大堆錯誤,寫出了一本十卷的《漢書指瑕》,理直氣壯地向那個時代的經(jīng)學(xué)大師叫板,一時傳為佳話。
麟德元年秋(公元664年),宰相劉祥道視察地方,途經(jīng)王勃家鄉(xiāng),14歲的王勃寫成《上劉右相書》,奏呈劉祥道。信中引古鑒今,旁征博引,洋洋灑灑千余言,不乏精彩之處。劉祥道大加贊賞:“此神童也!”并舉薦給了唐高宗。朝堂之上,王勃面對君王關(guān)于時局與經(jīng)濟的提問,從容不迫,應(yīng)對如流。在這期間,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xué)醫(yī),閱讀了《周易》《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等大量中醫(yī)學(xué)專著,拓寬了他的視野和知識面。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到泰山區(qū)封禪,王勃奉詔跟隨前往,并寫了《宸游東岳頌》上奏高宗。不久,王勃應(yīng)幽素科試及第,通過了國家公務(wù)員考試。由此,王勃得以入仕,任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這期間,恰逢國家重點工程乾元殿竣工,王勃熬了幾個晚上,撰寫了一篇《乾元殿頌》,筆端生花,文章綺麗,驚動圣聽。唐高宗見此頌詞,詞美義壯,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驚嘆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少年時期的王勃,白衣翩翩,墨發(fā)飛揚,滿身閃爍著才華的光芒。
此時的王勃,雄才大略,傲然天下。論文才,朝廷上下沒有幾個人能與他相提并論;論名聲,同代人中也沒有人能超過這位少年天才。王勃也許暗暗自喜,恍惚間已然望見了不久未來的光輝前景。
王勃當(dāng)上朝散郎文官后,經(jīng)主考官的推薦,被沛王李賢請進(jìn)王府擔(dān)任修撰。同時,王勃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陪著李賢讀書,讓李賢高興。
李賢可不是一般的皇子,他是武則天的次子。能陪李賢讀書,王勃的水平可見一斑。
李賢當(dāng)年13歲,因為容貌俊秀、才思敏捷,頗得唐高宗的喜歡??墒?,這個小家伙有這一年齡段所有孩子的通病——貪玩,尤其是喜歡斗雞。當(dāng)時的長安城流行以斗雞取樂,王公貴族子弟們也樂此不疲,各家都豢養(yǎng)著訓(xùn)練有素的公雞,互相搏斗,勝者為王。
少年得志的人,骨子里大概都有風(fēng)流不羈、恃才傲物的放浪氣質(zhì)。王勃從小在官宦之家長大,小小年紀(jì)就出入宮廷,對貴族公子哥們的玩意自然駕輕就熟。王勃比李賢大5歲,有事沒事兒的時候,李賢都會讓王勃帶著他去找人斗雞。
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對王勃來說無疑是一個灰暗的年頭。這年宮里的斗雞大賽如火如荼,王勃也忙得不亦樂乎。他聽說英王李顯(李賢的親弟弟、后來的唐中宗)有一只非常厲害的大公雞,便慫恿李賢帶著自己最厲害的大公雞帶參戰(zhàn),與英王的雞來一場決斗。幾個回合下來,雙方不分勝敗,卻不依不饒。王勃打心眼里瞧不上李顯的那只斗雞,認(rèn)為其雞品不好,總喜歡搞偷襲、罵街、裝死什么的。于是,王勃寫了一篇駢文《檄英王雞》,討伐英王的斗雞,為沛王助興。
“兩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養(yǎng)成于棲息之時,發(fā)憤在呼號之際?!边@是一篇極為工整的駢文,辭藻華麗,酣暢淋漓,大量使用典故。把斗雞場上那種你死我活的激烈場面描寫得惟妙惟肖。王勃寫好文章后,當(dāng)場誦讀,引得在場的人連連喝彩。不僅讓李賢贊美不已,而且轟動了長安城,爭相抄閱,洛陽紙貴。
就這樣,王勃在長安城大出了一次大風(fēng)頭。然而,物極必反,也給他帶來了禍端。
“檄文”本來是開戰(zhàn)前討伐敵方的文字,王勃用來“討伐”英王李顯家里的斗雞,地球人都知道這是件搞笑的事兒。眾人也就是笑而已。
