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詞,是夜已經(jīng)很深了或者時間已經(jīng)很晚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詞卻源于兩個人,一個是“陳三更”陳象輿,一個是“董半夜”董儼,兩人都是宋太宗時的名人。
《宋史·趙昌言傳》:“四人者(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边@里是說,宋太宗時期,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趙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離。他們常常相聚在趙昌言的家里,談至深夜,還不忍散去。當時人們就戲稱陳象輿為“陳三更”、董儼為“董半夜”,這便是“三更半夜”一詞的來歷。
為什么古人把深夜稱為“三更”和“半夜”呢?這要從古人的計時習慣說起。
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及稱呼各不相同,白天說成“鐘”,黑夜說成“更”或“鼓”。在古代,城鎮(zhèn)都設(shè)有鐘樓鼓樓,晨起要撞鐘報時,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鐘”。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shù)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的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又稱為“鼓”,“幾更天”或者“幾鼓天”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常說的“晨鐘暮鼓”也源自這里。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一更相當于現(xiàn)在的19點到21點,二更是21點到23點,三更是23點到凌晨1點,四更是1點到3點,五更是3點到5點。三更為子時,正是半夜時分。
(曉潼摘自《科教新報》)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