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然
統(tǒng)編教材初中語文八下第四單元被編者有意開發(fā)為演講稿活動任務單元,編者制定的三個任務分別是:學習演講詞、撰寫演講稿、舉辦演講比賽。其中“撰寫演講稿”是三個活動中最核心的一個。不過,撰寫之前先要深入分析、學習演講詞,寫作日常課的優(yōu)點便在于此,通過五個訓練點,將教材中四篇演講稿的特點一一解讀,搭建出結構、內(nèi)容、方法三類支架,降低寫作難度;同時將演講稿主題定為“我的夢想”,這一主題比較適合中學生的實際情況,也和八年級學生的以往寫作經(jīng)驗緊密相連,可以降低學生因初次接觸演講稿而產(chǎn)生的畏難情緒,逐步引導學生在學習寫作支架和自我評價、同伴評價中完善自己的演講稿。
對于一篇已經(jīng)確定主題的演講稿,學生首要學習的便是結構模式,即學習如何搭建演講稿的“骨架”。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篇課文對應的學習元素解析中,編著者介紹了兩種演講稿結構:議論式結構和敘述式結構,并建議學生使用較為簡單的敘述式結構撰寫《我的夢想》演講稿。所謂敘述式結構,就是“開頭——小說、故事(夾敘夾議)——結尾”,《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前六段便可以作為很好的例子:
演講者丁肇中很講究發(fā)言的邏輯,從獲獎之事自然引入教育的問題,再將教育細分為中國傳統(tǒng)教育和西方教育,指出傳統(tǒng)教育里的“格物致知”概念,這樣就和演講題目緊密契合,這樣的開頭方式很是巧妙自然;緊接著丁肇中便開始議論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特點與現(xiàn)代學術的關系,這種結構方式有點困難,所以寫作支架沒有吸取,編著者吸取的是丁肇中先生在第4段中講故事的演說方式,從王陽明“格”竹子這個故事吸引聽眾興趣,讓大家更容易明白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和現(xiàn)代科學之間的區(qū)別,并在第6段說明自己的觀點:“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根據(jù)丁肇中這幾段演講詞和編著者的元素解析及寫作支架,我們可以總結得出,敘述式結構模式需要將道理放在簡單有趣的故事中,最后再抒發(fā)議論,這種方式類似于家常談話,易于大家掌握。舉一例文如下:
我想成為科學家,源于父親在我兒時便對我進行了科學啟蒙。剛記事開始,父親便帶我到科學館中觀察各種奇妙的裝置,有可以發(fā)出電光的玻璃器皿,有兩只手同時按上去便會發(fā)光的小燈,還有隔得很遠也能傳聲的“電話線”……每當我好奇地摸摸這兒、碰碰那兒的時候,父親都會非常耐心地告訴我背后的科學原理,我聽得也是不亦樂乎,暗自對科學家有了莫名的好感,希望有朝一日也能發(fā)明出這些有趣的裝置,讓大家都來我的實驗室參觀。但是,想成為科學家,只依靠興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積累科學知識、磨煉實踐技能。
——黃家祺
作者開門見山,從自己的科學家夢想直接切入,然后講述自己在科學館的奇妙經(jīng)歷,最后抒發(fā)議論,指出想要成為科學家還需要更多磨煉,順帶引出下文,結構清晰、表達流暢,也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這個寫作支架的效果便較好地達成了。
演講稿的骨架搭建起來后,如何進一步圍繞主題來充實內(nèi)容呢?編著者將課文《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和《我的夢想》進行分析提取,認為有以下幾種內(nèi)容可以豐富演講稿。
在分析《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時,編著者開發(fā)了兩個支架:1.選擇真實的材料豐富《我的夢想》演講稿內(nèi)容;2.選擇新穎的材料豐富《我的夢想》演講稿內(nèi)容。總體上說,演講材料需要真實、新穎,才能有更好的現(xiàn)場效果。《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的第1段中,王選便提到兩個材料,第一個是比爾·蓋茨的原話,屬于引用名人名言;第二個則敘述一個節(jié)目,這檔節(jié)目要求用一句話形容自己是怎樣的人。這個材料就很新穎了,因為看起來和本次演講關系不大,卻引出最后王選對自己的認知評價,“曾經(jīng)取得過成績,現(xiàn)在高峰已過,跟不上新技術發(fā)展的一個過時的科學家”。如果對比下文的三個支架,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有所聯(lián)系。這一部分的兩個支架總體要求真實、新穎即可,但下一部分的支架是對前一部分的細化補充,意味著學生要在第二次的訓練中進一步細化自己的演講表達。
演講是現(xiàn)場性的活動,所以需要結合現(xiàn)場實際來設計演講詞,這一類型的材料就顯得尤為重要。編著者在《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中開發(fā)了三個支架:1.選擇自己親身經(jīng)歷或自己看見的事情講述“我的夢想”;2.選擇名人事跡或者是自己聽說的他人的事跡講述“我的夢想”;3.選擇當下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和聽眾正在關注的事情講述“我的夢想”。
