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傳靜
廉吏于成龍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碧拼娙死罴澋倪@首詩描寫了農(nóng)民耕作的辛苦,告誡人們要珍惜糧食?!皻q豐仍節(jié)儉,時泰更銷兵。圣念長如此,何憂不太平?!痹娙税拙右淄瑯犹嵝讶藗儯词乖谪S收之年也要節(jié)儉。尚儉戒奢,樸素節(jié)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往今來,先賢們?yōu)槲覀冏鞒隽吮砺剩粝铝艘粋€個舌尖上的節(jié)儉佳話。
春秋時期的季文子出身于三世為相的貴族家庭。他作為魯國正卿,掌管國政和統(tǒng)兵大權30多年,曾輔佐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君主,位高權重。他一心安社稷,忠貞守節(jié),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史記·魯世家》說季文子“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
孟獻子的兒子仲孫它見季文子如此節(jié)儉,很瞧不起他,勸他說:“你身為國家重臣,代表國家形象,你卻如此寒酸、吝嗇,你不怕朝中的文武百官笑話你嗎?這樣做在對外交往時也有損魯國的形象,影響魯國的聲譽。你為什么不改變一下呢?這于己于民于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季文子聽后淡然一笑,回應道:“我當然也想穿華麗的服裝,騎良馬名駒,可是,我看到老百姓吃粗糧、穿破衣的還很多,有的甚至還在挨餓。我不能看著老百姓衣衫襤褸,吃著粗茶淡飯,而讓自己的妻子兒女衣著講究,吃著山珍海味,如果這樣做我心里會不安的。況且,我只聽說國家的形象和榮譽是通過臣民的高尚品德和文明舉止表現(xiàn)出來的,沒聽說過炫耀財富、講究排場能給國家增光添彩。”一席話說得仲孫它無言以對。
孟獻子聽說這件事后,非常生氣,將仲孫它幽禁了7 天,讓他閉門思過。經(jīng)過反思后,仲孫它也認為季文子做得對,并敬重他的為人,于是痛改前非,效仿季文子過起了簡樸的生活。這一消息不脛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導下,魯國朝野出現(xiàn)了儉樸的風氣,并為后世所傳頌。
南朝末年隋朝初期曾任國子監(jiān)博士的徐孝克經(jīng)常在宮中陪侍皇帝進膳。每次陪侍宴席,也沒見徐孝克吃什么食物,可是到席散時,在他坐席前的實物卻少了,皇帝詢問中書舍人管斌是怎么回事,管斌因沒有注意也回答不了。管斌從此便偷偷地留意觀察這件事,結果他看到徐孝克在陪侍皇帝吃飯時,不舍得吃自己席前的食物,趁人不注意時就將珍果塞進其寬腰帶內(nèi)。管斌當時不解他的用意,后來才知是徐孝克打算拿回去給母親食用。管斌據(jù)實向皇帝稟報,皇帝很受感動,感嘆良久,于是詔令有關管事人員,以后宴會時,讓徐孝克把席前的食物全拿回去孝敬母親。當時朝野上下都夸贊徐孝克的孝行和皇帝的善解人意。
徐孝克一生清廉,并且喜歡接濟他人,因而不免窮困。他家徒四壁,連母親患病時想吃粳米粥也不能經(jīng)常辦到。母親亡故之后,徐孝克就常吃麥飯,有人為他送來粳米,他對著粳米不禁悲傷哭泣,終身沒再吃粳米。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在宋神宗時期官至宰相,可謂位極人臣。但他一生為官清廉,不修邊幅,不拘小節(jié),生活簡樸。據(jù)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九記載:王安石患有哮喘病,需用昂貴的紫團參入藥,但是這在當?shù)刭I不到。其時,發(fā)運使薛師政自河東還朝,正好有這藥,就想送給王安石幾兩,但王安石不接受。有人勸王安石說:“您的病,非這藥不能治。這病困擾您很久了,這點藥物不值得推辭。”王安石說:“平生沒有紫團參,我也活到了今天?!弊鳛橐粋€高官,如此行事,難能可貴。
在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蕭公子一聽當朝宰相要請自己吃飯,有些受寵若驚,于是鄭重其事地穿著華麗的衣服前往宰相府。過了中午,蕭公子感到饑餓難忍,可是王安石還沒有請他入席,他心里想:我第一次來,宰相肯定會準備豐盛的宴席來款待我,飯菜也會做得非常精致,上菜時間晚點情有可原,于是忍著饑餓,耐著性子等下去。
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請他入席。蕭公子興高采烈地在餐桌前坐下,可是一看桌面卻傻眼了,菜肴果蔬竟然都沒有準備。蕭公子心里覺得很奇怪,等他喝了幾杯酒后才上了2塊胡餅、4份切成塊的肉和1份菜湯。蕭公子很嬌慣,只吃胡餅中間比較薄脆、香甜的部分,而把四邊軟且厚的餅邊都扔在了桌上。王安石看到后,沒有說什么,起身把蕭公子吃剩下的餅邊拿過來全吃光了。蕭公子見堂堂宰相如此節(jié)儉樸素,羞愧難當,便起身告辭了。
清朝名臣于成龍大器晚成,44歲時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接到任命后,他不顧親朋好友的阻攔,拋妻別子,來到邊荒之地廣西羅城上任。據(jù)《清史稿·于成龍傳》記載:羅城居萬山中,盛瘴癘,民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縣中居民僅6家,無城郭廨舍。縣衙只有3間破茅房,于成龍只得寄居于關帝廟中。他遵循“治亂世,用重典”的原則,在羅城為官3年后,就使羅城擺脫混亂,得到治理,出現(xiàn)了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新氣象。當?shù)匕傩找娪诔升埐粠Ъ揖欤遢锛瑸殚T,以土礫為幾案,生活極其清苦,便主動給他送來一些鹽和米,于成龍一概謝絕,他說:“我一個人無需太多東西,你們拿回去孝敬父母如同我受?!?/p>
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龍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在麻城歧亭“黃州二府衙”工作生活了4年。麻城沃野千里,稻米飄香,衣食豐腴,可是于成龍的生活仍然十分儉樸,平時布衣蔬食,與平民百姓別無二致。每天早晨,他都會買一小碗豆腐腦作為早餐。他說:“日節(jié)一口,月積一斗?!庇诔升堅谄缤ぷ〉囊廊皇撬拿嫱革L的危房。他的大兒子于廷翼來歧亭探望父親,心想歧亭乃富庶之地,父親的生活狀況一定不同于羅城,應當今非昔比了,不料,卻見到父親仍然非常節(jié)儉,囊無長物。當于廷翼準備返回老家時,于成龍將僅有的一只腌鴨割了一半給于廷翼作路途之食,所以就有了民間流傳的“于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行割半鴨”。
后來,于成龍到魚米之鄉(xiāng)江南任職。在此期間,“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他的兒子們在冬天只穿短衣或木棉袍,沒穿過一件皮襖。江南民眾被于成龍的清廉節(jié)儉所感動,送給他一個雅號“于青菜”。
于成龍去世時,其床頭的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別無余物。南京百姓皆為其痛哭流涕。康熙皇帝破例親自為他撰寫碑文,這是對他廉潔清苦的一生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