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煥枝,李華,王瑞利
(北京市延慶區(qū)醫(y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延慶醫(yī)院)心內科心功能室,北京 10210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又稱冠心病,是臨床高發(fā)的心血管疾病,當血管發(fā)生狹窄、阻塞等病變后會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產生胸痛、胸悶、活動后加重等表現(xiàn)的心臟病。 冠心病包括無癥狀心肌缺血、心絞痛、心肌梗死等類型,若不及時干預,將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2]。 目前,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因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會對患者身體造成一定損傷,加之對操作者技術要求較高、檢查費用高昂等因素,使其在臨床應用中受到限制[3]。 運動平板試驗(TET)是無創(chuàng)性檢查方式,且操作簡單,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診斷中[4]。 鑒于此,本研究納入2019 年2 月—2021 年3 月我院收治的88 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分析TET 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現(xiàn)報道如下。
將我院收治的88 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納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胸悶、胸痛、氣短等臨床癥狀;均經實驗室檢查及體格檢查;病歷資料齊全;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呼吸系統(tǒng)疾??;既往存在心臟手術史;存在除冠心病外的其他心臟疾??;合并其他系統(tǒng)惡性腫瘤;已接受放、化療治療;存在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男50 例,女38 例;年齡43~79 歲,平均年齡(61.58±3.60)歲;體質量指數(shù)21.54~29.73 kg/m2, 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為 (25.64±0.53)kg/m2;高血壓33 例,糖尿病18 例。
(1)TET 檢查:于入院3 d 內進行。采用ECGTABKN的TET 檢測系統(tǒng), 要求所有患者在TET 檢查前24 h停止服用心血管藥物,12 h 內嚴格避免劇烈的體力運動,2 h 內嚴格禁煙、禁酒、禁食。 于運動前使用心電圖儀詳細記錄患者安靜狀態(tài)下12 導聯(lián)臥位及站立位心電圖, 并在過度通氣后30 s 再記錄1 次心電圖作為對照。 在試驗過程中若患者出現(xiàn)嚴重心律失常、心絞痛,或心率<20 次/min,或因體力不支無法堅持運動時方可停止。TET 陽性判斷標準:①運動中(運動后):心電圖顯示ST 段下移幅度>0.1 mV,且持續(xù)時間超過2 min;②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典型心絞痛;③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心房顫動、室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等嚴重的心率失常。
(2)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于TET 檢查后7 d 進行。使用東芝公司生產Infinix NS C 型臂血管造影機,采用Judkins 法行左、右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行多角度、多體位選擇性投照,利用通用直徑法預估冠狀動脈血管及其分支狹窄程度。 冠狀動脈造影判斷標準:陽性為冠狀動脈狹窄程度≥50%,反之,為陰性。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種,其中輕度狹窄:管腔直徑狹窄50%~74%; 中度狹窄: 管腔直徑狹窄75%~90%;重度狹窄:管腔直徑狹窄91%~100%。
分析疑似患者行TET 檢查及冠狀動脈造影的檢查結果, 并分析TET 檢查在不同病變血管數(shù)目中的陽性檢出率;對比單支與多支病變血管患者相關運動參數(shù),包括峰值心率、運動時間、ST 段下移幅度、出現(xiàn)時間、持續(xù)時間;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TET 在冠心病中的診斷價值,并計算TET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一致性。 以n 表示總例數(shù),a表示真陽性,b 表示假陽性,c 表示假陰性,d 表示真陰性。 靈敏度=a/(a+c),特異度=d/(b+d),準確度=(a+d)/n,陽性預測值=a/(a+b),陰性預測值=d/(c+d)。
88 例疑似患者中, 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共檢出陽性67 例,陰性21 例;單支病變血管33 例,兩支病變血管26 例,三支病變血管29 例。 TET 檢出陽性65例,陰性23 例,其中陽性患者中存在單支病變血管的共20 例,占比為60.61%(20/33);兩支病變血管共19例,占比為73.08%(19/26);三支病變血管共26 例,占比為89.66%(26/29)。 TET 陽性中的三支病變血管的檢出率高于單支及兩支病變血管檢出率。
