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平,韋堂靈,朱 瀟,代朝霞*
(1.貴州省林業(yè)對外合作與產業(yè)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0;2.望謨縣林業(yè)局,貴州 望謨 552300;3.貴州大學 竹類研究所,貴州 貴陽,550025)
多毛箬竹(Wang et P.X.Zhang)屬禾本科(Poaceae)箬竹屬(),模式標本產地在貴州省望謨縣,海拔約600 m。竿高3 m左右,地徑1~2 cm,節(jié)間長達40 cm,籜鞘革質,背部密被暗褐色疣基刺毛,籜耳大,呈半圓形,邊緣具1行長達2 cm的繸毛,籜舌截形或拱形,籜片披針形,外翻,葉片長15~28 cm,寬1.5~2.5 cm,下表面全被柔毛,次脈5~9對,筍期5~6月。環(huán)境變化和人為活動的破壞導致多毛箬竹數量銳減,分布范圍縮小,根據《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記載,多毛箬竹于2008年被列為易危(VU)物種。目前關于多毛箬竹的研究較少,僅在分類和栽培方面有報道。
種群是在同一時期內占有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個體的集合,種群結構是反映種群密度、空間結構、年齡結構與性比等特征及其生存狀況的重要指標。種群結構反映了種內大小個體數量的分布和配置情況,還能反映種群與環(huán)境適合度,在合理利用生物資源、生物保護以及病蟲防治等方面的應用價值可通過研究分析種群結構得到體現。本研究通過調查多毛箬竹群落及種群現狀,分析其種群結構,對其種群進行保護評價并提出有效保護管理對策,為易危物種多毛箬竹提供資源利用、種群保護方面的理論依據。
多毛箬竹種群研究區(qū)地處貴州省望謨縣大觀鎮(zhèn)巖里村磨基組(20°10′33.57″N,106°11′46.64″E)。所處生境為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望謨東西部為典型巖溶地貌,主要是石灰?guī)r峰叢山地。海拔748~907 m,屬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森林資源豐富,四季特點顯著,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約19 ℃,年均降水量1222.5 mm,無霜期339 d,極端最低氣溫-4.8 ℃,極端最高氣溫41.8 ℃。
研究區(qū)除多毛箬竹外,伴生的木本植物有重陽木()、斜葉榕()、苦楝()等、構樹()、野桐()、川莓()、瓜木()、小葉女貞()、葛藤()等;草本植物有貫眾()、腎蕨()、益母草()、紫莖澤蘭()、鐵線蓮()、艾草()、一年蓬()、藎草()等。
調查中發(fā)現多毛箬竹的分布范圍較窄,呈零星分布。在種群分布區(qū)域內隨機選擇了3居群,并對3個1 m×1 m的樣地進行調查,樣地內進行每竹檢尺(地徑、竿高、年齡),游標卡尺測量地徑,卷尺測量竿高。本研究參考植物種群研究經驗,結合多毛箬竹的種群生活特點,將其年齡劃分以1周年作為一個齡級;地徑(D)以0.5 cm作為一個徑級,劃分為Ⅰ級(D≤0.5 cm)、Ⅱ級(0.5 cm
年齡結構能評價植物種群現狀,反映植物生長發(fā)育趨勢。3個樣地多毛箬竹共92株(表1),其中1年生竹株數均為最多,樣地1共有35株,1年生竹有12株(34.28%);樣地2共有27株,1年生竹與2年生竹均有9株(33.33%);樣地3共有30株,1年生竹有11株(36.67%)。3個樣地中4年生竹僅有8株(8.70%),未見4年生以上竹株,表明4年生以上的多毛箬竹出現衰老死亡現象。3個樣地多毛箬竹株數均與齡級呈負相關,即隨著齡級的增加,株數逐漸減少,可知多毛箬竹種群年齡結構呈增長型。
表1 多毛箬竹年齡結構分布Tab.1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I. hirsutissimus
