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琳 任東升
翻譯家沙博理出生在1915 年的圣誕節(jié)前夕,32 年后他遠(yuǎn)渡重洋來到中國,與演員、作家鳳子喜結(jié)連理,也與翻譯結(jié)緣,成為擁有“終身成就”的中國翻譯家。沙博理譯著等身,譯過享譽世界的《水滸傳》,也譯過巴金、老舍等著名作家的小說,但在他的翻譯生涯中,有一些篇章甚為特殊,因為原文作者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妻子鳳子。
鳳子原名封季壬,是曹禺四大名劇中女主角的首位扮演者??箲?zhàn)勝利后,鳳子在上海辦刊,同時參與地下工作。1947 年,她邂逅了初來中國的沙博理,兩人相識相知,攜手到老。在二人金婚之際,鳳子作了一篇回憶散文《迎接金婚——八十自述之一》,收錄于1998 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鳳子散文集《人間海市》。散文記述了二人相識、結(jié)婚、喬裝奔赴北平迎接解放、赴朝鮮慰問志愿軍等故事,用生動細(xì)膩的筆觸將她與沙博理半個世紀(jì)的婚姻故事娓娓道來,感情真摯而濃烈。作為和鳳子走過半個世紀(jì)的老伴兒,同時也是文中往事的另一位親歷者,沙博理在譯鳳子的回憶散文時可謂“巧中含情”,本文將從“譯”“翻”“寫”三個維度予以分析。
沙博理在評價《水滸傳》賽珍珠譯本時曾說:“句型結(jié)構(gòu)完全按照中文逐字逐句地直譯,給外國讀者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彼约焊鼉A向于以直譯為基礎(chǔ),兼顧準(zhǔn)確性與流暢性,力圖達(dá)到“對原文語言和文類特征的回歸和折中”。沙博理并非是以直譯見長的譯家,但在他的譯文中,直譯確實占比不低,精彩的直譯例子比比皆是。
【例1】
原文:只見門外站著一位碧眼黃發(fā)的青年。
譯文:Standing there was a “blue-eyed, golden-haired” young man.(A common aphorism.To many Chinese foreigners looked outlandish.)
例1 描述的是鳳子與沙博理在上海初見的場景,“碧眼黃發(fā)”是鳳子對沙博理的初印象。雖然沙博理本人未必是標(biāo)準(zhǔn)的碧眼黃發(fā),但這是一段時間內(nèi)中國人對外國人的固有印象,很多人一律用“金發(fā)碧眼”“碧眼黃發(fā)”來形容異域長相。正是由于這一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沙博理對這一四字詞語采取“直譯+解釋”的方式,幫助目標(biāo)語讀者更好地理解鳳子這一初印象形成的原因。
【例2】
原文:他就是一直到今天和我共同生活了四十五年的老伴沙博理。
譯文:He was Sha Boli, the man I have been living with as husband and wife for the past 45 years!
在中國,老年夫妻互稱“老伴”,是沒有性別區(qū)分的,在例句中就是指鳳子的“丈夫”這一角色,譯為husband 看似無可厚非,但“老伴”重在“伴”,陪伴、相互支撐、白頭偕老才是這個詞的內(nèi)涵與情感所在,也是這篇金婚回憶錄的核心價值。live as husband and wife 展現(xiàn)的是兩個人的形象,是對前面鳳子所說攜手“共同生活了四十五年”的呼應(yīng),也是“老伴”這個詞的絕佳直譯。
北宋贊寧曾說:“譯之言易也”,“復(fù)加之為翻也”,“翻也者,如翻錦綺,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翻即轉(zhuǎn)換,轉(zhuǎn)換之后的譯文與原文就如同一方錦緞上左右不同的繡花,各有其美,但仍為一體。沙博理在翻譯鳳子回憶散文時,就極為注重敘事的轉(zhuǎn)換。沙博理利用敘事的關(guān)聯(lián)性,將鳳子回憶中解放前的上海圖景更直觀地呈現(xiàn)在西方讀者眼前。
【例3】
原文:這時候的上?!羧罩型饷半U家的樂園,如今卻真正成了鬼蜮橫行的世界。
譯文:Shanghai had become a paradise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speculators,it was indeed a world of devils.
原文中“樂園”與“鬼蜮橫行的世界”形成了鮮明對比,為了讓目的語讀者直觀地感受這種對比,沙博理使用了paradise和world of devils來詮釋。這是西方人人熟知的基督教概念,也是文學(xué)、繪畫、雕塑等藝術(shù)作品中恒久不衰的意象和主題,很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到但丁筆下的天堂與撒旦掌管的地獄,以及波提切利根據(jù)但丁描寫而畫出的13 層地獄圖景。這種畫面的沖擊強化了原文的反差,讓讀者對上海的今昔對比瞬間產(chǎn)生最深刻的理解。
上世紀(jì)50 年代,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保家衛(wèi)國,赴朝參戰(zhàn)。中國文聯(lián)響應(yīng)黨中央號召,組織慰問團赴朝鼓舞志愿軍士氣,鳳子加入了第一屆慰問團,并在回憶散文中記錄了這段往事。沙博理在翻譯這一段描寫時,也對戰(zhàn)場空間進行了敘事轉(zhuǎn)換。沙博理在聽覺與視覺方面的譯文處理幫助讀者更好把握對空間的感知及對人物、情感的理解。
【例4】
原文:……一聽人嚷“掛球了!”,人們就要作進防空洞的準(zhǔn)備。等到掛了兩個球,即緊急警報,就要跑進防空洞。
譯文:The moment we heard, “The warning lantern is up!” we prepared to go into the cave shelters.“Two lanterns!” was the emergency signal, and everyone ran to the caves.