沒幾天,這篇文章傳進(jìn)了宮里,被唐高宗李治看到。起初李治聽人議論這篇檄文時,還挺高興的,不管怎么說,兒子能有如此有才華的“小書童”伴讀,對他長進(jìn)是大有裨益的??僧?dāng)他讀完這篇文章,臉就黑了一半,圣顏不悅。
李治為啥會臉黑呢?細(xì)品“檄英王雞”四字,檄是討伐的意思,英王是他的小兒子,雞是玩樂之物。將這三個詞眼組合在一起,能有什么好結(jié)果?分明是哥哥討伐弟弟嘛,挑撥離間,“窩里斗”??!要知道,在皇子之間,任何一點的摩擦都有可能演變成日后爭奪皇位的契機,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在環(huán)境特殊的皇室之中,王勃此舉都已經(jīng)嚴(yán)重觸犯了禁忌。
高宗皇帝怒不可遏:“歪才,歪才!二王斗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jìn)行勸誡,反倒作檄文,有意虛構(gòu),夸大事態(tài),此人應(yīng)立即逐出王府?!?/p>
就這樣,可憐的王勃被免職,限期離開京城。王勃憑著自己的才情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于一旦。
王勃本想以自己的才華拍沛王的馬屁,奈何李賢太小,根本不知道他在說啥。而李賢的老爹倒是看出來王勃想干嗎,先夸王勃是一位難得的“歪才”,然后將其逐出沛王府,永不錄用。就這樣,王勃成了唐朝第一位因為文章寫得太好,而被貶的文人。
王勃開始了一個人的旅行。郁悶、孤寂、痛苦,是他沿途散落的心情。
孤獨的王勃,游蕩在四川異地他鄉(xiāng)。一路上,他都在反思自己,寫下了很多感傷之作。
其實,孤獨并不代表失敗,它是自己與自己相處對話的最好時光。王勃在詩文中與自己對話,他在《早春野望》中,將那種孤獨心境與人生感悟,用一種極為悲情的口吻娓娓道來:“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青。他鄉(xiāng)臨睨極,花柳映邊亭?!彼麑懙煤芮擅?,通過對于事物細(xì)膩的描寫,以此來突出思鄉(xiāng)之苦。意境凄美,字里行間充滿了憂愁,讀來讓人感慨萬千。
歷時三年,王勃在游覽巴山蜀水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秋,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畢竟好幾年沒復(fù)習(xí)功課了,王勃此次應(yīng)試名落孫山。時任虢州司法的朋友凌季友,游說王勃去虢州任職。虢州藥物豐富,而王勃知醫(yī)識藥,瞌睡遇上枕頭,王勃應(yīng)允了。朋友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就這樣,王勃再次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春天來臨時,有個叫曹達(dá)的官奴犯罪,被朝廷通緝。他找到王勃求救。講義氣的王勃,竟然將罪犯藏匿起來,猶如將一個火藥桶藏在了家里。眼看風(fēng)聲越來越緊,王勃終于害怕了,他竟然將曹達(dá)殺掉了,滅口了事。事情敗露后,王勃被抓起來,一審判處死刑,只等秋后問斬。幸虧趕上朝廷大赦,王勃保住了一條小命。這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么要保護罪犯,既藏匿了又怎能將其殺死?據(jù)新舊《唐書》記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
王勃一向不滿于豪門和官場的傾軋,加上才高氣盛,便遭同僚的嫉妒。官奴曹達(dá)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shè)計的陷阱;或者純屬誣陷。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讓王勃的仕途再次布滿了沉重的陰影。
至于王勃是否擅殺官奴,史無詳載,是非莫辨。不過,有一點可以證明他的無辜,那就是第二年朝廷恢復(fù)了他的原職。這是不是有點平反昭雪的味道?
