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琴
(延安市吳起縣婦幼保健院 陜西 延安 717600)
貧血在臨床中較為常見,當患者身體周圍血紅細胞容量降低直至正常值時,容易產生貧血情況,若患者發(fā)生貧血情況后,未及時進行治療,患者容易發(fā)生耳鳴、失眠、頭暈以及記憶力下降等情況,引起上述臨床癥狀的原因是由于貧血容易造成患者身體缺氧,而長時間缺氧容易影響患者神經系統(tǒng),造成損傷[1]。從臨床角度實施分析,引起患者貧血的因素具有多種,患者外周血紅細胞數量顯著低于正常值,貧血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同時貧血類型較多,常見的存在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等等,因此,早期進行鑒別診斷十分重要,能夠利于后期治療方案的制定[2-3]。本次研究對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的效果觀察及價值體會進行分析,見下文。
本次研究對象為貧血患者以及健康體檢者,共200例,研究起始時間在2020年8月、終止時間在2021年8月。納入標準:(1)觀察組患者伴有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癥狀,確診為貧血;(2)對照組是健康者,身體均無異常;(3)均為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除了貧血外,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和血液方面疾??;(2)肝臟、腎臟、心臟等重要器官嚴重疾病。
觀察組中60例為男性、40例為女性,平均年齡43.52±2.52(18~68)歲;對照組中61例為男性、39例為女性,平均年齡43.85±2.78(19~68)歲。兩組基線資料中進行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血液檢驗方式:對兩組受檢者實施血液檢驗,首先應用真空抽血方式抽取受檢者空腹靜脈血,在肘靜脈取血3毫升,取血后保存作為檢驗樣本,然后將取得的血液和抗凝劑有效的混合,最后應用血液分析儀分析血液樣本,獲得數據。
分析兩組血液檢驗指標水平變化。
觀察組MCV(90.61±7.41)fL、MCH(36.17±5.12)pq、MCHC(345.17±8.12)g/L、RDW(14.21±3.61)%和對照組MCV(69.21±3.51)fL、MCH(22.41±4.51)pq、MCHC(268.17±6.81)g/L、RDW(18.71±3.61)%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血液指標的對比
貧血為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若不能及時進行治療,容易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而貧血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可以根據患者病情進展速度進行劃分,例如慢性以及急性兩種,根據患者血紅蛋白濃度進行劃分,可以分為重度、中度、輕度等幾個等級,貧血患者還包括惡心、頭暈等癥狀[4-5],病情嚴重時還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夢、失眠、記錄力下降等情況,為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需要對患者進行診斷,臨床應用血液檢驗方式,取得顯著效果,是臨床首選貧血診斷方式。
鐵是人體造血中需要的物質原料,貧血患者存在鐵代謝異常情況,對于貧血患者來說,所患有的貧血疾病類型不同,鐵代謝水平也具有較大差異,研究顯示,由于外部因素和基因缺陷影響,容易影響患者體內血紅蛋白合成,進而導致患者體內血紅蛋白數量下降,甚至導致患者體內血紅蛋白成分改變,由于貧血患者長時間缺鐵,容易導致患者血紅蛋白能力下降[6],同時紅細胞充盈程度和體積也發(fā)生變化,因此血液檢驗主要包括RDW、MCHC、MCH、MCV等。血液檢驗能測出患者體內常見的血液學特征,血液檢驗能診斷患者是否存在貧血情況,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貧血和患者體內紅細胞酶、血紅蛋白、紅細胞膜之間存在密切相關,患者體內外周紅細胞數量能對患者所患貧血嚴重程度進行反映,患者體內血小板數量和貧血之間具有密切相關性。在所存在的貧血類型中,缺鐵性貧血較為常見,該類患者血清中鐵含量較少,在9umol/L之間,同時患者自身血紅蛋白和鐵結合能力也下降,患者貧血癥狀若未及時進行治療和控制,容易影響患者身體健康。