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星
(廣州市鐵一中學,廣東廣州,510000)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人地協(xié)調觀、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并為地理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1]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1]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走出課堂,到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利用所學地理知識和技能參與具體的地理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地理實踐經驗和對地理環(huán)境的深刻認識。鄉(xiāng)土地理是指本鄉(xiāng)本土的地理知識,鄉(xiāng)土地理中蘊含價值豐富且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地理教學素材。[2]將鄉(xiāng)土地理資源和地理教材結合起來,一方面有助于學生認識其所生活的地理環(huán)境,培養(yǎng)鄉(xiāng)土情懷,另一方面可引導學生將所學地理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本研究以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必修第二冊中“地域文化與城鄉(xiāng)景觀”一課為例,通過開展課外學生實踐活動“設計西關一日游”,課堂展示實踐成果,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完成教學目標。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就需要將學生置于復雜、真實的情境中,吸引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3]鄉(xiāng)土地理素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課堂中無法直接呈現(xiàn)的真實情境,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具體、形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立足教材,整合鄉(xiāng)土地理素材,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融入課堂,設計課內外實踐活動,把抽象固化的地理原理滲透到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熟悉情境中,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地理原理,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本次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圍繞“地域文化與城鄉(xiāng)景觀”一課展開,活動主題是“欣賞西關建筑美,廣州西關一日游”,要求學生自主設計西關一日游的旅游產品。西關是廣州荔灣區(qū)的舊稱,是廣州老三區(qū)之一,西關建筑文化是近代廣州文化的縮影。西關原是廣州的外緣地帶,廣州成為通商口岸之后,十三行興起,使得西關成為廣州的外貿中心,經濟和人口的發(fā)展直接推動了西關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一方面,自主設計旅游產品能夠充分展示學生的基礎知識,鍛煉學生的基本技能,提升學生在課外的地理考察、調查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刻感受地域文化、地域景觀的形成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另一方面,本校學生大部分為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他們對西關比較熟悉,陳家祠、永慶坊、上下九等都是他們中小學階段研學活動常去的地方,因此,可通過此次實踐活動,滲透鄉(xiāng)土地理內容,開展鄉(xiāng)土地理教育,讓學生追本溯源,更系統(tǒng)地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增強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如表1所示,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前,制訂好活動計劃表,活動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每小組6名成員,選出一位組長,由組長進行每項任務的具體分配。
表1 實踐活動計劃
旅游產品的確定需要考慮旅游人群特征,如旅游者的年齡、旅游對異文化的需求、旅游花費時間等。本次旅游產品設計的主題是“西關一日游”,所以,設計者需要解決如下三個問題。第一,旅游景點選取。旅游景點的選擇要綜合考慮旅游者對異文化的需求及不同類型景點的最佳組合。第二,旅游線路的安排。一天的旅游時間比較緊,如何設計線路至關重要,設計者需要綜合考慮參觀各個景點所需的時間。另外,要盡量不走回頭路,提高旅游效率。第三,各旅游景點的介紹,如各旅游景點所承載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與該城市發(fā)展的關系、各旅游景點的形成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等。在收集、整理資料階段,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查詢、打電話咨詢旅游局、請教老師或長輩等渠道獲取信息,小組成員間相互合作,共享資料,并利用已有地理知識對資料進行分析綜合,為后期實地調查做準備。教師在此階段可以給學生提供以下資料:廣州荔灣區(qū)地圖、廣州市氣候資料、廣州近代簡史。
實地走訪調查是此次地理實踐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4]通過實地調查,可對前期的準備工作進行補充和完善,解答前期工作中的疑問。實地調查前,學生結合前期收集整理的資料,匯總相關問題,形成調查目標,教師可引導學生制訂如表2所示的調查計劃書。小組成員組隊,利用周末時間前往各旅游景點,實地參觀訪問,并就問題咨詢相關工作人員。
表2 實地調查計劃書
本次旅游產品的設計主旨是“欣賞西關建筑美”,學生設計的一日游活動必須非常清晰地突出這一主題。收集和共享資料、實地考察調研后,學生要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討論出各要素間的相互聯(lián)系,如地理環(huán)境與建筑特點的關系、建筑特點所承載的地域文化等,并最終以PPT的形式形成旅游產品。
本次教學活動分為課內和課外兩個部分,課外為上文設計的地理實踐活動,課內活動為教材內容學習和學生實踐活動成果展示與評價。
結合實例,說出地域文化在城鄉(xiāng)景觀上的體現(xiàn)。
第一,運用實例解釋地域文化的含義。第二,結合實例,說出城市景觀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理解城市景觀所承載的地域文化。第三,提升與他人合作、收集資料、實地調查、參與課堂分享、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形成對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正確價值觀。