王勃這次“雙開”后,沒有像第一次廢官后那樣寄情于山川煙霞,而是更珍惜這劫后余生。“富貴比于浮云,光陰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他拒絕了朝廷給他恢復(fù)原職的命令,視宦海為畏途,放下一切,勤奮寫作。
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國學(xué)深厚的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續(xù)書》所闕十六篇的補闕,刊成二十五卷。撰寫了《舟中纂序》五卷、《周易發(fā)揮》五卷、《唐家千歲歷》《次論語》十卷等若干卷書稿,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作品。這是王勃一生中創(chuàng)作最宏富的時期。
遺憾的是,這次殺死官奴事件,竟然還連累了其家父。王福畤因教子無方,從雍州司功參軍貶到了南荒之外的交趾做縣令。古時的交趾位于今日越南北部的紅河流域,遠(yuǎn)隔千山萬水,當(dāng)時可是鳥兒飛過不拉屎的地方。
家父遭貶,對王勃的打擊,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對自己的懲罰。一個孝子,把老爸害得這么慘,王勃連死的心都有了。仕途、忠、孝,王勃是一件事兒都沒做成。他迷茫、無措。
王勃很任性,但他堅守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即以儒家的禮法為標(biāo)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達(dá)了對父親的內(nèi)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yuǎn)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矣。”從這些文字中可以感受到,身為孝子的王勃內(nèi)心里的強烈羞愧感和自責(zé)心情。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的春天,王勃悲愁難遣,懷著郁悶的心情踏上了去交趾探望父親之路。王勃從洛陽出發(fā),沿運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達(dá)淮陰,又從淮陰到楚州,離開楚州,繼續(xù)沿運河南下,入長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寧。乘船路過馬當(dāng)(今彭澤縣)遇阻,中原水神以風(fēng)相助,日行七百里,重陽節(jié)這天到達(dá)南昌。
南昌,當(dāng)時稱之洪都,是為長江南岸一座富饒而雄壯的城市。
王勃到達(dá)南昌的這天,正逢洪都閻伯嶼都督攜文武官員歡宴于剛修復(fù)的滕王閣,共慶重陽登高佳節(jié)。當(dāng)然,此時的王勃并不知曉滕王閣的熱鬧景致。
他只知道,矗立于贛江邊的滕王閣,有西江第一樓之稱。王勃久慕此閣,到此哪有不游之理?
王勃來到滕王閣,只見樓高九丈,閣分三層,雕梁畫棟,巍峨壯觀。南有壓江亭,北有挹翠亭,高低錯落,相映成趣。上得樓來,但見閣道上丹漆彩畫,光艷照人。遠(yuǎn)眺則山野平川盡收眼底,鳥瞰則澄江如練,百舸爭流。
天邊,那一抹淡淡的紫色,讓山巒多了一份沉穩(wěn)與神秘。登樓閣,憑欄遠(yuǎn)望,王勃看得如醉如癡,不禁文思泉涌,不能自已。宏偉的樓閣,壯麗的山河,加上一顆憂愁的心,王勃百感交集。忽然,一陣簫管鼓樂之聲從宴會廳傳來。
王勃循聲望去,只見閻都督滿面春風(fēng),正在舉杯致詞:“今日乃重陽登高之日,又逢滕王閣整修已成,老夫聊備薄酒,為各位助興。現(xiàn)在我提議,以滕王閣為題,或賦詩,或作文,效蘭亭故事,以不枉今日之雅會?!?/p>
原來是閻都督正在舉辦一會特殊的筆會。說到特殊,就是有點假公濟私的味道。閻都督有一個東床佳婿吳子章,據(jù)說很有文才。都督囑咐女婿事先寫好《滕王閣序》,準(zhǔn)備到時候拿出來宣讀,以顯示其才華,掙點名聲和人氣。宴會上,閻都督假惺惺地問有沒有哪位大才子愿意出來寫篇《滕王閣序》,作為這次筆會的成果,交給媒體宣傳。
閻都督心里小九九,眾賓客都肚知心明。閻公派人拿紙筆巡讓眾客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默不應(yīng)聲,誰也不肯貿(mào)然動筆。幾位洪都城里的大學(xué)士也當(dāng)場表示,自己寫不了,還是請吳學(xué)士寫。
正在這時,王勃闖了進(jìn)來。他禮節(jié)性地通報了大名,雙手抑拳拜見各位,場上立刻一陣騷動。他就是少年英才王勃?他就是那個寫《檄英王雞》而丟了官的王勃?
