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好芝
整本書是相對于語文教科書中單篇課文而言的。整本書閱讀不是新生事物,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讀書一般都是閱讀整本著作。1941年,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中就曾說過:“該把整本的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規(guī)定:“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yǎng)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盵1]2016年啟用的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建立“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精心設計了“名著導讀”這一全新的版塊,整本書閱讀明確進入教材課程,整本書閱讀測評也基本進入全國各地中考評價體系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到,要“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探索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分享閱讀感受,開展專題研究,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jīng)驗”。[2]整本書閱讀教學應基于這個理念,助力學生達成自由閱讀、獨立閱讀、個性化閱讀的目標。教師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不能以教師的閱讀代替學生的閱讀,更不能以教師的淺層指導導致學生的淺層閱讀。
在實踐中,教師要基于學情,基于學生的閱讀規(guī)律,科學合理地指導推動學生高質量完成整本書的閱讀。余黨緒說,整本書閱讀需要學生精神集中,思維清晰,前后關聯(lián),摒除雜念,排除干擾,且需要一定的人生經(jīng)驗、背景知識和邏輯修養(yǎng),這一點恰恰是目前的閱讀教學中最稀缺的[3]。
進入初中教材的整本書俱為人類歷史上各個領域內的經(jīng)典,其語言的示范性毋庸置疑,學生從中可以學習足量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經(jīng)驗。同時,在投入大量時間閱讀時,學生通過充分調動自己的認知儲備,調整完善自己的閱讀策略,在閱讀推進中體驗、建構、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認知變化,形成新的認識和思考,學生思維得以發(fā)展和提升。且因整本書“更像畫卷,能夠更為全面地展現(xiàn)彼時彼刻的社會生活圖景,演示文化特質形成和發(fā)展的縱貫線”[4],學生可以吸納更為豐富的文化信息。
因此,整本書閱讀應該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在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與單篇閱讀相比更有優(yōu)勢,在閱讀時應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作用。
整本書因其敘述的無限廣度和深度,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閱讀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原典閱讀,應該呈現(xiàn)閱讀足有的廣度和深度。閱讀成效更主要應該體現(xiàn)整本書的思維方式和結構方式的不同,這樣才能體現(xiàn)整本書閱讀教學價值的最大化。要改變目前整本書閱讀仍然處于低層次閱讀的現(xiàn)狀,就要明確整本書閱讀的閱讀目標層次。
按照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可將整本書閱讀的認知領域目標分為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其中識記、理解、運用是低階思維,分析、綜合和評價是高階思維。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整本書的特點,制定評價量表,細化每本書的閱讀內容對應的目標層次,讓師生自主或者互助多元評價,指導中學生閱讀時除了完成知識性低階思維的目標,更多的發(fā)展高階思維,走向深度閱讀。
作為課程內容和教材內容的整本書閱讀不是自由閱讀,要安排課時。這必然帶來現(xiàn)代課程計劃的有限性與整本書閱讀需求的無限性的結構性矛盾?!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5]任務群在必修階段安排了18個課時,要求應完成一部長篇小說和一部學術著作的閱讀,建議利用課內外時間完成?!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設置了“整本書閱讀”任務群。教學提示要求“應統(tǒng)籌安排課內和課外、個人和集體的閱讀活動”[6]。無論哪個學段,一定是課內外相結合來閱讀的。只有明確了這個意圖,才能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并有效實施教學。因此,筆者完善了課內外雙線組元推動的課程規(guī)劃,其路徑如圖1所示。