第一,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內涵。第二,地域文化對城市景觀的影響。
導入新課:圖片展示海港城市瓦爾帕萊索五彩繽紛的建筑景觀圖和北京四合院景觀圖,這兩地的建筑景觀風格迥異,是哪些因素在影響著建筑景觀的不同特點?今天一起來學習地域文化與城鄉(xiāng)景觀之間的聯(lián)系。
圖片展示:潮汕美食、潮汕工夫茶、潮汕民居(四馬拖車)、潮汕木雕
由圖設問:圖片展示的是潮汕地區(qū)的文化特色,潮汕文化隸屬嶺南文化,是廣東三大文化之一,請同學們思考什么是地域文化。潮汕文化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講解:文化是人類有史以來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地理環(huán)境影響人類活動,人類活動產生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如建筑、服飾、飲食等,也包括非物質文化,如價值觀、制度、習俗、語言、藝術等,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產生不同的地域文化。[5]感受地域文化,我們可以從景觀入手。景觀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建筑是人文景觀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不同的建筑反映不同的地域文化。
教師承轉:廣州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是千年商都,廣州的建筑特色反映了廣州濃厚的地域文化。上周已經給大家布置了“欣賞西關建筑美,廣州西關一日游”旅游產品設計任務,下面請同學們上臺展示你們的設計成果。(由于課堂時間限制,課堂僅展示其中一個小組的實踐成果,其他小組的實踐成果放在地理綜合實踐課展示。)
學生活動:小組成員派代表上臺以PPT的形式展示他們設計的旅游產品,同時闡述其設計思路。
如表3所示,首先展示旅游線路圖和時間安排。
表3 旅游時間安排
學生講解:我們設計的旅游產品服務的對象是老年旅游人群和青少年親子游人群,考慮到旅游人群的身體素質差異,也為了保證旅游者的游賞時間充裕,我們選擇荔灣區(qū)著名的三個景點:西關大屋、荔枝灣景區(qū)、上下九步行街,如表4、表5所示。旅游活動從早上九點開始,下午四點結束,每個景點的游賞時間大概一個半小時,旅游者選擇地鐵、出租車、自駕車等交通工具均可。本次旅游活動主要是游玩、欣賞、了解文化,所以旅游者不需要特別準備,出門帶好身份證、防曬工具、飲用水等即可。
教師總結:此小組成員選擇不同類型的建筑景觀,有傳統(tǒng)民居、商業(yè)街區(qū)、游憩公園,三者建筑特色各異,旅游產品組合良好。三個景點相距較近,且都在地鐵站附近,旅游線路設計合理。三個景點涵蓋了吃、游、賞、購等旅游活動,旅游活動豐富充實。
PPT展示:景觀實物圖,表格描述景點建筑特點、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及所承載的地域文化,口頭詳細講解各個景點。
表4 西關大屋的建筑特色
表5 荔枝灣建筑特色
表6 騎樓建筑特色
教師總結:首先,本組同學的景點介紹PPT制作非常精美,每個景點包含大量實拍景觀圖,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其次,本組同學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以表格的形式(表6),將每個景點的建筑特色非常詳細地概括出來,讓旅游者一目了然,方便旅游者游賞時有目的地觀察。最重要的一點,本組同學通過小組成員間的討論、思考,將每個景點的建筑特色和地理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詳細闡述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并結合歷史,將景觀所承載的地域文化表達出來。本小組的旅游景點介紹思路清晰,內容豐富。
師生互動、提問環(huán)節(jié):師生對該小組的旅游產品進行評價,并對該旅游產品的內容提出疑問,由該小組成員解答。教師提問:目前該景觀是否存在破損情況?該景觀是否經歷過翻修,由誰負責保護?旅游活動開發(fā)活動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旅游超載?
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地域文化的內涵,并通過實踐活動成果展示、理解了廣州西關部分建筑景觀形成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感受了其濃郁的地域文化。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北京是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受西北季風影響大,四合院四面房屋圍合,可以防止冬季冷空氣直入院內,圍合的院落結構也可以在冬春起到防風沙的作用。其屋頂為瓦房尖頂,利于夏季的排水。四合院在建設上以庭院中間為軸,東西對稱分布,體現(xiàn)了中國北方居民追求對稱美的審美情趣。四合院房屋高低有序,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家國同構、尊長有序的傳統(tǒng)文化,是家國天下文化在建筑上的體現(xiàn)。瓦爾帕萊索港口貿易發(fā)達,港口貿易的主要運輸工具是船,修船工將修船剩下的油漆調成各種顏色涂在自家房子上,夏季防止陽光對木房的暴曬,冬季可以防雨,并且可以防止冬季強烈的海風對木制房屋的侵蝕。
城鄉(xiāng)景觀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可直觀感受的,但景觀中承載的地域文化是需要通過學習、思考、探究得到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地理環(huán)境與景觀形成的關系、景觀所反映的地域文化,還提升了對地域文化的認可度,有助于地域文化的保存、傳承和傳播。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的擴建改造,廣州市很多承載濃厚地域文化的建筑在逐漸消失。本節(jié)地理教學提升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讓學生產生保護家鄉(xiāng)文化景觀和傳承家鄉(xiāng)地域文化的責任感。
本節(jié)課將課程目標融入鄉(xiāng)土地理素材,再深入結合課本上的素材,使課堂內容真實豐富,“地理味道”濃厚。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得以體現(xiàn),學生潛能得到極大激發(fā)。同時,本課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挑選合適的鄉(xiāng)土地理素材,將教學目標細化并落實到地理素材中,巧妙設計任務和問題,教學相長,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6]本節(jié)課設計知識容量大,學生參與度高,對學生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所以授課教師應先選擇同年級綜合素養(yǎng)較高的學生進行示范,然后按需調整后再普及全級學生。另外,本課需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并在周末花時間組隊實地調查,這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教師應全程指導,并細化任務目標,使任務落實到學生個人。本節(jié)課課堂展示容量也大,需要花較多時間才能取得預期效果,建議本課授課2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