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婷 陳耿標
1.廣州市番禺區(qū)何賢紀念醫(yī)院兒科 (廣東 廣州 511402)
2.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病理科 (廣東 廣州 510120)
白色糠疹也稱為單純糠疹,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良性炎癥行皮膚病,在全世界的兒童中都有發(fā)病,發(fā)病率約為5%[1-2],但是目前尚不明確白色糠疹的具體病因,學術界有諸多關于病因推測的假說如:白色糠疹發(fā)病與相關細菌感染有關如糠疹癬菌,曲霉菌,鏈球菌以及葡萄球菌等[3-4];也有假說認為白色糠疹的發(fā)生與一些影響角質層水化狀態(tài)的環(huán)境因素發(fā)生變化有關,相關的因素包括相對空氣濕度,干燥,風,肥皂及陽光有關。作為酪氨酸激酶的輔因子銅對諸多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發(fā)揮作用[5],也有假說認為白色糠疹的發(fā)生與銅的缺乏相關[6],也有關于特殊體質與白色糠疹病因相關的推測[7],但目前所有推論均缺乏臨床充分的證據支持[8]。目前的治療包括局部應用濕潤劑,外用糖皮質激素,防曬霜等[9]。白色糠疹的病因未明確,無法針對病因進行有效治療,目前采用的對癥治療治療效果有限,雖然白色糠疹可自愈,但是即使是自愈的患者依然較容易復發(fā),部分患者遷延至成年期[10],因此尋找白色糠疹潛在的病因及相應的發(fā)病機制對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及指導后續(xù)的治療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探討兒童白色糠疹的臨床病理特征及其與氧化應激基因的關系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納入廣州市番禺區(qū)何賢紀念醫(yī)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0例白色糠疹患兒作為白色糠疹組,男6例,女4例,年齡2~7歲,平均年齡(3.78±0.79)歲,病程1~40月,平均病程(6.51±0.67)月。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臨床皮膚病學》中對于白色糠疹的診斷標準[11];行伍德氏燈檢查確定非白癜風患兒;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能夠配合整個研究過程的進行。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皮膚病的患兒;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如佝僂病,多動癥,糖尿病,高血壓以及重要生命系統(tǒng)功能障礙的患兒;嚴重感染,惡性腫瘤患兒。同期納入本院同期的10例健康體檢兒童作為正常組,男6例,女4例,平均年齡2~7歲,平均年齡(3.89±0.43)歲。兩組兒童在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基線資料可比。研究者已經向患兒及其監(jiān)護人詳細講述研究內容及研究過程,并且已經獲得監(jiān)護人簽署的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白色糠疹組以及正常組兒童均于清晨空腹使用肝素抗凝真空采血管抽取外周靜脈血5mL,所取的外周血在24h內使用自然沉降法分離白細胞,使用TRIZOL試劑等試劑提卻白細胞的mRNA,并檢測mRNA的濃度及純度,將所提取的mRNA按照反轉錄試劑盒的說明反轉錄成cDNA并稀釋,由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SODmRNA,白細胞酪氨酸酶mRNA引物設計合成,選用 β-肌動蛋白( β-actin) 為內參基因,完成引物合成后按照說明書稀釋引物,進行PCR反應,使用全自動醫(yī)用PCR分析系統(tǒng)計算SODmRNA,白細胞酪氨酸酶mRNA的表達值。
1.3 統(tǒng)計學方法定量數據以(±s)表示,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量資料采用兩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白色糠疹組和對照組的SOD-1-mRNA,T-mRNA,BAmRNA表達量比較氧化應激基因mRNA表達譜與正常組兒童的mRNA表達譜相比存在高顯著差異的分子包括:SOD-1-mRNA,TH-mRNA,HBA mRNA(P<0.05),其中SOD-1-mRNA為表達上調,TH-mRNA和HBA mRNA基因為表達下調。見表1.