圖1 整本書閱讀課內外“雙線組元”課程規(guī)劃
雙線就是課內和課外兩條閱讀線路,課內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整本書的推進分為先導課、交流推進課、成果展示課三種基本課型,重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課下閱讀是在有一定閱讀規(guī)劃的情況下,學生結合自身素養(yǎng),獨立閱讀,重在自我閱讀體驗和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形成自己的閱讀方法。
雙線推進不是獨立的,而是互相促進、互相交叉的。課內先導課激發(fā)學生興趣,指導學生完成基礎的閱讀規(guī)劃→課外學生按照閱讀規(guī)劃自主閱讀→階段性閱讀后,課內組織交流推進課,交流閱讀心得,教師指導閱讀方法,推進閱讀的深度思考→學生吸取經(jīng)驗,繼續(xù)課外閱讀,閱讀走向深入→閱讀結束,召開課內成果展示課,促進全體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提升。
雙線組元的課程規(guī)劃,一是指導學生按照規(guī)定路徑結合自身情況合理推進閱讀,可以讀下去;二是通過合作研究方式,營造閱讀氛圍,讓學生閱讀之路不孤單;三是教師適時指導,讓學生閱讀之路不走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閱讀整本書,應以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為主”[7]。在整本書閱讀現(xiàn)狀調查中也顯示,學生最喜歡的閱讀狀態(tài)是自主閱讀和交流討論,其閱讀能力提升也最快,在教學中就要基于此,隨著學生自身需要、學力水平、知識經(jīng)驗的變化而變化,創(chuàng)建整本書閱讀的課型范式,科學采用閱讀策略,把學生作為真正的閱讀主體,讓學生的閱讀真實發(fā)生。
按照學生的閱讀進程和閱讀規(guī)律,確定每個階段學生需要的閱讀指導,科學創(chuàng)建整本書閱讀先導課、交流推進課和成果展示課三種基本課型,每一個課型都有不同的功用,推動學生主動思考探究,推動學生讀下去、讀進去甚至讀出來,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如圖2。
圖2 整本書閱讀的課型范式
下面以《儒林外史》的先導課為例,展示先導課的范式?!度辶滞馐贰肥且徊砍休d了深厚文化內涵的作品,有深邃的主旨和藝術水平,對學生閱讀來說有很大難度。怎樣開啟學生的閱讀之旅?可以采用問題式進行激發(fā)。可以設置這樣幾個問題:
1.中國郵政在2011年3月發(fā)行了一套6枚《儒林外史》的特種郵票。請大家結合郵票上的圖案猜一下是《儒林外史》中的哪些經(jīng)典情節(jié)?
2.目前能夠發(fā)行郵票的古典名著不過是《紅樓夢》 《水滸傳》 《三國演義》 《西游記》 《儒林外史》等。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里評價《儒林外史》:“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猶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蹦隳艽舐岳斫膺@段話的意思嗎?
3.本書名為《儒林外史》,你能從這個名字猜出寫作內容嗎?
4.翻開書就是前言部分,快速瀏覽前言,你獲取了哪些信息?
5.以前,我們已經(jīng)學過章回體小說,你還有什么快速了解本書內容的方法嗎?
6.根據(jù)回目猜一下這本書都涉及了哪些人呢?
7.這些人的性格特點是怎樣的?書中是通過怎樣的描寫展現(xiàn)這些性格的?
8.書的內容如此豐富,我們閱讀時是不是要有一點計劃呀?下面,我們一起制定閱讀規(guī)劃。
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拉近經(jīng)典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好奇心和向往之情,指導學生大膽猜測《儒林外史》的有關內容,指導學生的閱讀規(guī)劃,能夠帶著較為強烈的閱讀期待開啟閱讀之旅。
因此,課型范式的創(chuàng)建,要按照學生的閱讀規(guī)律和本部書的特質而設計,既不能夠用自己的講代替學生的閱讀,更不能用概覽的方式簡單粗暴推送名著知識,要用科學的方法如問題啟發(fā)式、展演式、聯(lián)系現(xiàn)實,用科學的閱讀策略,如一類書的閱讀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探究的動力。有了積極的閱讀態(tài)度,學生才能持續(xù)不斷地讀下去,讀出質量。
整本書體量大,閱讀時間長,沒有良好的閱讀策略,容易出現(xiàn)碎片化、淺層次的閱讀。李煜暉認為,以專題組織的課程內容是立體的,要以教學的終極目標為核心,呈球體狀向多個維度“聚合——輻射”,有別于傳統(tǒng)線性展開的課程設計[8]。因此在整本書閱讀推進時,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提出專題學習目標,組織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與交流”。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名著資源,設計不同的閱讀專題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心,去深入體會文本的豐富內涵,積累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可以從教學活動的設計上去推動深度閱讀。