閻都督當(dāng)然知道王勃的名氣,趕緊請他入席。王勃不諳此道,躊躇應(yīng)允,令得滿座愕然。更有堪者,當(dāng)有人送紙筆到面前時,王勃竟然沒有絲毫的謙讓,接過紙筆,當(dāng)眾揮筆而書。初生牛犢不怕虎,王勃勇敢地伸出腦袋接石頭,情思滿懷,不吐不快。
閻都督不高興了。
閻公是個文雅人,不便當(dāng)面發(fā)作,只是拂袖離席,轉(zhuǎn)入帳后。閻公讓人盯著王勃,看他寫些什么,將他寫的東西一張一張地抄進(jìn)來給他看。閻公讀了開篇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鼻子里哼了一下:“不過是老生常談,老夫就知道你會這么寫?!笔窒陆又鴪髞恚骸拔锶A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遍惞廊皇菗u頭,沉吟不語。
也許是心中長久積壓的痛苦使然,或者是被滕王閣的宏大景象震撼,王勃很快融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思考與釋然解脫之感。精美的語言、飛揚的文采、極具個性的文學(xué)才情,迸然而出,即刻間營造了一片令人心馳神往的文學(xué)天空。
在滕王閣永不褪色的壯麗圖畫中,王勃終于找到了一絲豪放超逸的情致,還有那份縈繞在心頭的個人宦途失意的低沉感慨。他用近乎唯美的文筆敘說著他的所見所想,述說著他的歡樂與苦悶,失落與追求。
此時,天色臨近黃昏,從滕王閣遠(yuǎn)眺高望,霞光滿天,殘陽如血。王勃仰頭一笑,落筆流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蓖星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真乃神來之筆也。
也許只有一炷香的功夫,王勃寫完《滕王閣序》最后一句:“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想了想之后,又作詩一首,詩曰:“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比囊运淖志?、六字句為多,通篇對偶,韻律整齊;又幾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較自然而恰當(dāng),顯得典雅而工巧。
閻都督站起身來,左手扶著騎背,右手重重地拍在案桌上,大聲贊嘆道:“這真是少有的天才呵!這篇文章要世代流傳,永垂不朽了。”
此時,王勃的詩情和胸襟已經(jīng)得到滿足,長久以來欲傾訴的話也都已經(jīng)盡訴,再沒有一絲留戀。他將手中的筆輕輕放下,一言不發(fā),抽身離去,給了眾多驚訝著合不攏嘴的人們和滕王閣一個青春的背影。
這時,吳學(xué)士拿著文章走了過來,閻都督趕緊揮了揮手,大聲吆喝道:“你就別拿獻(xiàn)丑了。”
事后,《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p>
故事中的閻公對王勃似乎是一個極好的反襯。
一個是官僚,一個是才子;一個老謀深算,一個不知高低;一個尷尬,一個風(fēng)流。這很有回環(huán)曲折、懸念迭起的戲劇特色,也很合厭惡官僚、同情弱勢族群的平民心理。在這個過程中,盡管閻都督的表現(xiàn)讓人很失望,但總不至于成為反面角色。他雖然肚藏私心,卻還頗有肚量,敢于公開承認(rèn)王勃比自己的女婿強。這么說來,閻都督做事是有底線、有良心的。
正因為有了閻都督的“筆會”創(chuàng)意,使王勃有一展雄才的機會,由此激活了這位少年才子的思維。也正是由于《滕王閣序》的問世,“從此洪都風(fēng)月,江山無價”。
或許至今仍然有許多人不能容忍閻都督的“私心”,他開宴“遍請江左名儒”,擬作“滕王閣序”,是以借刻石碑為名,行替女婿“留萬世佳名”之實。也許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作為一郡之首的閻都督,舉辦如此大場面的筆會,為了確保成功,讓包括女婿在內(nèi)的筆桿子,事先有目的地準(zhǔn)備幾篇稿件,理屬于有備無患。
再說,打點小算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閻都督并沒有私刻愛婿“奇文”于其上。依他的權(quán)力,是完全可以這么做的,但他采用了公開、公平、公正的辦法,讓“士夫秀士”“抱玉懷珠者”揮毫潑墨,自由展開競爭,讓奪魁者“留萬世佳名”。退步說,舉賢不避親,倘若其賢婿有佳作能膺服眾人而折桂,那也不能算是“作弊”吧。
人以文傳,地以人傳。就閻公的話說“帝子舊閣,乃洪都絕景”,而若無佳作做襯托,不免有些遺憾,便求大才揮毫作序,“使不失其勝跡”。當(dāng)時王勃只是一個二十六歲的過路省親的毛頭小伙子,一個游民無職業(yè)者,而閻公能將他邀入宴會,同樣地“請寫序文”,充分說明閻公不講社會地位,不論資排輩,不拘一格選人才。他對那些“老生常談”、誰人都會的文章嗤之以鼻,對專會羅列“故事”的俗套之文不屑一顧,而對有新意的絕妙好辭能慧眼識珠。
正是閻公的一錘定音,敲定了王勃《滕王閣序》在中國文學(xué)史中的崇高地位。閻公是《滕王閣序》的助產(chǎn)婆。閻公之于王勃,恰同導(dǎo)演之于演員、伯樂之于千里馬??蓢@息的是,人們都爭贊蓮花之美麗,卻忘了淤泥之功!也許閻公還有點委屈呢。
閻公是今日湖北麻城閻家河人。據(jù)《麻城縣志》載“:閻公伯嶼,閻家河人,唐進(jìn)士。咸亨二年為洪州都督。時,征役繁重,公專以惠化招撫,州境大治。喜文學(xué),曾大會賓僚于滕王閣。才子王勃為序,閻公深賞之,至今藝林傳為美談?!睆奈闹锌梢钥闯觯惞珜ν醪奈牟攀恰吧钯p之’的,并無打壓英才,抬舉愛婿的小動作。至于為官,其政績也是十分顯著的?!昂罅恳茡嶂荩傩障嗦孰S之,舟航相繼,其見愛如此,到撫一年,復(fù)大治。”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閻公清正廉潔的人格風(fēng)范。因此,洪都之有滕王閣是都之幸,滕王閣之遇王勃是閣之幸,王勃之遇閻公,是勃與閣之大幸也!
