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軒
(梧州學院 法學院,廣西梧州 543002)
法律技能是實體法在實踐中應用的技巧和能力,例如法律研究技巧、起草法律文書的技巧、交易結構談判以及事實陳述和辯護技巧等等。關于法學院是否應該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法律技能的討論,或者說大學層面的法律教育是否應包括法律技術培訓的問題可以被視為與高等院校法律教育的目標相聯(lián)系之問題。換言之,法學院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批判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法律思想家,還是主要培訓即將到來的法律從業(yè)人員?有關國際法學的學者和教師們在教學研究中對此問題進行過一定的討論。例如,有學者指出:“‘重理論,輕實踐’正是我國當前國際法教育存在的問題……國際法教學應當將側重點放在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上?!?,亦有學者認為:“以理論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大都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造成學生理論知識較強,但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對接社會需求上產生矛盾?!?/p>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筆者同樣認為在高等教育層面提供學位課程的任務不是大量生產法律“機器人”,不是訓練學生以近似機械的方式產生法律結論。但是,上述論斷并不意味著法學院的課程不應重視法律技術的培訓?!霸诟鞣N教學理論與技術支持下,在遵循學習目標的一致性、學習內容的完整性以及學習方式的多元性的整體性原則的基礎上,將各種方式有機混合和融合,并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點,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惫P者認為,理想的大學法學課程應是致力于培養(yǎng)思想者和專業(yè)法律技能并重的法學人才。這不僅因為掌握法律技能對于理解法律的實質(包括其理論和實踐意義)很重要,而且筆者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法律技能培訓同樣是教授實體法的優(yōu)秀工具之一。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在《國際經濟法》課程中的教學經驗,探討法律技能與實體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1國際經濟法學的課程體系
筆者講授《國際經濟法》課程的授課對象是法學院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國際經濟法學》編寫組編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國際經濟法學(第二版)》。根據教材體系,《國際經濟法》課程共分為七編十七章,內容涉及國際經濟法概述、國際貨物買賣法、
國際貨物運輸和保險法、國際貿易支付法、國際貿易管理與世界貿易組織法、國際投資法、國際貨幣金融法、國際稅法及國際經濟貿易爭端解決。(《國際經濟法》課程體系示意圖詳見圖1)《國際經濟法》的研究對象是三類型國際經濟關系:第一,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通過合同連結);第二,國家對平等當事人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進行管理和管制的關系;第三,通過雙邊或多邊國際條約、國際公約連接起來的國家間的經濟關系。課程中需要學生相應掌握三層次的法律規(guī)范:第一,規(guī)范調整私人國際商事交易關系的私法性規(guī)范;第二,管理涉外經濟交易活動的國內公法規(guī)范;第三,協(xié)調國際經濟關系的國際法規(guī)范。
圖1 《國際經濟法》課程體系示意圖
筆者注意到,除第一編國際經濟法概述外,《國際經濟法》課程的其余章節(jié)均與國際經濟貿易法律實務有著緊密聯(lián)系,尤其是與國際民商事交易直接相關的國際貨物買賣法、國際貨物運輸和保險法、國際貿易支付法等部門法更是如此。這也為在《國際經濟法》課程中開展法律技能和實體法的融合教學提供了基礎。
