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剛
(北大醫(yī)療魯中醫(yī)院 山東 淄博 255400)
上消化道出血屬于急危重癥,出血誘發(fā)原因為胃、十二指腸、食管、胰腺或膽囊病變,患者發(fā)病后以嘔血、黑便為主要表現(xiàn),由于減少血容量,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急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如果相應治療未能及時開展,可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臨床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時,重要急救措施之一為輸血治療,輸血治療效果不僅會受到血液質(zhì)量的影響,且密切相關于使用方法[2]。既往輸血治療中,開展的主要依據(jù)為輸血申請單,其所存在的不足是為對患者體質(zhì)差異、病情輕重做出有效考慮,因而治療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近年有研究指出,上消化道出血輸血治療中,成分血的合理輸入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4]。本研究即以本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在輸血治療中合理使用成分血,取得較好療效。
選擇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行輸血治療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8例,將其隨機分成2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4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24例;年齡28~76歲,平均(52.28±3.64)歲;胃潰瘍20例,應激性胃潰瘍16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2例,胃底靜脈曲張血管破裂6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25例;年齡27~74歲,平均(52.39±3.57)歲;胃潰瘍18例,應激性胃潰瘍18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4例,胃底靜脈曲張血管破裂4例。經(jīng)比較,兩組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1)與診斷標準相符;(2)經(jīng)胃鏡等影像學檢查確診;(3)輸血量2000ml以上;(4)知情、同意、自愿。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2)重要器官功能伴嚴重障礙;(3)合并其他重大疾病、精神疾病。
對照組輸血治療按照輸血申請單進行,以懸浮紅細胞為主要輸入成分。
觀察組輸血治療中合理使用成分血,計劃性輸血方案治療時,邀請輸血科參與,以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檢查結果為依據(jù),并對患者出血量、體質(zhì)等綜合考慮后,對成分血做出合理使用。以血容量為參照確定成分血的配比,失血量不足其20%時,主要補充的液體是膠體液、晶體液,輸血干預不開展;失血量達到其20%~40%時,配比為懸浮紅細胞+添加劑,保持血紅蛋白(Hb)水平超過70g/L,或紅細胞比積(HCT)在20%以上;失血量達到其41%~60%時,配比除懸浮紅細胞、添加劑外,還增加新鮮冷凍血漿,讓血小板計數(shù)(PLT)維持在50×109/L以上,且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和凝血酶原時間(PT)維持在正常值的50%以下;失血量達到其61%~70%時,配比除懸浮紅細胞、添加劑、新鮮冷凍血漿外,再加入冷沉淀,PLT要盡量的維持在50×109/L以上,且APTT與PT盡量維持在正常值的50%以下;失血量超過其70%時,配比是懸浮紅細胞+添加劑+新鮮冷凍血漿+冷沉淀+單采血小板,維持指標不變。
觀察首次止血成功情況及再出血情況,無明顯的腸鳴音亢進現(xiàn)象,減少大便量,大便逐漸成形且顏色逐漸變淺,糞便潛血試驗結果變?yōu)殛幮?,恢復正常的心率和血壓,升高Hb水平判定為止血成功,嘔血、黑便癥狀再次出現(xiàn),且腸鳴音活躍,明顯改變血壓及脈搏情況判定為再出血[5];檢測血常規(guī)及凝血功能,分別于治療前1h、治療后3h檢測,血常規(guī)指標包含Hb、HCT、PLT,凝血功能指標包含APTT、PT;記錄患者住院時間。
觀察組首次止血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首次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比較n(%)
兩組治療前1h血常規(guī)及凝血功能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3h Hb、HCT、PLT高于對照組,APTT、PT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及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平均(7.58±1.33)d,對照組住院時間平均(9.91±1.54)d,兩組差異顯著(P<0.05)。