王勃再度燃起了對未來生活的向往。
滕王閣前,那籠罩著他離去背影的晚霞,仿佛象征著美好的未來正向他輕輕招手呢。王勃瘦削的面孔,露出自信的微笑,縱情享受著吹向北岸的江風(fēng),在身后一驚嘆和贊賞聲中,向南方的大海奔去。
大約在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初夏,王勃一路長途跋涉,終于來到了交趾,見到了生活窘困的父親。兩人相見,抱頭痛哭。
看到老父親失魂落魄、萎靡不振的樣子,一種強烈的愧疚感油然而生。王勃連夜寫下了“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的詞句,表達(dá)了愿為父親粉身碎骨的心愿和感恩之情。父親則很冷靜,勸導(dǎo)他早日回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不久,王勃便踏上了回長安的歸途?;钠У慕恢?,與華夏大陸,隔著一個寬闊的南海。王勃乘坐的木帆船,隨波逐流。正值夏季,這天臺風(fēng)突然降臨,風(fēng)急浪高,王勃頭暈眼花,上吐下瀉,多次重重地跌倒在甲板上,摔得頭破血流。最后不幸落海,溺水而亡,走完了他短短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終年二十七歲。
在最絢爛的年華里,老天逼迫一個天才謝幕,只留下他干瘦的影子。
王勃流星般滑過文學(xué)的天空,留下永恒的光芒,這未嘗不是一種生命的奇跡。他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xué)的一大損失。他的生命以問號的形式,在大唐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遺憾。在爾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國再鮮少出現(xiàn)過這樣的天縱奇才。即使是盛唐時期的李太白,從某種程度上也要居于其后。
我們完全可以用“輝煌短暫的一生”,來形容和評價王勃。英年早逝,文章千古。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王勃留下的有影響的詩人就有近百篇。在詩歌體裁上,王勃擅長五律和五絕,求擺脫齊梁的綺靡詩風(fēng),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詩》《蜀中九日》等。他的主要文學(xué)成是駢文,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感興奉送王少府序》《送劼赴太學(xué)序》等。
鄭振鐸先生在談到王勃詩歌對后代的貢獻(xiàn)時,滿懷激情地說:“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蓖醪鳛槭⑻圃姼璧睦杳髋袷菬o愧的。
千百年來,人們用多種方式傳誦著王勃的佳作。王勃死后,早年不服于他的楊炯為他的《王勃集》寫了序言。當(dāng)今越南人民感念王勃父子,修建有廟宇和塑像,紀(jì)念王福疇和王勃父子倆。
滕王閣里的王勃影像,傳唱著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
《滕王閣序》橫空出世,立刻在大唐文壇就引起巨大的轟動,在長安城內(nèi)外廣泛傳頌。如果說曾紅火一時的《檄英王雞》,激怒了皇上。那么,王勃在落筆《滕王閣序》之后,他的名字再次驚動皇上。
由于皇宮的森嚴(yán)壁壘,直到第二年冬天,《滕王閣序》才傳到了唐高宗手里。這位文學(xué)功底深厚的皇帝,一口氣讀完了全文,不禁拍案驚嘆:“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
他問身邊的小太監(jiān):“這個王勃,是寫斗雞文的那個王勃嗎?”太監(jiān)回道:“正是?!备咦诶⒕蔚溃骸罢婺撕笔乐?,罕世之才,當(dāng)年朕因斗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
太監(jiān)聽聞,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寫完《滕王閣序》之后,往交趾去探望父親,渡海時,落水而亡,被天上文曲星收了?!?/p>
唐高宗聞言,愣了一下:此人先不為我所容,后又不為天地所容,故而逝去?想到這里,只好三聲嘆息:“可惜!可惜!可惜!”