加入以上三種材料,是為了讓演講稿更加契合演講實際,更有說服力,繼而吸引聽眾注意力,同時也讓學生在上文兩個支架的基礎上再次細化自己的演講材料。那么究竟細化在哪里呢?首先,親身經(jīng)歷或看見的事情一定是上文所謂的“真實的材料”;其次,名人事跡或自己聽說的他人事跡也一定是真實的,同時選擇大家不熟知的事跡會使人感到新穎;最后,選擇當下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和聽眾正在關注的事情,可以讓演講更加具有真實性、現(xiàn)場性。編著者以此三點搭建更加具體的內(nèi)容支架,并以顧拜旦《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原文的第1、5、8段為示范。
這本是不連續(xù)的幾個段落,但編著者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關聯(lián),原來這三個段落所談的事例是從“近”到“遠”,再聯(lián)系“當下”正在進行的奧林匹克慶典,前后銜接得非常自然,演講稿的內(nèi)容支架便蘊藏于其中。以下是一則學生寫作片段:
我們都知道,藝術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作家的潛質(zhì),便在其中。
70年代末期,中國文壇涌現(xiàn)出一批記錄曾受過的傷害、反思十年浩劫的文學作品,先后被稱為“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這是“藝術源于生活”的鮮明例證。
……德國漢學家顧彬斷言“中國當代文學都是垃圾”,他的理由是“中國當代作家沒辦法給我們揭示什么東西”。這里所謂的“揭示”就需要讓文學作品高于生活,脫離普通的敘述故事,揭示人性的深刻之處或對于生命、世界的高級哲思……
——黃家祺
這一則寫作片段,先是引用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這一真實材料證明了“藝術源于生活”,然后作者用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話,指出目前中國文學發(fā)展所缺失的深刻哲思(文學要高于生活),這對于中學生而言是非常新穎的材料,很難在教科書中接觸到,顧彬的論斷也有吸引聽眾興趣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現(xiàn)場講演效果。
當學生學會組織整體結構、豐富演講稿內(nèi)容之后,還有一個板塊是學生很容易出現(xiàn)困難的,那就是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編著者在準確了解學情的基礎上,以《最后一次講演》為例,向學生提供了6個支架:1.緊扣“我的夢想”主題撰寫開頭;2.運用設問等方式迅速激起聽眾興趣;3.通過推心置腹的說理拉近與聽眾的距離;4.用簡短有力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情感;5.緊扣“我的夢想”主題撰寫結尾;6.運用感召式等方式結尾。
《最后一次講演》第1段中,聞一多采用設問的方式,讓聽眾聚焦在李先生所遭毒手的原因上,然后自問自答,指出李先生完全是含冤而死,而且是因為要憑著良心說話而死,不僅激起聽眾興趣,還能激起大家憤怒不平的情緒,這個點很值得學生模仿運用;緊接著,聞一多站在聽眾的立場上讓反動派正大光明地站出來,而不是暗殺,所以編著者指出這是“推心置腹”,聞一多說的既是自己的心里話,又站在聽眾立場,所以才能快速拉近演講者和聽眾的距離;第2段則體現(xiàn)出短句在表達情感上的優(yōu)勢,它既可以幫助聞一多表達憤怒之情,又可以幫助學生表達自己對待夢想的堅定、執(zhí)著之情,是非常易于學習的寫作支架。結尾處“反動派,你看見一個倒下去,可也看得見千百個繼起的!”“歷史賦予昆明的任務是爭取民主和平,我們昆明的青年必須完成這任務”即為感召式;“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為總結觀點,這幾句感情飽滿,態(tài)度鮮明,有助于堅定聽眾的信念。下面請看學生作文中的開頭和結尾:
開頭:有人說,夢想是人生的指路燈,沒有夢想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大家知道我的夢想是什么嗎?其實我從小就想當一名作家。因為作家可以不斷地感受人生和世界,并用文字書寫出來。如果周圍的人能夠通過閱讀我的文字,而感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成長,那真的是人世間最美妙的事情!為了實現(xiàn)夢想,我要從現(xiàn)在開始,多讀書,讀好書,以我手,寫我心,成就我自己的書香年華!
結尾:文學的力量,來自生命,生命的力量,便是文學的力量!
只要生命還存在,文學便會存在!
為此,我將堅定不移地追求我的作家夢,我將為此付出我的青春,付出我的能量,付出我所有的熱情!
同學們,文學是生命之火,作家便是那個在黑夜中為世人點火的人,這個夢想,值得我永遠去追尋!新時代的青年人啊,文學之火將照亮我們的人生,讓我們一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吧!
——黃依琦
這位學生開門見山,指出“夢想”的重要意義;然后通過設問激發(fā)其他同學的興趣,順帶引出自己的文學夢;作者推心置腹地說出文學能夠給他人的精神世界帶來成長,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讓聽眾感受到了作者的熱情,拉近了自己和聽眾的距離;最后用一組短句,增強了演講稿的氣勢,充分表達出自己熱愛文學的情感。作者在結尾處高聲呼喚文學,將文學與生命聯(lián)系到一起,并表示會用一生去追求文學夢,這是典型的感召式結尾,讓聽眾產(chǎn)生共鳴的同時,還緊扣了“我的夢想”這一主題。
總而言之,寫作日常課八下第四單元的編排是按照結構、內(nèi)容、方法三個維度搭建支架,讓學生在寫作演講詞時能夠有的放矢。編著者深度挖掘適合學生學習、仿寫的寫作支架,真正做到了以讀促寫、讀寫共生,可以幫助廣大教師將教材中第四單元的任務目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