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瑩 郝亞明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同時該次會議還指出,“要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引導各民族始終把中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上述政策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一方面,“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深刻揭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涵,凸顯出各族人民的“共同體”關系和“共同性”關聯(lián);另一方面,“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論斷清晰回應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問題,指出了正確處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意識間關系的基本原則。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亟待學理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實踐探索的進一步推動。
回顧已有研究,學界多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質內涵解讀為認同范疇[2],但是對認同意識背后體現(xiàn)的共有身份關注不多,從身份認同視角展開的系統(tǒng)研究也尚未充實。身份始終是政治學中的關鍵概念,與之相伴的公民資格、國家成員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即平等與不平等始終是政治研究中的重大問題之一[3]13~14。身份可以視為是社會網格中具象的點,其中包含一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由此起到保障個人權利、規(guī)范社會秩序、實現(xiàn)社會目標的功用。對特定的個人或群體來說,身份背后對應的是主觀認同,基于身份的多樣性,其可能具有多重身份認同[4]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群體認同意識,體現(xiàn)的正是一種共有身份關系和共有身份認同。從身份認同視角入手,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理解和實踐推進?;诖耍疚臄M通過分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重共有身份認同、消解多重身份認同張力作用以及增進各族人民共有身份認同目標來揭示其內涵性、價值性和方向性。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民族成員和中國公民國族(中華民族)身份的集中概括[5]。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包含多重共有身份的集體身份認同。這種集體身份認同源于各族人民作為中華民族成員的共同發(fā)展歷史、源于各族人民作為統(tǒng)一國家公民的平等權益保障,同時也來源于各族人民作為“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共同體成員的情感價值凝聚。上述多重共有身份的相互交織關聯(lián),成了聯(lián)結各族人民的身份認同紐帶和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強大內聚力的共同性基礎。
凸顯各族人民作為中華民族成員的共有身份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這一身份認同既有“五個紐帶”的牢固維系,也有“四個共同”的歷史證明。在中華民族這個統(tǒng)一的大家庭中,把我國各民族密切維系在一起的紐帶主要有地理紐帶、分布紐帶、政治紐帶、經濟紐帶和文化紐帶[6]3~5。五個紐帶分別從五個方面闡釋了各族人民作為統(tǒng)一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橫向緊密關聯(lián)。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7]4~6?!八膫€共同”政策理念從時間性維度串聯(lián)起了各族人民作為中華民族統(tǒng)一實體的縱向發(fā)展脈絡。無論是對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五個紐帶”的精辟總結,抑或是“四個共同”的事實明證,都清晰展示出各族人民的共同空間基礎、共有記憶紐帶、共生情感價值以及共有精神內核。也正是通過共有空間基礎上的生活往來、歷史發(fā)展中的情感凝聚、文化交流上的兼收并蓄和價值觀念上的交融互連,包含各民族的統(tǒng)一中華民族才愈發(fā)顯現(xiàn)出其本質的“共同體”內核。可以說,各族人民作為中華民族成員的身份認同不僅具有客觀事實依據,也具有堅固的認同紐帶聯(lián)結,這些相互嵌入和關聯(lián)的共性要素也是增進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這一共同體身份認同的動力要素。
凸顯各族人民作為國家公民的共有身份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馬歇爾曾經指出“公民身份是一種地位(status),一種共同體的所有成員享有的地位”[8]23。在多民族國家建設中,增強各族人民公民身份認同通常被視為是增進多民族國家認同的關鍵舉措。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便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基本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9]9,21。以往民族工作實踐證明,我國堅持的民族平等具有全面性和真實性;各族人民享有的平等合法性權益也具備事實平等。當前堅持各民族平等不僅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之一,其也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yōu)勢之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證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參與國家事務管理,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1]。這一政策精神再次表明我國對保障和實現(xiàn)少數(shù)民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關切。概而言之,各族人民作為國家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義務關系,這一共有身份具有法律政治制度的堅實保障。各族人民共有的統(tǒng)一國家公民身份,是增進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身份紐帶。
凸顯各族人民作為命運共同體成員的共有身份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10]50。各族人民作為命運共同體既有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和統(tǒng)一國家公民的共有身份紐帶聯(lián)結,同時也內含著諸多共同性要素黏結,其清晰展現(xiàn)了各族人民同為共同體的基本結構。共有身份需要個體主觀認同,認同紐帶需要共同性要素予以凸顯。如果說共有身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聯(lián)結紐帶,那么共同性則是凝結共有身份認同紐帶的基本要素。各族人民是如何通過多重共性要素認同凝聚為一個共同體的呢?實際上,這些共同性要素始終蘊含在國家建設和民族發(fā)展的過程中,例如,“兩個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題彰顯著各民族的共享利益;“三個離不開”的民族關系表明了各民族的共生命運;“四個共同”的民族交融歷史貫穿著各民族的共生情感;“五個認同”的價值理念涵蓋了各民族的共享價值。事實上,歷史文化的自然發(fā)展、法律政治的制度安排,都在詮釋著各族人民作為利益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多重共同體成員身份。這些共同性要素既是各民族實為共同體的現(xiàn)實依據,也是增進各族人民共有身份認同的關鍵要素。
綜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包含著各族人民的多重共有身份認同,這些共有身份認同是各族人民共有歷史文化發(fā)展、制度安排保障和群體情感體認后的心理認同。歷史文化貫穿、制度安排保障、情感價值紐帶聯(lián)結是各族人民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有身份紐帶,共有身份紐帶中的多重共性要素又是各族人民作為共同體的共性要素標識。多重共有身份紐帶聯(lián)結和多重共性要素標識不僅構筑著各族人民作為共同體的共有身份關系,彰顯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所具有的民族、政治和情感屬性,同時也在不斷凸顯著各族人民作為共同體的多重價值。