原文只有一句直接引語“掛球了”,譯文將第二次掛球的平直性描述也處理為直接引語,保證了現(xiàn)場感的延續(xù)。第一次提醒,時間尚且充裕,所以譯文將其處理為完整的句子,第二次則是緊急警報,出口的話一定比第一次警報更為簡短有力,譯文只用兩個詞和一個感嘆號,迅速點出最重要的信息,也渲染了戰(zhàn)場上遭遇敵襲的緊迫感。
【例5】
原文:突然一聲爆炸聲把人從地上震起,一個人從我身后把我撲倒到室內(nèi)犄角上(所謂死角),嗒嗒嗒機槍掃射聲,一串子彈就落在離我手指五寸附近。我側(cè)臉望出去,敵機就在對面屋頂上盤旋,扔汽油筒,同時掃射。立即大火燃燒,機槍手的臉我看得十分清楚。
譯文:Suddenly, heavy blasts shook the earth.Wang shoved me down in a corner and threw himself on top of me.A chattering machine-gun stitched a line of bullets five inches from my hand.I looked up.A plane was circling so low I could see the face of the pilot.He was strafing and dropping incendiary bombs.The roof of the building opposite was ablaze.
原文的“撲倒”在譯文中被分解為兩個動詞詞組,前者隱含了鳳子所在位置與“犄角”的遠(yuǎn)近,以及朝下躲避的動作方向,后者則點明了小王和鳳子的相對位置關(guān)系。這樣的分解,增強了動作的連貫性與視覺效果,也突出了小王面對敵襲的冷靜和奮不顧身保護鳳子的勇敢無私。up 一詞把讀者置于鳳子的主觀視角,體現(xiàn)出鳳子與敵機一個地下一個天上的相對位置。原文“扔汽油筒”等動作的主語是敵機,譯文把這一連串動作賦予機槍手,讓他成為情感沖突的對象和一個重要形象。這是因為機槍手的形象與行為給鳳子留下深深的陰影,后文多次提及,因此譯文以他為“圓心”,重新進行敘事建構(gòu)。
“寫”是翻譯的更高層次,是對原文內(nèi)容、情感了然于胸后,出于對文化、社會層面的高位思考,從整體把握原文、譯文與接受者的關(guān)系。在這一方面,沙博理翻譯鳳子回憶散文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沙博理與鳳子相守半個世紀(jì),文中寫的都是兩人共同經(jīng)歷的事件,蘊含的是他們共同的情感與思考,這決定了沙博理對原文有全面的了解、獨特的感觸。其次,沙博理對西方和中國的文化、社會差異有深刻理解,深知如何讓譯文更好地被西方讀者接受。
在鳳子回憶散文的翻譯中,沙博理最為特殊的處理是,在鳳子的志愿軍接待員小王說明報名參加志愿軍的原因后,添加了一段原文沒有的文字:
【例6】
I looked at him.This teenage boy knew what to love, what to hate.His generation had been tempered by the eight-year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ggression (the Japanese had occupied the northeast for 13 years).They knew the meaning of living, the value of dying.That is why they fought to defend our country and win world peace, confronted the enemy so bravely.
在這段文字之前,小王說自己參加志愿軍是“為了打美國鬼子”,“美國鬼子比日本鬼子還壞”。站在西方讀者,這樣的表述可能會造成誤讀??姑涝菄鴥?nèi)的公共敘事,而美國所接受的敘事將其定義為“為遏制北朝鮮入侵南朝鮮”而進行的支援性軍事行動。為了彌合公共敘事沖突帶來的理解和接受鴻溝,沙博理借小王的經(jīng)歷說明,正是因為經(jīng)歷過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中國人民對戰(zhàn)爭有著深刻的理解,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不是好戰(zhàn),而是對保衛(wèi)國家有堅定的信念。這段文字闡明了志愿軍抗美援朝的出發(fā)點,同時將焦點放在“保家衛(wèi)國”,弱化了“抗美”的敘事。
“譯”是平面的替代、交換,是最基本層次的技術(shù);“翻”是立體空間的轉(zhuǎn)換,含有“詮釋”“復(fù)加”之義,有比前者更進一步的文化與篇章考量;而“寫”則是高于二者的藝術(shù)——三者可謂翻譯實踐的“術(shù)”“法”“道”。沙博理譯鳳子的回憶散文正是這三者的完美結(jié)合,為翻譯學(xué)習(xí)者展現(xiàn)生動具體的案例,也帶來啟發(fā)與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