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婷 傅 榮
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1)該機構在《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中被翻譯為“歐洲理事會”。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創(chuàng)立的重要機構,成立于1949年,總部位于法國東部與德國接壤的斯特拉斯堡市(Strasbourg),目前共有46個成員國,其中包括歐盟所有27個成員國。歐洲委員會在歐洲語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理念的引導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梢哉f,語言問題自歐洲委員會成立之初便是其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早在1957年,委員會便召開了第一次以語言教育為主題的政府間會議,探討如何實現(xiàn)語言教育的歐洲合作方案。歐洲委員會有兩個下屬機構專門負責語言工作——語言政策司(Language Policy Unit)和歐洲現(xiàn)代語言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odern Language,簡稱ECML)。語言政策司致力于通過設計、協(xié)調多種項目來鼓勵語言多元化,其開發(fā)的很多項目及制定的標準已成為歐洲現(xiàn)代語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工具。2018年,該司并入歐洲委員會教育司。歐洲現(xiàn)代語言中心總部位于奧地利格拉茲(Graz),致力于歐洲語言政策的執(zhí)行及現(xiàn)代語言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它積極協(xié)助成員國開展語言教學實驗、本地化教學研究及教師培訓。本文梳理了歐洲委員會自成立以來主要的語言教育政策與語言項目,并結合歐盟及我國的語言教育政策對其進行評析。
歐洲委員會最初的語言教育政策主要著力于兩方面。首先,保護歐洲文化遺產(chǎn)。1954年,歐洲委員會推出《歐洲文化公約》(EuropeanCulturalConvention),呼吁成員國間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保護和促進歐洲公共文化遺產(chǎn)”,“促進成員國之間語言、歷史、文明的相互學習和更好地理解?!痹凇稓W洲文化公約》中,諸多的語言被看作是歐洲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內(nèi)容和直接表現(xiàn)形式。其次,促進歐洲人員與思想的流動。歐洲委員會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不久,歐洲地區(qū)百廢待興。促進歐洲各國人員與思想的流動不僅能夠加強各國聯(lián)系,鞏固戰(zhàn)后和平,更可以促進歐洲經(jīng)濟更快恢復和發(fā)展。而“唯有更好地學習現(xiàn)代歐洲語言,才能方便他們(講不同母語的歐洲人)之間的交流與交往,才能消除彼此的偏見和歧視,進而實現(xiàn)自由流動、相互理解和團結合作”[1]2。因此,歐洲委員會努力擴大語言教育覆蓋面,推動了外語教學法的革新,也著實降低了語言給歐洲公民帶來的流動障礙。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歐洲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入,其語言問題也越來越受重視。歐洲委員會在語言教育方面的努力也在不斷加強,領域不斷拓寬,具體體現(xiàn)為:建構統(tǒng)一的語言能力評估標準,革新教學法與教學理念,保護與促進文化多樣性。
歐洲委員會探索、構建歐洲外語教育評估體系的努力由來已久。早在1975年便推出了著名的《歐洲語言學習基本標準》(ThresholdLevel)來指導歐洲地區(qū)的英語教學,次年又推出針對法語教學的《基本標準》(Niveau-seuil)。這是語言教育史上第一次根據(jù)語言的功能而不是語法或結構來劃分語言,也為未來以語言能力為標準建立語言評估系統(tǒng)做了鋪墊。
2001年,歐洲委員會出臺了《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CommonEuropeanFrameworkofReferenceforLanguage:learning,teaching,assement,以下簡稱為《歐框》)。這是歐洲委員會近十年來通過與眾多高校、學者、專家、機構的共同合作與努力而得到的成果,是全歐洲語言教學與評估的行動綱領與參照基礎,[2]為整合歐洲各國語言教育體系、開展語言教育國際合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歐框》首先將語言能力分為六個等級,每一等級不僅有總體目標要求,還有詳細的具體指標描寫,如在聽、讀、寫、口語會話、連貫口語表達等方面的詳細能力標準。其次,《歐框》詳細介紹了語言學習者/使用者在不同語境、交際目標、交際活動與策略、文本等參數(shù)下具體的語言能力等級劃分標準。同時,《歐框》還將語言學習者/使用者的能力分為綜合能力與語言交際能力,后者包括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及語用能力。每一種能力《歐框》都提供了總體能力量表和各個組成部分的評估量表,羅列出盡可能多的參數(shù)和分類,最大限度地將測評語言學習者/使用者語言交際能力的標準具體化。
