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震澤實驗小學 徐志凱
在新課改背景下,例文以其有效性、示范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知識,是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可以依托的“橋梁”和“紐帶”。例文為寫作教學工作提供了相關(guān)參考,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有效運用例文,以“例”為磚瓦,“例”盡其用。
單元習作的要求通常是為了促進本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地而進行的強化,單元課文文質(zhì)兼美,可以作為例文呈現(xiàn),但是,課文提供的情境是局限的、單一的。課文的“美”讓很多當下的孩子無法做到入情入境。例文的使用需要和孩子的內(nèi)在相聯(lián)系。例文應(yīng)該具有豐富多樣的習作語境。名家的作品、學生的佳作、日常素材都可以成為某次習作的例文。相比課文,它們更加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更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將例文置于具體的語境中,讓孩子們?nèi)搿熬场?,在“境”中習得寫作知識。
例文不會面面俱到,囊括本次習作的所有要點。例文短小精悍,總是聚焦在一個中心點上進行的。例文要解決的是兒童習作的“痛處”和“癢處”,突破一點,帶動全篇。當大多數(shù)學生遭遇相同的境遇時,例文就可以鎖定靶向,落地生根??梢哉f,學生寫不出的內(nèi)容,讀了例文要令其沒有內(nèi)容上的疑慮;學生能寫出內(nèi)容,讀了例文能讓他們寫得更出彩。這是例文應(yīng)該具有的指向性。
一次習作,教師需要從例文中挖掘適應(yīng)本次習作的“知識”。這里的“知識”應(yīng)該是學生一聽就明白,一聽就能用的“知識”。在習作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孩子不常用到的習作知識。譬如:反襯、點面結(jié)合、轉(zhuǎn)換視角等,這樣的知識直接拋給孩子,它是生硬的,是不能直接拿來使用的。如何突破?我們需要將知識進行二次轉(zhuǎn)化,變成學生聽得懂的語言,這就是開發(fā)。例如:“轉(zhuǎn)化視角”出現(xiàn)在六上習作一《變形記》,學生一開始并不理解這一知識。進行知識開發(fā),“轉(zhuǎn)化視角”就要變成:寫出變形后你看到的世界、寫出變形后你的經(jīng)歷。有了這兩句話,學生在習作中就避免了模棱兩可,角色不清晰。
好的例文,需要教師審時度勢。例文要拾級而上,步步為營。小學階段,盡管沒有明確的文體劃分,但是依然可以分為“寫人”“敘事”“寫景”“狀物”“說明文”等幾種類型。對于同一類型,也常常分布在教材的各個學段;由于學段不同,例文的呈現(xiàn)也應(yīng)該有差異。以“寫人”為例,同樣是寫人物的特點,中段的例文應(yīng)該呈現(xiàn)幾個小事例寫一個特點,而高段的例文應(yīng)呈現(xiàn)一個具體的事例寫一個特點。年段不同,例文的呈現(xiàn)也應(yīng)該是階梯式的,讓學生循著“梯子”不斷攀登。
小學階段的學生模仿能力極強,對新知識的接受速度較快。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生活閱歷不足,語文知識積累不多,讓他們進行作文創(chuàng)新較為困難。因此,先讓他們閱讀例文,深化學生對習作的認識,再按照例文進行模仿寫作。潘菽提出:“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做到先說再寫、先述再作,先模仿再創(chuàng)作,逐步豐富學生語文知識積累量,鍛煉其寫作能力?!倍Z文習作教學中例文的運用恰好能夠為學生積累語文習作知識提供條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讀例文,按照例文形式或例文運用的寫法進行寫作,這能讓不熟悉寫作方式的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保持基本思路,掌握邏輯順序,在不斷地模仿寫作中了解作文基本架構(gòu),提升寫作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較差,在語文寫作時很容易采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語文寫作教學的主要目標便是實現(xiàn)學生由口語自由表達向書面規(guī)范表達過渡。書面規(guī)范表達包括語句的前后邏輯順序,單個語句組織以及文章格式結(jié)構(gòu)。如果單一通過老師口頭講述,很難讓學生了解與掌握書面規(guī)范表達方式,而運用習作例文開展教學工作能夠讓學生在不斷地閱讀中,通過教師引導,逐漸了解與掌握書面規(guī)范表達方式,并在實際寫作中加以應(yīng)用,實現(xiàn)過渡,提升語文寫作能力。
童話作文是沒有章法的,很多孩子都是想到哪里,寫到哪里。這樣的語言是不聚焦的,碎片化的。一篇佳作的產(chǎn)生是需要精雕細琢,反復修改的。通過例文片段的閱讀,逐步滲透例文中的寫作方法,使例文的形式以及其具備的寫作知識豐盈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摒棄原有的寫作邏輯,進而習得新的思路,再輔以練筆對寫作方法進行系統(tǒng)強化,最終習得例文的寫作方法。
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事物的看法、態(tài)度有所不同,在對同一事物進行描述時所采用的方式、風格也存在差異。小學階段的習作教學要讓學生學習多種寫作方式,拓展其思維。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yīng)讓學生閱讀例文,學習不同文章風格、表達方式、思考角度等,從而為其創(chuàng)作提供新思路,使其在掌握寫作基本知識后寫作,思維和想象能力得以提升。也有老師擔心使用例文會固化學生的思維。模仿最終是為了超越,任何的例文,都是為了打開學生的眼界,進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習作中找到那條“不一樣”的路。