貧血為常見的疾病,在臨床中貧血類型主要以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為主[7],主要表現(xiàn)為小細胞性色素性貧血癥,容易導致診斷難度不斷增加,地中海貧血是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響,通過應用血液檢驗后,取得顯著效果,該項檢驗方式為診斷貧血的有效方式,通過采用血液指標,能對貧血類型進行鑒別,為貧血患者后期治療提供依據,保障貧血患者健康安全,預防危險情況發(fā)生[8-9]。實際上,貧血疾病也是慢性過程,臨床癥狀隱匿,無特異性,若臨床表現(xiàn)明顯容易引起患者以及醫(yī)護人員重視,巨幼細胞性貧血在貧血中較為常見,尤其在嬰幼兒、妊娠期婦女中存在較高的發(fā)病率,內科病老年群體中發(fā)病率也較高,在一項研究過程中,60例患者中具有老年患者19例,所占比為30%,主要誘病因素為吸收不良以及營養(yǎng)消耗過多,同時還包括胃大部分切除術、慢性胃腸道炎性反應、月經過多等等,同時在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存在慢性胃腸道炎性患者貧血發(fā)生率較高,同時在研究過程中患者無早期貧血情況,但是隨著情況惡化,缺氧、缺血情況發(fā)生,容易導致疾病惡化,同時患者存在腦血管病以及心臟病,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治療,容易導致病情惡化,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在對貧血患者實施診斷過程中,需要做好患者血液檢驗工作,尤其是血生化檢驗、外周血紅蛋白檢驗等,均為貧血患者診斷常用指標,能為患者后期治療提供依據,保障治療過程順利進行[10-12]。
在對貧血患者實施診斷過程中,一般以貧血標準作為依據,主要標準如下:成年男性血紅蛋白值低于120g/L左右,而成年女性血紅蛋白值低于110g/L,對于存在缺血性貧血以及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患者,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實施診斷:(1)巨幼紅細胞貧血:該類患者葉酸以及維生素B12需求不斷增加[13],加上偏食等因素影響,容易引起營養(yǎng)不良情況,導致血象骨髓發(fā)生變化,同時患者存在脊髓癥狀;(2)缺鐵性貧血:具有細胞低色素貧血,同時外胚葉組織發(fā)生一定改變,通過骨髓鐵檢查以及骨髓象染色結果發(fā)現(xiàn)具有缺鐵特征,同時患者血清中鐵含量呈現(xiàn)降低趨勢,總鐵結合力不斷提高,對于該類患者采用鐵劑治療后,患者病情顯著改善,可以作為缺鐵性貧血的標準。當前,臨床研究對于貧血診療重視程度不高,從而導致貧血的鑒別和臨床診斷存在偏差,多數患者伴有貧血待查情況,貧血很多應該包括治療效應驗證、貧血性質判斷、病因調查等三個部分[14],多種程度依賴于實驗室檢查。通過檢查發(fā)現(xiàn),外周血液中紅細胞計數變化和貧血程度和貧血時間存在關系,白細胞計數多數為輕度減少或者正常,同時血小板指標在發(fā)生出血患者中呈現(xiàn)增高情況,對于貧血患者實施血液生化檢查后,患者血清鐵含量低于8umol/L,總鐵結合能力電壓64.44umol/L,轉鐵蛋白飽和度也低于正常人群,主要是由于影響血液指標因素較多,在進行判斷過程中需要對多種因素進行結合,例如細菌性感染、腫瘤患者血清鐵蛋白水平不斷增加,需要采用骨髓鐵染色綜合判斷,而缺鐵性貧血患者骨髓紅系鐵染色呈現(xiàn)降低趨勢。對于貧血具有不同的治療方式,早期實施診斷,對貧血類型進行鑒別,能為患者后期治療選擇合理方式,改善患者預后[15],但是多數貧血患者起病十分隱匿,在診斷過程中易發(fā)生漏診以及誤診情況。血常規(guī)檢驗是血液細胞部分,主要檢驗多種致病,例如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紅細胞計數、血清紅細胞體積,通過觀察上述指標,從而判斷是否存在異常。血常規(guī)檢驗前在臨床廣泛應用,診斷貧血病情,取得顯著的診斷價值。
研究顯示,各類血液系統(tǒng)疾病中貧血發(fā)生率較高,和白細胞疾病相比,存在增加趨勢,而在調查報告中顯示,全世界范圍內的人群具有貧血情況,主要原因在于紅細胞膜、紅細胞酶等基因缺陷,貧血為慢性發(fā)展過程,特點在于患者臨床癥狀隱蔽,在臨床癥狀不嚴重情況下難以引起患者重視,同時缺鐵性貧血為對患者危害較大的疾病,治療不及時,容易導致患者發(fā)生嚴重溶血性貧血情況,由于發(fā)病機制和病因較為復雜,在無典型性臨床癥狀時,容易受到忽視,而缺鐵性貧血發(fā)生因素是由于人體對鐵元素供應不穩(wěn)定,從而導致珠蛋白物質生成受到影響,機體中含量下降,容易導致血紅蛋白結合能力下降,引起小細胞色素性溶血,對機體紅細胞充盈度造成影響。
綜上所述,通過在貧血鑒別診斷過程中應用血液檢驗,具有顯著的診斷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