《歐框》的能力量表“透明、縝密和盡可能的詳盡”,不僅有從低到高的“縱向緯度”,還考慮到了交際活動和交際能力的“橫向緯度”。[1]致讀者量表以學習者為中心,多用“學習者能夠做……”這樣的語式,不僅適用于教師、考官等客觀衡量學生水平,也適用于學習者進行自我評估。但正如其名稱所顯示,《歐框》僅起著輔助、指導和參考作用,目的不是要強制“教師或學生做什么和怎么做”[1]致讀者。盡管如此,其重要指導意義和價值不容置疑。目前《歐框》語言等級評估在歐洲委員會全部46個成員國中被使用,也是歐盟的語言能力評估標準。早在2006年,語言政策司在其29個成員國所做的相關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歐框》對制定教學大綱或教學計劃“非常有用”或“比較有用”,87%的受訪者認為對規(guī)劃和制定考試、測試、語言證書等“非常有用”或“比較有用”,78%認為對于規(guī)劃和發(fā)展教師培訓“非常有用”或“比較有用”,(2)歐洲委員會成員國關于《歐框》的使用調查詳見:www.coe.int/t/dg4/linguistic/Source/Survey_CEFR_2007_FR.doc?!稓W框》的被接受程度與應用廣泛度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它還被翻譯成40種語言,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2018年,歐洲委員會還推出了《歐框》增補版(CompanionVolume)。
歐洲委員會致力于外語教學法的革新。委員會成立之初,歐洲正值“總體結構視聽法”(structure-global audio-visuel method)流行。該教學法強調口語能力,教師通過錄音機和早期投影設備向學生展示“標準”的情境對話,學生通過跟讀、重復、記憶,最終達到自由會話的能力。該教學法的確可以“較快地讓學生學會用外語對話”,但由于教材中的對話過于刻板、單一,學生很難“聽懂本地人之間的對話,或理解媒體中的內(nèi)容”[3]161。
上世紀70年代起,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人員流動頻繁,對語言學習的需求因而大大增加,且出現(xiàn)在各年齡層、各行業(yè)領域,語言學習目標也不一而足。在此背景下,歐洲委員會開始思考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外語教學,滿足各語種語言學習的需求,促進歐洲人員流動。1971年,歐洲委員會組織專家研究、制定適合歐洲成人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的標準體系。1975年,委員會推出了針對歐洲英語教學的《歐洲語言學習基本標準》,之后針對其他語言的《基本標準》也陸續(xù)被推出。與以往的語言學習方法不同,《基本標準》并沒有按照語言的結構分類,而是從交際情境與語言功能出發(fā),不同的情境列舉一系列不同的“言語行為”(speech act),以便實現(xiàn)不同的交際功能?!痘緲藴省肥讋?chuàng)外語教育的功能意念法,[2]將外語教學的目標從語法結構轉向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隨著相關教材、教學理論的完善,交際教學法應運而生,并在語言教學機構中廣泛應用,至今仍對語言教學產(chǎn)生著重大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起,歐洲委員會著重推廣跨文化概念(intercultural)。跨文化能力是交際能力的一部分,但又不僅僅局限于根據(jù)交際語境與意圖用合適的言語完成交際目標。歐洲委員會認為跨文化“意味著互動、交換、障礙消除、互利和真正的互助”,意味著“認可不同的價值、生活方式,認同個人和社會與其他組織間建立關系的觀念和世界觀”[4]。事實上,跨文化概念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交際教學法的產(chǎn)生便已出現(xiàn),1975—1977年間歐洲委員會曾支持、組織過多次相關理念的討論。1981年,歐洲委員會在其所有的成員國中展開促進跨文化教育的項目,1984年,其部長委員會推出《在人員流動背景下,關于教師跨文化理解的教育培訓建議》,從其名稱便可見跨文化理念的重要性。直到今天,歐洲委員會也一直繼續(xù)推出各種項目來宣傳跨文化概念,提高歐洲學生及歐洲公民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