多支病變血管患者峰值心率低于單支病變血管患者,運動時間、ST 段下移出現(xiàn)時間均短于單支病變血管患者,ST 段下移持續(xù)時間長于單支病變血管患者,ST 段下移幅度大于單支病變血管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單支與多支病變血管患者的運動參數(shù)比較(±s)
表1 單支與多支病變血管患者的運動參數(shù)比較(±s)
病變血管單支(n=33)多支(n=55)t 值P 值峰值心率(次/min)運動時間(s)ST 段下移幅度(mm)ST 段下移出現(xiàn)時間(s) ST 段下移持續(xù)時間(s)143.05±16.23 130.02±13.75 4.020 0.000 369.05±85.42 288.46±14446 6.885 0.000 2.20±0.86 2.96±0.94 3.789 0.000 254.13±82.37 198.76±58.24 3.686 0.000 234.05±72.15 356.88±80.23 7.214 0.000
TET 在冠心病診斷中的靈敏度為89.55%(60/67),特異度為76.19%(16/21),準確度為86.36%(76/88), 陽性預測值為92.31%(60/65), 陰性預測值為69.57%(16/23)。見表2。kappa 檢驗顯示:TET 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一致性尚可(kappa=0.637,P=0.000)。
表2 TET 在冠心病中的診斷結果(n)
近年來,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若搶救不及時,將有23%~35%的患者發(fā)生猝死,對其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引發(fā)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會引起管腔狹窄、堵塞,造成冠狀動脈血流及心肌需求間的不平衡,從而形成心肌缺血性損害[5-6]。為改善患者病情、促進病情轉歸,盡早明確患者的病情程度尤為重要。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其將特殊導管經橈動脈處穿刺后插入至冠狀動脈開口,隨后將造影劑注入冠狀動脈, 詳細記錄顯影過程,從而判斷冠狀動脈是否發(fā)生病變[7-8]。 雖該檢查能夠全程觀察冠狀動脈狹窄程度, 但因其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檢查費用高、風險大,在基層醫(yī)院操作難度較大,使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在臨床應用中存在局限性[9]。 本研究結果顯示,88 例疑似患者中,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共檢出陽性67 例,陰性21 例;TET 檢出陽性65 例,陰性23 例。 TET 陽性中的三支病變的檢出率高于雙支病變及單支病變;多支病變血管患者的峰值心率低于單支病變血管患者,運動時間、ST 段下移出現(xiàn)時間均短于單支病變血管患者,ST 段下移持續(xù)時間長于單支病變血管患者,ST 段下移幅度大于單支病變血管患者 (P <0.05);TET 在 冠 心 病 診 斷 中 的 靈 敏 度 為89.55%,特異度為76.19%,準確度為86.36%,陽性預測值為92.31%,陰性預測值為69.57%。kappa 檢驗顯示:TET 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一致性尚可(kappa=0.637,P=0.000),表明TET 在冠心病鑒別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依據其各指標變化能夠有效判斷患者的病情變化, 為臨床診療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分析其原因可知,TET 為心電圖負荷試驗中常見類型,是目前診斷冠心病常用的輔助手段,其試驗原理在于通過增加患者的運動量, 觀察患者心電圖變化,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無創(chuàng)性等特點,為冠心病的初步診斷提供科學參考[10-11]。 但本研究中仍出現(xiàn)假陽性及假陰性病例,其中假陽性病例可能與部分患者冠心病癥狀發(fā)生源于微血管病變,或因女性雌激素影響下引發(fā)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后造成非冠心病ST-T 異常有關。 而假陰性病例的發(fā)生可能是因為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或某些單支病變狹窄程度較輕,缺血范圍較小,病變進展緩慢,運動時無明顯癥狀表現(xiàn),當運動量不足時,部分患者在未達到目標心率時提前終止試驗;或因患者長時間受高血壓、心肌肥大等病癥影響,導致心電圖發(fā)生異常改變[12]。
綜上所述,TET 在冠心病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與冠狀動脈造影相比具有無創(chuàng)性、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更適用于基層醫(yī)院,可將其作為冠心病高危人群篩查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