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暉
很多人把“學而優(yōu)則仕”這句話理解成學業(yè)非常優(yōu)秀,然后入世做官。事實上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錯誤的原因在于不懂得“優(yōu)”字在這句話中的意思。
在《論語·子張》篇中,孔子的學生子夏說:“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边@兩句話也是孔子思想的完整表達。在孔子及其學生的心目中,“仕而優(yōu)則學”甚至比后者更為重要,因此才放到第一位來講。后人不讀先賢原典,硬生生截去前一句,只注重后一句,為自己入世做官尋找圣人之言作為理論依據(jù),真是可嘆!
《說文解字》:“優(yōu),饒也。”什么叫“饒”?段玉裁解釋說:“凡有余皆曰饒?!币虼?,“優(yōu)”的本義就是有余力,朱熹就是這樣解釋的:“優(yōu),有余力也。”如此一來,這兩句話就很好理解了:入世做官有余力可以去學習,學習有余力可入世做官。“優(yōu)”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標準,不管是做官還是學習,必須有余力,然后才能去做別的事情。對“學而優(yōu)則仕”來說,必須學有余力才可以做官,如果不是學有余力,即使學問再好也不能入世做官。
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清楚,那就是強調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提高為官者的從政能力。后人不察,誤以為只要學業(yè)優(yōu)秀就可以當官了,從而忽視了“學”在先、“仕”在后的深刻道理。
至于今天從這句話中演繹出來的“演而優(yōu)則歌”“演而優(yōu)則導”等等,統(tǒng)統(tǒng)都是錯誤的,因為強調的都是優(yōu)秀之后如何如何,而不是有余力了才可以去做別的事情。不讀原典,不能理解先賢每一句話的正確含義,以致先賢的許多深刻思想都被歪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