《滕王閣序》無疑是一篇睿思奇才、孤篇橫絕的杰作。一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而且是在旅途中即興而作,寫洪都的天文、地理、歷史掌故,如數(shù)家珍;寫滕王閣的壯麗景色,如臨其境;還有座上賓客的文才武略,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以及他對仕途依稀存在的那一點點希望。其積學(xué)之豐富,文思之敏捷,觀察力之敏銳,抱負(fù)之遠(yuǎn)大。如此秀麗的山水畫面和復(fù)雜的感情表達(dá),永遠(yuǎn)地留存在千古名序中,讓后人傳誦。全文除了韻律鏗鏘、對仗工穩(wěn)、詞語華麗、氣勢奔放、意境開闊外,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文中名句迭現(xiàn)、妙語如珠,至今使世人在文學(xué)音樂藝術(shù)上,受到深遠(yuǎn)的影響和啟迪。一千多年來引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
值得慶幸的是,王勃不需要證明自己,因為他的《滕王閣序》一代又一代地被世人所景仰。一代才子的在天之靈,一定會為自己所留下的巨大成就,露出放蕩不羈的一笑。
我讀王勃,讀出了他的樂觀與堅毅。他心懷理想,陽光、正直。
王勃直接繼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濟世。他沒有沉陷于懷才不遇的泥潭不能自拔,而是把人生的得失看作常態(tài)。在困難與挫折面前,化悲涼為曠達(dá)的豪邁,用堅韌不拔的意志、樂觀開朗的情懷和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撥動了生命的最強音,鳴奏出與命運抗?fàn)?、不甘沉淪的生命交響曲。
用今天的話來說,王勃的詩文是正能量的,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如《江亭夜月送別》中的“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繪的是一幅美麗的江邊月夜圖,畫面優(yōu)美迷蒙,讓人心醉。如《羈春》,則通過寫景抒發(fā)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他的園林山水詩,既生動寫景、精工錘煉,又詩境美好,充滿生機。
王勃寫文章很有個性?!缎绿茣ね醪獋鳌访枥L道:“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shù)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王勃作文時,最初的思量并不很精細(xì),而是先讓人磨好墨、備好紙,自己卻用被子蓋住頭,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一覺醒來,提起筆來就寫,文不加點,一氣呵成。傳說這叫“打腹稿”。
古人有“滿腹經(jīng)綸”之說??伞案垢濉边@個詞,就是為王勃定制的,當(dāng)然最早出處不是在《新唐書》,而是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語資》:“王勃每為碑頌,先墨磨數(shù)升,引被覆面而臥,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
王勃的詩文貴在“精”,用詞精準(zhǔn),用語簡練,而且善于用數(shù)字表達(dá)。他在《滕王閣序》中,描寫洪都的地理位置,“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三江”“五湖”,一目了然。由大及小,大氣而不遙遠(yuǎn)。描寫節(jié)氣“時維九月,序?qū)偃铩?,也是?shù)字。
王勃的駢文繼承了徐陵、庾信的駢文藝術(shù)風(fēng)格,對仗精工、自然而妥帖;同時注以散行之氣,使文章于凝練中見流暢,注以清新之風(fēng),振以疏蕩之氣,變繁縟為清麗,變滯澀為流暢,讓駢文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創(chuàng)造出氣象高華、神韻靈動的時代風(fēng)格。王勃極善于在賦中抒發(fā)情感,表白心志,表現(xiàn)人品。即使當(dāng)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時,他仍然表現(xiàn)出自己崇高的品質(zhì)、美好的心靈。
或許沒有長大,對王勃來說也是一種幸運。少了長大的煩惱,也少了后人的爭論。這樣,他就永遠(yuǎn)都只是一個天真可愛、溫柔敦厚的有志青年。
王勃用飛揚文采譜寫了千古絕唱的《滕王閣序》,他瀟灑、悠閑地穿行于滕王閣上下,用文字記錄了美與丑和自己的靈魂。他用短暫的生命,用富有才情的歌唱,用獨具魅力的人格,構(gòu)筑起了博學(xué)、自傲、多難、無奈的人生影像,他不僅僅是屬于滕王閣的,他是中國文學(xué)一道永遠(yuǎn)亮麗的風(fēng)景……
王勃,他是永遠(yuǎn)的。
——選自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