身份認同實質上是個體對所屬群體的主觀確認。認同往往代表的是個體對某種意義的建立,身份則是通常伴隨制度與規(guī)范在發(fā)揮某種功能。相較于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中成員的較為單一性身份認同而言,全球化、信息化、現(xiàn)代化使人們的身份認同具有多樣性和重疊性的特點。同一個體的多重身份疊加容易導致身份認同張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化解多重身份認同張力,可以構建一種包含次群體認同的上位群體認同,以此消解身份認同間的張力沖突。就此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正是體現(xiàn)出了一種包含多重身份的共有身份集合和上位群體認同,其具有化解多重身份認同張力的重要價值。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其有助于消解中華民族身份認同和次國家民族身份認同間的張力。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增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需要不斷鞏固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心理認同。但是長期以來,學理研究和民族工作實踐中都存在著過多關注單一民族意識,而忽略了中華民族意識的問題。例如民族工作實踐中出現(xiàn)的“大漢族主義”“狹隘民族主義”的錯誤思想。有學者曾經指出,中國各族民眾內心“民族”意識的強化,必然會削弱和淡化其對中華民族、對國家的整體認同[11]。這一問題不僅不利于維護我國和諧民族關系,也不利于凸顯各民族與中華民族實為共同體的本質關系。關于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習近平曾明確指出“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12]。這一重要論述表明了各族人民身份的共同性。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既包含了各族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基本內涵、也強調了中華民族的一體性和實體性的基本屬性。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引導各民族始終把中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論述更是清晰指明了各族人民如何調節(jié)各民族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身份認同秩序問題,其展現(xiàn)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價值。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推動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思想根基,其有助于化解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間的張力。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間的張力一直被視為是多民族國家建設中的焦點問題,對二者張力的研究多集中于沖突論與共生論兩個維度。實際上,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張力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公民身份與族裔身份間的認同張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恰恰體現(xiàn)出了從身份認同路徑對這一問題的有效紓解。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認同內容上對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進行了整體兼容?!拔鍌€認同”的核心內容既包含著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同時也包含著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另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認同主體上對二者共有身份的共生性進行了系統(tǒng)揭示。從民族國家本質性來看,民族國家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統(tǒng)一的國家[1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包含政治性認同,也強調歷史文化性認同,其表明了中華民族作為民族國家中“民族共同體”地位,揭示了民族與國家的共生性,實現(xiàn)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有序統(tǒng)一,有助于消解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內在張力。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群體認同意識,有助于消解各族人民社會認同所伴有的社會認異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在劃分所屬群體,產生社會認同的過程,本質上也是一種社會認異的過程[14]。這種社會認異容易導致族際居住區(qū)隔、族際社會結構分層、族際交往交流不暢、心理認同度不高以及其他排他性等問題。對于社會認異問題的消解,可以建構一種包含所有次群體認同的上位群體認同。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具有內在的科學性和豐富的價值性。一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包含各族人民多重共同身份的共有身份集合,其揭示了各族人民作為“共同體”的歷史發(fā)展脈絡、精神文化內核、社會結構關系、權利義務關系,闡明了各族人民作為共同體所含的共同性要素和共生性關系,有助于增進各族人民對彼此的心理認同。另一方面,顯化各族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內群體”的關系劃分,將進一步增進各族人民的共有身份認同。內群體成員間的共性認同也將發(fā)揮出凝聚群體共識、推動群體交融、增進群體利益、助推群體發(fā)展的正向心理作用機制。與此同時,促進各民族交往交往交融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途徑,有助于打破族際社會結構分層和空間居住隔離等問題。因此,要不斷彰顯各族人民作為“共同體”的本質內核,增強各族人民的共有身份認同,鑄牢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而消解群體間的社會認異問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化解各族人民多重身份認同緊張關系的必要性和價值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上位群體認同,其不僅具有涵蓋多重身份認同的統(tǒng)籌性,同時其也具有增進多民族社會結構發(fā)展、推動多民族國家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協(xié)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戰(zhàn)略價值。
從本質上來看,共同體就是以各種主觀或客觀共同特征為紐帶聯(lián)結而成的人類群體[15]。從身份認同視角出發(fā),中華民族就是由各族人民共有的歷史文化紐帶、法律政治紐帶和情感價值紐帶聯(lián)結而成的共同體,同時多種紐帶又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形塑著各族人民的共性認同。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1]。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尤權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強調政治歸屬和政治認同,是國家層面最高的社會歸屬感、面向世界的文化歸屬感”[16]。這一政策精神不僅再次指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所具有的民族性、政治性和情感性,同時也表明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中,不斷系牢各族人民共有身份紐帶,凸顯共性要素認同,由此增進各族人民的文化歸屬感、政治歸屬感以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使命感的重要方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增強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身份認同,其中包含對中華民族的政治認同和歷史文化認同。