筆者決定將法律技能培訓模塊引入國際經濟法課程,最初的動機是希望通過舉例說明國際經濟法在實踐中如何運作,從而自然地導出相關的實體法內容。但是,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很快意識到兩件事: 第一,學生們非常享受法律技能的訓練。事實證明,法律技能培訓模塊是克服學生不愿上課、知識和實踐經驗不足、總體英語水平良莠不齊,以及學生背景、性格多樣性等問題的有效工具。隨著法律技能培訓模塊的引入,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課堂的自愿參與和自愿互動不再成為問題。第二,通過設計法律技能培訓模塊,學生參與課堂的技能訓練反過來會鼓勵他們更為積極地參與關于實體法學習的相關內容。由于這些“意外收獲”,筆者決定系統(tǒng)地在《國際經濟法》課程中使用法律技能培訓模塊,作為國際經濟法課程的核心教學工具。
為了使得學生們在十七至十八周的整個學期中把持專注力和對學習的興趣,筆者認為國際經濟法技能培訓模塊有必要設計成訓練強度逐周提高的階梯式教學方案。為了演示筆者如何將法律技能培訓用于實質性的國際經濟法學習目的,下文簡單介紹一個國際經濟法技能培訓模塊的案例討論題目。在該練習中,筆者把課程的學生們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最多5人,而每組將分別收到不同的問題,并要求甲組和乙組根據所提出的問題自行研究法律方案,并相互進行談判。學生們在隨后的總結會上需要介紹并討論經談判達成的最終交易方案。具體而言,該案例的問題如下:
甲組的問題:A公司是在中國上海注冊的有限責任公司。為加強A公司產品在法國的銷售,A公司擬與法國B公司簽訂代理協(xié)議。A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希望“確保B公司將其所有的服務時間都奉獻給A公司,并與競爭對手保持距離?!币虼耍捉M成員作為A公司的代理律師,需要起草一份代理協(xié)議,指定B公司作為A公司在法國的代理,代理權限包括所有的A公司產品,協(xié)議應詳盡的保護A公司利益?!奔捉M成員應在20分鐘內代表A公司與B公司代表協(xié)商代理協(xié)議的草案條款。
乙組的問題:作為律師團隊,法國B公司已就擬簽訂代理協(xié)議的內容與你團隊聯(lián)絡。具體內容是:B公司打算與一家在中國上海注冊的有限責任公司--A公司簽訂代理協(xié)議。代理協(xié)議的主要目的是,B公司將成為A公司生產的所有產品在歐洲的獨家代理商”,B公司希望確保其在這方面擁有獨家代理權。 B公司已經要求你的律師團隊為其準備一份代理協(xié)議的草案條款,且你團隊需要在20分鐘內與A公司的律師代表協(xié)商代理協(xié)議的草案條款。
甲乙兩組題目的不同之處在于:甲組的工作依據是代理人僅被指定為法國地區(qū)的代理人;乙組則被客戶指示取得歐洲全部地區(qū)的專屬代理權,因此在代理協(xié)議中,該條款必須加以界定和明確。而只有在談判過程中,學生才能發(fā)現(xiàn)客戶的不同目標,從而模擬出一個真實的談判場景。而該案例在實體法內容方面,學生必須掌握代理的定義、獨家代理權的含義和競業(yè)禁止條款等基本法律概念。上述甲乙兩組不同的客戶要求迫使學生們進行思考并將基本的法律概念加以應用。該案例以其他法律技能培訓模塊的課程為基礎,旨在培訓學生理解客戶的商業(yè)要求、進行法律談判和起草法律文書的技能。此外,在最后的案例總結分析時,筆者就談判風格和技巧問題為學生們提供了進一步的闡釋。
根據課堂觀察以及與學生的討論,筆者認為,國際經濟法技能培訓模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非常簡單的:學生喜歡課堂上的互動,愿意在課堂中擔當更積極的角色。因此,如果能夠相應地設計法律技能培訓模塊,就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參與到實體法的課程教學中。事實上,由于大多數(shù)法學院的學生在進入大三之前從未進行過任何真正的國際經濟法實踐工作,技能培訓恰好滿足了學生探索新事物的渴望。學生們似乎也很重視這樣一個事實,即筆者設計的技能培訓是真實模擬的案例場景,為學生可能的就業(yè)目標--成為執(zhí)業(yè)律師--提供了直接的幫助。
此外,筆者注意到,雖然學生們的個性、成熟度、成長經驗或文化背景不同,但即使是那些一開始不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或比較保守的學生,也會對法律技能培訓模塊感到興奮。法律技能培訓中的競爭氣氛占據了主導地位,消除了任何先前存在的心理和情感障礙,學生們就實踐性的法律問題積極展開“工作”,從而可以持續(xù)性地獲得任何被動學習模式都無法獲得的知識和體驗。