表1 白色糠疹組和對照組的SOD-1-mRNA,T-mRNA,BA mRNA表達量比較
表1 白色糠疹組和對照組的SOD-1-mRNA,T-mRNA,BA mRNA表達量比較
組別 例數 SOD-1-mRNA TH-mRNA HBA mRNA對照組 10 5.898±1.231 160.6592±33.651 157.6784±40.214白色糠疹組 10 142.5672±35.694 5.1814±0.365 6.2933±1.115 Fold change 4.7491 4.5673 4.3651 P 0.000 0.000 0.000
2.2 10例兒童白色糠疹的一般特征與氧化應激基因的關系白色糠疹組患兒發(fā)病年齡以2~5歲為主,病程1~40個月,中位病程6.5月。同時累及面部、軀干共2例,占20.0%,只累及面部6例,占60.0%只累及軀干1例,占10.0%,泛發(fā)全身1例,占10%。,SOD-1-mRNA,TH-mRNA、HBA mRNA表達量與患兒年齡、CD4表達有關(P<0.05,但與性別、病程、部位無關(P>0.05),見表2.
表2 10例兒童白色糠疹的臨床病例特征與氧化應激基因的關系
2.3 10例兒童白色糠疹的病例特征HE顯示,表皮角化過度7例(70.0%),角化不全2例,淋巴細胞侵入表皮3例,基底細胞液化2例(圖1),免疫組化T細胞標記物CD4陽性率為90.0%(圖2)。
圖1 白色糠疹的HE形態(tài):圖1A:表皮角化過度,圖1B:角化不全,圖1C:淋巴細胞侵入表皮,圖1D基底細胞液化.HE×100.圖2 CD4在白色糠疹組織中的陽性表達,陽性反應為細胞呈棕褐色。IHC×100
白色糠疹是世界范圍內常見的兒童疾病,部分患者可自愈卻有很高的復發(fā)率,部分患者遷延至成年,皮膚的顏色減退給患兒的社交及身心健康帶來了不良影響,阻礙了兒童的健康成長發(fā)育[12]。目前尚無充分的研究證據明確白色糠疹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但是目前國內外的研究證據推測白色糠疹與白癜風這兩種疾病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首先從臨床表現上來看這兩種疾病特點的共性是炎癥后色素減退[13]。SHARQUIE KE等人的研究發(fā)現家族病史有白癜風的白色患者在所有白色糠疹患者中占比31.25%,白色糠疹患者中白癜風的發(fā)病率為43.75%[14],明顯高于正常人群的白癜風發(fā)病率。研究表明白癜風與白色糠疹具有相似的發(fā)病機制—與黑素細胞減少或缺失相關。Jain A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白癜風患者進展期與穩(wěn)定期相比過氧化物歧化酶血液濃度明顯升高,并且明顯高于正常范圍,推測白癜風的發(fā)生與機體的氧化與抗氧化失衡相關[15]。基于白色糠疹與白癜風的相似性,我們推測氧化與抗氧化應激可能在白色糠疹的發(fā)病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前期研究中發(fā)現,白色糠疹患兒血鋅明顯低于正常值,鋅離子作為SOD1的組成成分,我們推測鋅的減少可能與SOD1的合成增多造成的鋅離子大量消耗有關,并且發(fā)現白色糠疹患兒的MDA檢測結果顯示MDA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值。為了探討氧化與抗氧化失衡在白色糠疹發(fā)病中的作用,為了尋找白色糠疹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為預防及治療白色糠疹提供參考,我們進行了本研究。
本研究分為白色糠疹組與正常組兩組來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白色糠疹患兒的SOD-1-mRNA、HBA mRNA以及TH-mRNA均與與正常兒童具有高顯著差異,表明白色糠疹發(fā)病可能與氧化與抗氧化應激失衡有關,并且可能與黑素細胞缺失有關,這幾種mRNA可能可以作為生物學標志輔助白色糠疹的診斷治療及療效判斷等,并且提示白色糠疹的發(fā)病可能氧化應激反應,體內的羥化反應,貧血以及Fe2+與Fe3+的轉化等氧化還原反應有關。但是由于本研究樣本量過少,同時研究水平有限,氧化應激以及黑色素合成等的相關指標檢測較為有限,所以若想獲得白色糠疹的mRNA基因表達譜,以及明確白色糠疹的發(fā)病機制仍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更為詳細精確的研究。
綜上所述,高顯著差異表達的幾種mRNA可能是兒童白色糠疹的潛在生物標志物,兒童白色糠疹可能與機體氧化應激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