上消化道出血發(fā)病后,以嘔血、黑便、便血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且會伴有Hb下降、血壓紊亂、凝血功能降低等現(xiàn)象。研究指出,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相關于肝功能受損,原因是其受損后會降低凝血因子分泌量,或相關于凝血因子活性不足,或相關于PLT功能障礙[6]。當患者有較大的出血量時,循環(huán)系統(tǒng)衰竭極易被引發(fā),使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影響,如果病情反復發(fā)作,會進一步升高死亡風險[7]。因此,臨床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后,病因要快速明確,并及時的找到出血病灶,根據(jù)癥狀、檢查結果等對出血量做出合理判斷,出血量較大情況下輸血治療立即開展,補充血容量。
臨床上,輸血治療主要用于搶救急危重癥大失血患者,或用于治療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雖然此項治療能使血容量得到快速的補充,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檢測窗口期、輸血后不良反應等,因此要對輸血治療的適應癥準確掌握,合理開展輸血治療,提升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8]。對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來說,在輸血初期失血量較少時,血漿輸注無需進行,僅需將外周循環(huán)以有效擴充。常規(guī)情況下,輸血治療按照輸血申請單開展,由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存在門靜脈高壓、凝血功能障礙等多種出血高危因素,因而治療中只能輸注以懸浮紅細胞為主要成分的全血血漿或紅細胞,雖然治療后紅細胞能夠得到快速的補充,血液攜氧功能明顯改善,但當患者缺乏凝血因子且伴有凝血功能障礙時,懸浮紅細胞輸注量過大可能導致稀釋性PLT、減少凝血因子,這無疑會增加止血難度,也不利于凝血功能的改善[9]。
從常規(guī)輸血治療方法存在的不足可以看出,盡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療期間成分血需大量輸入,但要對輸血成分合理選擇,以能在實現(xiàn)快速補充血容量目標的同時,有效的改善凝血功能,使止血治療良好的開展,促進患者盡早康復。有研究指出,成分血輸注治療中邀請血液科參與制定合理的使用計劃后,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計數(shù)均能顯著提高,且凝血功能也可明顯改善[10]。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合理使用成分血后,臨床治療效果得到有效的改善[11]。合理使用成分血原則指導下,患者處于急性失血初期時,即使會減少血容量,但因機體具備自我調(diào)節(jié)功能,可重新分布血液,此時,儲存血會參與到血液循環(huán)中,患者的組織間液的血液循環(huán)中也會有清蛋白參與;當患者失血量并未超過血容量的20%時,晶體液、膠體液的補充需合理開展,并對原發(fā)病積極治療,輸血治療無需開展;如果嚴重失血癥狀并未出現(xiàn),清蛋白、血漿輸注無需準備,這可將輸血不良反應有效減少,且能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12]?;颊咻斞委熯^程中,為保證血容量補充的合理性,血漿輸注治療通常不開展,首先進行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液的準備,之后再合理輸注懸浮紅細胞,不過患者存在肝病獲得性凝血功能以及缺乏凝血因子時,血漿輸注干預需及時開展。
本研究對首次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血常規(guī)指標、凝血功能指標、住院時間做出觀察,結果顯示:(1)觀察組首次止血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提示合理使用成分血有助于提高首次止血成功率,降低再出血率,成分血配比根據(jù)患者失血量、血常規(guī)及凝血功能檢查結果等因素做出適當調(diào)整后,可充分發(fā)揮輸血治療作用,實現(xiàn)快速止血,促進首次止血成功率提高,同時因?qū)δδ艿茸鞒龈纳坪图m正,有效的預防了再次出血;(2)觀察組治療后3h血常規(guī)指標高于對照組,凝血功能指標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提示合理使用成分血有助于改善血常規(guī)情況及凝血功能,血液科參與到計劃性輸血方案制定工作中后,會對患者血常規(guī)結果、凝血功能檢查結果做出充分的考慮,當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時,科學調(diào)整成分血的配比,讓患者凝血功能障礙得到快速的糾正,進而使凝血功能明顯改善,縮短凝血時間,最終縮短止血治療時間;(3)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合理使用成分血有助于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成分血的合理使用可使輸血治療效果更加充分的發(fā)揮出來,當患者凝血功能改善后,止血目標能迅速的實現(xiàn),且會降低再次出血的發(fā)生風險,利于疾病快速康復,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輸血治療期間,合理使用成分血后有助提高輸血治療的科學性,利于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常規(guī)情況有效的改善,便于止血目標的快速實現(xiàn),降低再次出血風險,促進患者記者腦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整體治療效果良好,值得廣泛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