當然,筆者注意到,在開展法律技能培訓模塊的課程時,要隨時觀察學生的處理方式,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的“變通”能力十分重要。例如,談判練習在學生中雖然很受歡迎,但學生組成的談判小組有時很難產生理想中的談判結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時刻提醒學生們,他們的任務是為“客戶”達成法律成果,而不是僅僅沉浸在談判的樂趣中。
最后,筆者認為,在國際經濟法課程中引入法律技能培訓肯定比在法理學等純理論的法學課程中更為容易。然而,筆者相信法律技能培訓模塊也會在其他課程中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即使課前準備工作需要老師們投入更多的創(chuàng)造力。
筆者注意到,除了傳統(tǒng)的法律研究、文書起草、交易結構談判以及事實陳述和辯護技能外,還有兩種特殊的法律技能在當今法律職業(yè)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即與法律技術有關的新科技和與法律創(chuàng)業(yè)有關的技能。筆者認為,國際經濟法課程中應該引入的一個技能培訓主題是關于法律創(chuàng)業(yè)的相關能力培訓。有學者在關于學生實習問題的教學研究中曾指出:“由于始終存在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脫節(jié),集中的畢業(yè)實習時間設置在四年級,此時學生面臨撰寫畢業(yè)論文、參加公務員考試、求職面試等多重壓力,導致畢業(yè)實習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從學生課程體系設置上,考慮將實習實踐環(huán)節(jié)融入完整的四年學習時間中來?!倍鴱慕陙淼木蜆I(yè)去向觀察,除選擇進入政府公務員系統(tǒng)、事業(yè)單位和學術體系外,多數(shù)法學學生將從事律師工作。而就律師執(zhí)業(yè)的工作內容而言,純粹的法律事務工作只是基層律師工作的一部分內容,其余工作內容還涉及企業(yè)管理、商務拓展以及客戶管理、項目管理。此外,筆者發(fā)現(xiàn),基于自身能力和背景的考量,一些法學畢業(yè)生還將創(chuàng)立自己的律師事務所,有時候甚至在畢業(yè)后就會這樣做。因此,除了基本的法律知識外,學生在上述領域取得成功還需要一定的創(chuàng)業(yè)技能和企業(yè)家精神,而法學課程中是否有必要通過相關課程甚至方案奠定學生們未來的創(chuàng)業(yè)基礎?而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此話題的關注還很少。
在筆者的國際經濟法課程中,總是會使用一個課堂練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法律工作中企業(yè)家精神方面的認識。題目如下:如果你是一家國際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為了擴大業(yè)務組合,經研究已經確定企業(yè)社會責任將作為一個可能的業(yè)務增長領域。律師事務所的管理合伙人要求你探索企業(yè)社會責任在國際商事交易中的重要性,請準備一份關于律師事務所企業(yè)社會責任的5年期發(fā)展計劃,并在十分鐘內向在合伙人會議上展示你的方案。
年復一年,當筆者看到學生們艱難的思考和努力完成這個題目時,筆者意識到,創(chuàng)業(yè)技能和商業(yè)問題似乎不在法學學生的考慮范圍之內。而筆者認為,我們應有很好的理由來改變這種狀況。
近年來,與法律技術有關的新科技得到了驚人的發(fā)展。律師事務所和其他法律服務提供者越來越多地在職業(yè)工作中使用新科技。筆者認為,法學院需要讓學生做好準備,以便他們能夠應對法律工作的這些新特點。而作為與經濟貿易聯(lián)系緊密的法學課程,與時俱進也是國際經濟法課程的內在要求。具體而言,在國際經濟法課程中,有必要對學生補充相關知識,使得學生對以下內容有基本的了解:
(1)數(shù)據分析、人工智能、自動化和分布式分類帳技術;(2)與法律技術有關的新科技的倫理問題;(3)新科技環(huán)境下的網絡安全及私隱保護問題;(4)智能合約法律問題;(5)電子盡職審查及電子合約審查的法律問題;(6)加密貨幣與法律;(7)利用與法律技術有關的新科技解決民商事爭議。
當然,能夠教授這些課題和相關技能的前提是對國際經濟法的老師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需要老師們不斷跟進新科技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