其一,要加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政治認同,凸顯中華民族在民族國家建設中的政治屬性。民族國家是民族發(fā)展的政治屋頂,現(xiàn)代民族是民族國家的群體內核,加強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是增強我國作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不僅是強調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一體”層次的民族認同,也是在強調對中華民族作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層面的“現(xiàn)代民族”認同。其二,要增進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最深的認同,文化是群體共享價值、共享情感、共同記憶的思想源泉和精神載體。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1]。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不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17]144。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既要將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豐富養(yǎng)料,同時也要樹立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挖掘各民族共有的歷史文化記憶、系牢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紐帶。通過強化各族人民共有的中華民族身份認同,不斷增強各族人民面向世界的文化歸屬感。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增強各族人民的公民身份認同。公民身份認同意識是個人對于自己作為國家“正式成員”的角色及價值的自覺理解、把握和認同,對自己在國家中的政治、法律地位的認識和對公民與國家、公民與其他公民之間關系的認識和認同[18]42。提升各族人民的公民身份認同,首先要樹立各族人民對共享平等權利義務關系的認識,自覺增強對偉大祖國、對中國共產黨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自覺維護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自覺履行維護國家利益、推動國家建設、保衛(wèi)國家安全的相應責任和義務;同時也要堅持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加強各族人民的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和歷史觀教育。其次,提升各族人民的公民身份認同,也要加強和完善相關的制度安排保障。當前各民族人口大流動大融居趨勢日益增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日益加深,因此要大力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構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保障各族人民享有平等發(fā)展機會、享有平等合法權益,并自覺參與到國家事務管理。通過強化各族人民共有的公民身份認同,不斷加強各族人民在國家層面的最高社會歸屬感。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增強各族人民作為共同體成員的共有身份認同。一方面,從國家建設和民族發(fā)展歷程來看,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作為命運共同體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也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建設的結果。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7]。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作為各民族根本利益揭示了各族人民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同時也指明了各族人民作為共同體的本質內核。增進各族人民的共同體成員身份認同,就是要不斷加深各民族作為共同體成員的共有身份認知,同時發(fā)揮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重價值。另一方面,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19]7~8。為抵御外部風險挑戰(zhàn),加固多民族社會結構穩(wěn)定性、顯化中華民族的實體性,以及實現(xiàn)多民族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要深度挖掘各民族之間的共同性,加強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身份認同,以此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使命感。
通過身份認同視角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深入分析可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豐富的內涵性、價值性及實踐指導性。首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包含著各族人民共有的中華民族身份認同、國家公民身份認同和共同體成員身份認同,各族人民的共有身份是歷史文化積淀、政治制度保障和情感價值聯(lián)結的必然結果。伴隨歷史文化發(fā)展、法律政治保障以及共享情感價值的交疊,各族人民共同體身份關系逐漸凸顯和愈發(fā)牢固,“歷史文化”“制度安排”“情感價值”等共同性要素也成了各族人民形成共同價值規(guī)范、共有行為準則與共同目標指引的內在動力要素。同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文化紐帶、法律政治紐帶與情感價值紐帶,也分別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在的民族性、政治性和情感性。
其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消解多重身份認同張力的重要價值。從當前民族工作實踐和民族理論研究來看,各種身份認同張力既源于對彼此共性認知不足,也源于對共有身份認同的失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上位群體認同,是對各族人民多重身份認同的整體兼容,同時其“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民族工作原則以及“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等政策論斷給出了消解身份認同張力的正確方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有助于各族人民多重身份認同張力的內在消解,同時也在發(fā)揮著凝聚各族人民“共同體”身份認同的正向作用機制。
最后,通過身份認同視角分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推進提供了諸多理論啟示。一方面要抓住三條共有身份紐帶的聯(lián)結作用,凸顯各族人民共有身份上的歷史文化性、法律政治性和情感歸屬性,強化各族人民的文化歸屬感、社會歸屬感和民族使命感。同時通過增強三重共有身份認同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三條身份認同紐帶始終呈現(xiàn)出相互交織與交疊的狀態(tài)。對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既包含著對歷史文化的體認,也包含著對民族國家建設中的現(xiàn)代民族的政治認同;對公民身份的認同,既需要正確認知自身的合法權益及相應權利義務,也要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四觀”;對共同體成員身份的認同,既需要正確認識到各民族與中華民族的一體性和共生性關系,自覺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擔當,也需要不斷發(fā)揮出中華民族作為政治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歷史共同體的價值內核。概而言之,多重身份認同紐帶不僅彰顯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實體性,同時更顯現(xiàn)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豐富性與多重價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