隨著《歐框》的推出,“面向行動”的外語教學理念受到關注。該理念及與其相關的“任務教學法”無疑是歐洲委員會對外語教學理念的又一大貢獻。事實上,《歐框》不僅建立了一個全歐洲乃至全球適用的外語能力評估體系,還包括新的理念闡述、學習語言和教授語言的方式方法等。根據(jù)《歐框》,面向行動的教學理念在于“把語言使用者和學習者首先定性為社會人,他們需要在某一具體的社會行動范圍內(nèi),根據(jù)特定的條件和環(huán)境,完成包括語言活動在內(nèi)的各項任務”。也就是說,“語言使用,包括語言學習是作為個體的人,或者作為社會人完成的行動”,行動是一個或幾個行為主體策略地動用其掌握的能力,去實現(xiàn)某一特定的目標,也可稱為“任務”。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言語行為僅僅是完成任務的工具之一,語言使用者還需要動用自己的綜合能力,“主要包括其已經(jīng)擁有的知識、技能、精神境界,以及學習能力等。”(3)參見歐洲理事會《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第二章內(nèi)容。因此,外語教學的目標不再局限于讓學習者掌握一門語言,而是提高學習者的綜合行動力;語言教學活動也圍繞著“任務”進行,學習者策略地運用自己的綜合能力,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并在這一過程中反思自己的行動,優(yōu)化自己的語言能力,逐漸實現(xiàn)獨立。
面向行動教學理念是外語教學法發(fā)展的新方向,直到今天還在不斷被全球的專家、學者研究,內(nèi)容不斷得到豐富。如法國著名外語教學法專家Chritian Puren還提出“共同行動”理念(co-action),也被稱為“后行動理念”[5]。從交際教學法到面向行動教學理念,歐洲委員會不斷推動著外語教學法向前發(fā)展。
200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大會通過了著名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文化多樣性概念從此深入人心。事實上,促進與推廣語言和文化多樣性一直是歐洲委員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早在1954年《歐洲文化公約》發(fā)布之際,委員會便意識到了語言和文化多樣性對保持歐洲和平穩(wěn)定、增強各國間的交流理解至關重要。1992年,歐洲委員會通過了《歐洲區(qū)域或少數(shù)民族語言憲章》(EuropeanCharterforRegionalorMinorityLanguage,以下簡稱《憲章》)。《憲章》指出,區(qū)域或少數(shù)民族語言是“歐洲文化的傳統(tǒng)和財富”,并列數(shù)了98項保護、推廣地方語言的措施,涉及教育、司法、行政、公共服務、媒體、商業(yè)等眾多領域,為保護與促進區(qū)域或少數(shù)民族語言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持與行動思路。截止到2021年9月,共有34個國家簽署了《憲章》。
1998年,歐洲委員會部長委員會發(fā)出第6號建議,鼓勵成員國大范圍擴大多語教學,增加外語教學中的語種數(shù)量,幫助歐洲公民形成、提升多語種交際能力。該倡議及隨之展開的多個項目促使成員國紛紛進行外語教育體制改革,如延長語言課程學時,提供更多語種課程供學生選擇,根據(jù)語言學習時長建立不同的語言能力標準等,還間接加快了2001年《歐洲個性化語言學習檔案》(TheEuropeanLanguagePorfolio,以下簡稱《檔案》)的提出和使用?!稒n案》包括三部分:語言護照(language passport)、語言自傳(language biography)和語言文件(folder)。語言學習者可以輸入他們已有的語言學習經(jīng)歷和外語能力,根據(jù)《歐框》提出的等級標準進行自我評估,分析語言能力的進步過程,確定未來的學習目標。因此,《檔案》幫助使用者關注自己的語言學習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語言學習者實現(xiàn)自我評估、反思、獨立學習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了解學生語言能力和跨文化背景,繼而有針對地開展教學的依據(jù)。
如果說建設語言與文化多樣性的歐洲是歐洲委員會1997—2000年間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推廣多元語言(plurilinguism)與多元文化(pluriculturalism)能力則是新世紀以來歐洲委員會外語教育政策的新目標與新方向,也是歐洲委員會面對歐洲語言與文化多樣性的挑戰(zhàn)做出的“恰當?shù)幕貞盵6]?!稓W框》將多元語言、多元文化能力“視為以不同程度掌握幾種語言,并具備幾種文化閱歷的社會人在語言交際以及文化互動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1]161,“它不是幾種語言能力的簡單疊加,而是各種語言和文化能力多角度多層面的綜合體現(xiàn)和靈活應用?!盵1]128多元語言和多語言化不同,前者是“一個理念、一種能力、一種素質”,而后者“多指算術上的疊加”[7],如某一地區(qū)共存幾種不同的語言,學校里開設多種外語教學,等等。