例如,閱讀《儒林外史》這部作品,推動學生多元理解人物,思考人物命運,從而探究小說主題,這是深度閱讀的層次??梢栽趯W生讀完1—30回后,組織一堂交流推進課,設計這樣的活動:請各位學生扮演喜歡的儒林人物,尋找志同道合之人,建立微信群。請學生以微信群為單位,就近而聚,合作討論:“我們都是誰?”“我們?yōu)槭裁磿叩揭黄穑俊泵總€群成員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性格特點交流,同時給自己的群命名。在討論中間,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適合現(xiàn)在的群,或者發(fā)現(xiàn)群中有人不適合這個群,可以自動退群或者禮送出群,當然也可以拉人入群。通過設計這個微信群建群、退群、拉群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多次出入文本,反復閱讀品味,深入去研讀作品,研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分析和評價等高階思維能力。
整本書閱讀不同于一般的精讀或者略讀,是一種深度閱讀。鄧彤在《整本書閱讀六項核心技術》中建議,教師要基于學情,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機,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向學生傳遞整本書核心的價值,引導他們有效學習并能夠付諸運用,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9]。
如《朝花夕拾》一書的閱讀。在中學語文學習中,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話:“一怕周樹人,二怕寫作文?!比绾尾拍芟龑W生與魯迅之間的隔膜?可以做這樣的主題設計——《走出一條路》。
導入:1926年,45歲的魯迅用了9個月的時間在紙上重建了一座記憶的成長花園。今天,咱們就一起陪著這位140多歲老人,重走來時路。
第一版塊:歷歷來時路。尋找魯迅成長路上的風景,梳理魯迅人生路。
第二版塊:成長路上的人。讓學生分析哪個人物(祖母、阿長、壽鏡吾、藤野先生、范愛農)是魯迅記憶中“最溫暖的人”。
第三版塊:成長路上的事兒。布置學生去理解在魯迅的成長中,最讓他痛心的事是什么。
第四版塊:成長路上的我。提示學生分析這本書的寫作視角——兩個魯迅。
通過這四個版塊的設計,引導學生追尋魯迅的成長之路——從天真爛漫的孩子,到一名“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斗士,這中間便是魯迅的成長之路。引導學生理解促成魯迅成長的有外在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心靈的追尋、覺醒,是自我的主動追求。學生在任務推動中,深入文本,讀懂了魯迅,更讀懂了自己,在閱讀中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完成了自己的成長。
按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規(guī)定,整本書閱讀的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無論何種評價,都最終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終結性評價是結果,所以我們更聚焦于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特別是關注學生的閱讀目標層次,是否從淺層閱讀走向了深度閱讀。
例如,《水滸傳》人物形象分析主題的評價?!端疂G傳》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梁山好漢就有108人,這些人物大都個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可以以主要人物作為突破口,根據(jù)布魯姆的能力目標層次,自主建構或者指導學生建構評價量表,監(jiān)測學生的閱讀層次目標。
在《水滸傳》中描寫武松的回目集中在23—32回,這就是著名的“武十回”。在指導學生閱讀時,首先要進行原生態(tài)閱讀,推動學生通讀全書,助力學生獲取閱讀的淺層次知識,如武松的姓名、出身、經(jīng)歷、簡單的性格理解等“一望而知”的東西。這是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的基礎。當然,這僅僅是基礎,整本書閱讀的特點是整體打包,注重價值追求、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習得的水乳交融。因此教師在預設、生成問題時,就要選擇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真實問題,找準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處,激發(fā)其主動探究意識。如引導學生思考武松行為背后的社會原因、武松行為的正義性評價,引導學生結合現(xiàn)代社會價值觀思考武松的性格和行為等等,推動學生在閱讀中逐漸建構能力,提升語言、思維、鑒賞和文化素養(yǎng)。
表1 “武松人物形象研讀”閱讀能力層級和思維層次評價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