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強
這個村坊,沒有村名。據(jù)說,最初這里還是一片荒地時,有個逃荒的石匠發(fā)現(xiàn)這里的石頭石質(zhì)、硬度十分適合雕刻,于是留了下來。年復(fù)一年,陸陸續(xù)續(xù)匯集了各地逃荒來的石匠,漸漸形成了一個以石刻為主業(yè)的自然村坊。有不會石匠手藝的人,來了就拜師。出了徒,也留下。
這個聚集了一群外來石匠的村坊,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幾十戶人家,幾十個姓,卻相互照應(yīng),抱團取暖,漸漸地就有了名氣,都說這個村的石匠,石頭硬人心軟,活兒干得講究、精致。鎮(zhèn)里、縣城的大戶人家都來村里找石匠師傅。
通常,年老體衰的石匠,就不接活兒了。有一個老石匠,年過70,姓陳,他的房子是石頭建造,家里的碗凳桌椅等生活用具,也多為石材,大人小孩就都喊他陳老石。
小孩們喜歡來陳老石的家,因為他家有小孩喜歡的物件——他用石料雕的小蟲小鳥。陳老石教小孩們給那些小蟲小鳥配音,怎樣發(fā)出小生靈的叫聲。
他的手藝蠻好,一些石匠在外接了龍鳳雀蝶類的活兒,就請他做。他精雕細琢,鑿龍像龍,雕鳳似鳳,鑿出的鷹似帶一股風(fēng)。他的徒弟也經(jīng)常來請教他、接濟他。
某日,三個手藝好的石匠來拜訪陳老石,商量著給村坊起個正經(jīng)的名。三個石匠三個姓,陳老石聽出他們都想以自己的姓命名村名。陳老石便推說自己年紀(jì)大了,就不跟著摻和了。
三個石匠想讓陳老石出個題,他們現(xiàn)場鑿刻,陳老石來評判。
陳老石卻說:這不合適吧,最好讓全村的石匠心服口服。
三人議來論去,最后決定:學(xué)城里人,舉行手藝?yán)夼_,誰奪魁,就以誰的姓命名村坊。
擂臺定在三日后。那三天,村里所有石匠都不接外邊活兒,在家鑿刻賽品。
開擂日,各式石雕齊齊亮相。有的鑿了只老虎,下山猛虎,張牙舞爪;有的鑿了鳳凰,祥云縈繞;有的鑿了把算盤,13檔,每檔7顆石珠,一撥,又滑又響;有的鑿了個石童,踢石球。全村的大人小孩都來觀看,如過節(jié)日。
陳老石一手拄拐,一手拎著一只鳥籠,在一幫小孩子前呼后擁下來到現(xiàn)場。
細看,鳥籠是石頭做的,籠子?xùn)艡诖旨毦鶆?,精致光滑,籠中棲著一只鳥,也是石頭雕刻,眼神靈動,嘴微張,似有聲,婉轉(zhuǎn)低鳴,是鳥在叫,還是陳老石在叫?分明是黃鶯在鳴囀。
有人說:這像城里的玩家遛鳥。
一個小男孩打開石鳥籠,按了一個機關(guān),石鶯竟然一躍出籠,做出一個展翅欲飛的姿勢。
評賽品,一致公認(rèn),陳老石勝出。
陳老石一捋胡須,笑了,說:我不過湊個趣,幾個小孩出的題,讓我做,小孩喜歡,就對路了。
按規(guī)則,村坊應(yīng)以陳姓命名,叫陳家村。
陳老石推辭道:不妥不妥。咱村的口碑是大家共同攢出來的,萬不可以我一人之姓命名之。我這個只記得自己姓氏的孤老頭,自小討飯討到這里,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靠師父手把手教我手藝維生,還有大家多年來對我的諸多抬舉扶持,我都感念不忘啊。
眾皆嘆服:那你認(rèn)為村名應(yīng)該叫什么?
陳老石說:咱們都是以鑿石為生,就叫石匠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