歐洲委員會在其2003年的《歐洲語言教育政策制定指南》中將培養(yǎng)多元語言能力看作是歐洲語言教育政策的根本理念?!吨改稀诽岢龆嘣Z言有兩層含義,既是指語言學習者學習和使用多種語言的能力,又是“語言包容性的基石,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元素”[8]。因此,歐洲語言教育政策應該致力于多元語言教育(plurilingual education)。很顯然,多元語言與多元文化理念開創(chuàng)了新的語言觀與語言學習觀。從這一理念出發(fā),語言不再僅僅是“文化遺產(chǎn)”或“交際工具”等傳統(tǒng)意義上外在的事物,而是每個人的一部分,參與、建構人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學習任何一種語言,或每一次跨文化經(jīng)歷,都在促進綜合素質的建構;“多元”也不再僅僅是社會民主、文化繁榮的外在表現(xiàn),而是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自身的狀態(tài)。
歐洲委員會與歐盟都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重要的國際組織,但相較于歐盟,歐洲委員會在我國的受關注度并不高,而且由于歐洲委員會的名稱與歐盟的某些機構較為相近,極易被理解為是歐盟的一個機構。事實上,歐洲委員會的成立時間更早,成員國更多,工作主要集中在政治、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研究歐洲委員會的語言教育政策,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歐洲地區(qū)的外語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這些理念一直以來都引領著全球的語言觀與教育觀,因此,研究歐洲委員會的語言教育政策也可以引發(fā)我們的思考,對做好我國的語言教育規(guī)劃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傅榮在分析歐洲語言政策的主導機制時,對歐洲委員會與歐盟在歐洲語言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做過深刻的分析。他認為,所謂歐洲的語言政策,實際上是由歐洲委員會、歐盟及它們的成員國三方聯(lián)動的結果(詳見圖1(4)圖1引自傅榮《以倡導多元語言能力和多語主義為主要特征的歐洲語言政策再分析》(《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研究》2017年第2期),其中的“歐洲理事會”即歐洲委員會,沿用的是《歐框》使用的譯名。)。歐洲委員會是歐洲語言政策從制定到發(fā)展的發(fā)動機,“是許多歐洲語言新理念、新政策、新項目,乃至新教學法的始作俑者和積極鼓動者。”歐盟是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織,它充分利用其在建設統(tǒng)一的歐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成為歐洲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的倡導者、促進者和建設者?!盵7]另外,由于歐洲委員會與歐盟是局限于政府間區(qū)域性國際組織,這一組織屬性限制了其無法超越國家主權強制執(zhí)行其政策,因此歐洲委員會與歐盟推出的語言政策及語言教育政策多為宏觀的指導性文件,還需要成員國根據(jù)本國的具體情況去執(zhí)行。因此,成員國的參與與執(zhí)行也是歐洲語言教育政策的重要一環(huán),否則歐洲委員會與歐盟的任何政策便成為“空中樓閣”。
圖1 歐洲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的主導機制
事實上,歐洲委員會與歐盟同為歐洲重要的政府間組織,在對歐洲語言政策的引導和推動過程中二者既有合作又有不同。歐洲委員會的主要目標是保護人權,主要活動領域也集中在一些重大的社會問題上。受其組織性質及任務的影響,歐洲委員會將語言、教育等看作是權利的一部分,活動目標也主要為了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公平等。而歐盟在成立之初便是經(jīng)濟共同體,其語言和其他學科教育也主要是為了促進歐洲各國的人員流動,推動歐洲經(jīng)濟和社會一體化發(fā)展。另外,歐洲委員會提出并大力推廣多元語言(plurilinguism)與多元文化(pluriculturalism)能力概念,歐盟認可該理念,但更多的是堅持語言文化多樣性及多語主義概念(multilinguism)。一個是個人素養(yǎng)與能力,一個是社會及教育機構的多語事實,從兩個組織對兩個概念的認可中似乎可以看出,歐洲委員會對歐洲語言教育政策主要是用理念推動,而歐盟則主要是用具體行動來支持。也可以說,歐洲委員會是歐洲語言教育的“智囊團”,為歐盟及其他機構的行動指明方向。