植物群落的穩(wěn)定性與生長發(fā)育情況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徑級結構。3個樣地竹株中地徑由大到小為:Ⅲ>Ⅱ>Ⅳ>Ⅰ(表2),樣地1中Ⅱ級、Ⅲ級共有29株(82.86%),樣地2中Ⅱ級、Ⅲ級共有22株(81.48%),樣地3中Ⅱ級、Ⅲ級共有25株(83.34%),而Ⅳ級竹株占比僅17.39%。多毛箬竹中等地徑株數占比超過三分之二,最大地徑與最小地徑占比較小,這與多數植物生長趨勢一致。3個樣地中均無Ⅰ級(D≤0.5 cm)株竹,說明調查區(qū)域環(huán)境條件良好,所以多毛箬竹生長狀況較好。
表2 多毛箬竹地徑結構分布Tab.2 The height class distribution of I. hirsutissimus
植物個體間的高度差異能反映植物種群的空間格局變化。樣地1中Ⅲ級(2.5 m
表3 多毛箬竹竿高級結構分布Tab.3 The diameter class distribution of I. hirsutissimus
樣地調查結果可知,齡級結構的排序為1年>2年>3年>4年,3個樣地竹株中最多的是1年生竹,占比34.78%,其次是2年生竹,占比31.52%,而4年生竹僅占8.70%,表明該竹種種群的個體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其年齡結構呈現為增長型。多毛箬竹的地徑主要集中在中等粗度的Ⅲ級(1 cm 王正平等1985年發(fā)表新種多毛箬竹時記述該種的葉片長15~28 cm,寬1.5~2.5 cm,次脈5~9對,《中國植物志》、《中國竹類圖志》等也采用該描述。但本次調查發(fā)現同一居群中有些葉片長可達40 cm,寬可達8 cm,次脈多達11對。這說明該種受生長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立地條件較好時,葉片生長發(fā)育會更好。 隨著人口的增加,多年來人們開荒種地,壓縮了多毛箬竹的生存空間,使之退縮到了巖石旁、水溝邊等不好利用的地方,種群數量急劇減少,成為了易危物種。 粽子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主要食物之一,因此人們常采摘箬竹葉制作粽子。據調查得知,多毛箬竹的葉子常被當地人制作粽子,過度采摘對多毛箬竹種群的擴大有一定的影響。 調查發(fā)現多毛箬竹的研究區(qū)域中存在多種伴生植物,這些植物與該竹種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作用。尤其是葛藤等,它們可以覆蓋到多毛箬竹的冠層上,與之爭奪陽光、水分、土壤營養(yǎng)等,對其生長有著較大的影響。 多毛箬竹是望謨縣的特有竹種,目前處于瀕危狀態(tài),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維持物種多樣性,對其進行保護和擴大種群數量已刻不容緩。 第一,建立局部保護點,減少外界對多毛箬竹生境的破壞。當地政府應聯(lián)合林業(yè)局等有關部門建立保護點,結合多毛箬竹種群特點和環(huán)境因素制定科學的管理措施,定期監(jiān)測其種群及群落的動態(tài)變化,申請專項基金維持日常維護和管理。另外,加大對多毛箬竹保護的宣傳力度,建議采用其他分布面積廣泛的箬竹代替多毛箬竹,最大程度減少人為活動的破壞。 第二,研究高效繁育技術,擴大種群數量。多毛箬竹在野外主要是通過鞭根活動等方式進行種群范圍的擴大和數量的增加,但這種方式較緩慢?,F在可通過人為進行母竹移栽、組培等高效繁育技術的研究等方式,來提高種群數量和擴大種群分布范圍,對多毛箬竹的種群保護和恢復意義重大。 致謝:感謝“貴州竹資源調查及經濟竹種的挖掘”項目的支持!3.2 多毛箬竹種群生存的威脅因素
3.3 多毛箬竹種群的保護與恢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