使用例文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深化對單元習作的認識,提高寫作能力,拓寬寫作視野。以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習作《有你,真好》為例。對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這個題目沒有內(nèi)容上的困擾,所以例文的著眼點應(yīng)該放在寫法上。
層次一:
出示例文1:炎熱的午后,我看著題目昏昏欲睡。你端來了切好的水果,拿起扇子為我扇風,一股股清涼一下子把悶熱趕得遠遠的。每個放學的黃昏,看到我走出校門,你都會立刻奔向我,幫我拿著沉重的書包,摟著我回家??荚业耐砩?,我看著分數(shù)傷心不已。你拍著我的肩膀,安慰我沒關(guān)系。我從你的眼神中看到了期許,傷心一下子就消失無蹤。
男生讀畫直線的句子,女生讀畫曲線的句子。
師(問男生):你們讀的是——
男生:場景。
師(問女生):你們讀的是——
女生:事例。
師:仔細看段落的結(jié)構(gòu),(指著橫線句)一個場景,(指著曲線句)一個事例。例文告訴我們一個寫作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用不同的場景加上不同的事例。
師:你看得很仔細,原來,寫《有你,真好》時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場景羅列三個“真好”的事例。這是一個好方法。
出示例文2:冬日的清晨,風刮在臉上,有些刺痛,有了幾分天寒地凍的味道。還好,你的小攤依舊熱氣縈繞。趕早買菜的大爺大媽奔向你的攤位,一碗熱騰騰的豆?jié){驅(qū)散了寒冷。上班族裹緊圍巾,走到你的攤位前,打包一份早餐,捂著手匆匆而過。學生黨拉上校服拉鏈,跑到你的攤位前,手提一杯豆?jié){、一個包子,一邊吃著,一邊走著,熱氣跟著他們蹦蹦跳跳地進入各所小學、中學。
師:這個片段和剛剛的片段有什么不同?
生:用到了側(cè)面描寫。
師:真了不起,這個段落中的“你”是誰?
生:早餐攤主。
師:寫早餐攤主,為什么要寫大爺大媽、上班族和學生黨呢?
生:這些人都因為早餐攤主獲得了“美好”。
師:是啊,寫一個人,不光可以正面寫這個人的好,還能用其他人的反應(yīng)來寫這個人的好。
小結(jié):其實,對于《有你,真好》這篇作文我們可以羅列三個真好的事例,并用側(cè)面描寫的方式來寫。
這里的例文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是針對學生寫作過程的難點而言的。通過讀例文,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通過不同的場景羅列事例可以寫出“真好”,也可以通過側(cè)面描寫的方式羅列事例來寫“真好”。所以,學生初步掌握了本次習作的重心:用第二人稱羅列三個“真好”的事例。而側(cè)面描寫雖然具備一定的難度,但可以拓寬孩子的寫作視野,讓習作充滿更多的可能性。
練筆1:
同桌小明是最好的。跑步時,我不小心跌倒了,__________;每當我生病在家時,__________;__________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練筆是針對“用第二人稱羅列三個真好的事例”來寫的。這里是寫法的運用,只有會用了,才是真正掌握了。在設(shè)計過程中,第三個事例讓學生自主填寫,這樣不會框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老師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走向自我的情境,真正達到了例文的學以致用。
層次二:
出示例文:那天,我近距離看到了你指揮交通。你的額頭上,汗珠像斷了線的珍珠直往下掉。你卻沒有松開領(lǐng)帶,也沒有脫下警服,更沒有到樹蔭下乘涼,而是堅守在火爐似的烈日下。你挺拔地站著,英姿颯爽地站著,堅毅的目光為開過的每輛車保駕護航。你舉起雙手,做著各種手勢指揮著交通,交通一下子井然有序。
老師讀畫直線的句子,學生讀畫波浪線的句子。
師:這里寫了幾個事例?
生:一個。
師:用到了哪些描寫方法?
生:神態(tài)描寫和動作描寫。
師:這樣的描寫方法我們統(tǒng)稱為細節(jié)。
師:也就是說,要寫好這篇文章,我們需要用細節(jié)描寫出真好的事例。
這里的例文,讓學生的視野從羅列三個事例轉(zhuǎn)化為具體描寫一個事例,相比羅列三個事例,具體寫一個事例有更高的要求,它需要細致的細節(jié)描寫,對各種描寫方法的綜合運用,才能將“真好”呈現(xiàn)在眼前。但有了羅列事例的鋪墊,學生完全可以對這樣的寫法發(fā)起挑戰(zhàn),對事例進行展開,從而呈現(xiàn)深入而細致的描寫。
練筆2:
印象里,媽媽還是那個媽媽,只是頭上多了幾絲白發(fā),腦海中便浮現(xiàn)媽媽對我的關(guān)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學生而言,母愛是時時刻刻可以感受到的,母愛完全可以作為一個“真好”的事例進行詳寫,對母親的關(guān)心進行描寫,通過學生的筆觸呈現(xiàn)具象化的母愛,這樣的練筆是貼近生活的,也是對例文的吸納進行傾吐。
總之,對例文的使用,關(guān)鍵在于對于例文的精準剖析,以及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例文的可操作性。把握好這兩個“度”,就能讓例文產(chǎn)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用例文時就會更游刃有余。習作教學應(yīng)該既能立足例文教作文,又能跳出例文教作文,最終讓單元習作的目標落地。
說出這個詞,我一臉羞愧
覺得這輕淺的詞語
難以敘盡我的本真
懂得感謝是善良的人
——了然《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