歐洲委員會在制定、推動歐洲語言教育政策中的文件和措施,也影響到了中國的外語教育,尤其是《歐框》在中國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鄒申等曾對《歐框》在中國的研究做了總結,將其歸為四個方面:(1)對《歐框》的譯介和評述。2008年《歐框》由劉駿、傅榮翻譯為中文,并由外研社出版。這一時期國內(nèi)主要是對其內(nèi)容的評述。(2)《歐框》對對外漢語教學與測試的影響和啟發(fā)?!稓W框》推動了《國際漢語能力標準》的制定與公布,為全世界漢語學習者提供了統(tǒng)一的漢語能力評估標準,也為從事漢語教育的相關人員提供了教學、研究的統(tǒng)一標準。(3)《歐框》對中國外語教學的借鑒意義?!稓W框》中提到的“面向行動”的教學理念及任務型教學法被中國廣大外語教師引入課堂,成為新型的教學模式。(4)《歐框》與中國英語語言測試研究。[9]《歐框》提出后,中國學者更加迫切建立中國英語學習者能力等級量表。2018年,《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正式發(fā)布并實施。該量表將中國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的英語語言能力從低到高分為九個等級,歸為基礎、提高和熟練三個階段。能力描述框架包括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語用能力、語言知識、翻譯能力和語言使用策略等方面,每項能力描述既有總表,又有分項能力表,在描述時也采用了“能夠”“能做”句式。我們相信,《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實施,不僅能夠促進學習者關注自身的能力發(fā)展,也會推動我國英語教學、測評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的發(fā)展與完善。[10]
另外,歐洲委員會提出的多元語言與多元文化能力概念也值得關注。這一概念不僅完全考慮到了學生獨一無二的經(jīng)歷對其語言學習的影響,更是將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上升到了“育人”(education)的高度。學習語言不再僅僅是掌握一種技能的過程,也是開拓視野,提升理解、包容能力,提高跨文化素養(yǎng)及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2018年,我國教育部發(fā)布《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在培養(yǎng)規(guī)格部分對外語類專業(yè)學生提出了素質、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與多元語言與多元文化理念不謀而合,也是用外語來“育人”觀念的體現(xiàn)。在多元語言能力框架下,歐洲委員會更是發(fā)展了多種“多元語言教學法”,是外語教學實踐的有益嘗試與補充,值得我國借鑒。
歐洲委員會是歐洲語言教育政策的推動者和引導者。從設計統(tǒng)一的語言評估標準框架,到改進教學理論與方法,再到維護歐洲語言與文化多樣性,歐洲委員會在語言教育政策中的行動,范圍越來越寬,內(nèi)容越來越廣泛,意義和影響也越來越重大。這是因為,隨著歐洲一體化建設的深入,歐洲多樣的語言不僅僅被看作是文化遺產(chǎn),還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和政治意義,如語言可以增強歐洲社會凝聚力,促進歐洲社會和諧,推進歐洲社會融合及一體化進程,改善歐洲民主環(huán)境,建構歐洲身份認同等。歐洲委員會設計、制定的語言教育政策致力于建設歐洲,加強成員國間的理解與溝通,實現(xiàn)成員國間更加緊密的團結。同時,其提出的新的語言觀、學習觀、教學觀及新的語言教學項目,對世界各國的語言教育都有借鑒和啟發(fā)意義。
我國是個多民族多語種國家,“主體性”和“多樣性”統(tǒng)籌發(fā)展,即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使用、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語言并行是我國語言政策的總原則。[11-12]歐洲委員會的語言教育政策及語言教育理念對我國制定語言教育政策、發(fā)展蓬勃的語言文字事業(yè)和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比如,多元語言能力概念讓我們重新審視語言學習方式與學習目標。多元語言能力概念認為所有的語言接觸、跨文化交流經(jīng)歷都有助于語言學習。因此,熟悉一種漢語方言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有助于更快更好地學習普通話及外語,學習除英語以外的其他外語,也可以提高外語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實際的語言教學中,則可以在幼兒園、中小學階段增設語言啟蒙課程,讓兒童意識到世界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在高等教育階段,鼓勵大學生選修第二甚至第三外語,或漢語方言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將語言學習拓展至課外。這樣的大語言觀、綜合語言教學觀更符合我國新時代背景下對教育的要求,也更有助于培養(yǎng)國家亟需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