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倩 張玲玲 張一凡
焦作市人民醫(yī)院麻醉手術中心 454001
全身麻醉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是通過靜脈輸注、呼吸道吸入等方式將麻醉藥物輸入人體,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出現暫時性阻抑作用,使機體骨骼松弛、痛覺消失進入嗜睡狀態(tài)。麻醉恢復時全身麻醉患者意識的恢復階段,但患者的主要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恢復,各器官功能狀態(tài)不穩(wěn)定,所以術后易出現蘇醒延遲、嘔吐、吸入性肺炎、躁動等并發(fā)癥,還可表現為過度興奮、躁動及拔管等,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麻醉恢復室(PACU)是全麻患者術后進行短時間內的監(jiān)護場所,由護理人員對患者各項監(jiān)護體征進行觀察及醫(yī)囑處理,以保證全麻患者術后的安全與醫(yī)療質量。由于PACU工作量大、涉及面廣、風險高,且患者病情變化快,故加強PACU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十分重要。本研究通過運用雷達圖對PACU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旨在降低麻醉患者術后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
P
>0.05)。本研究已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認可。1
.2
.1
常規(guī)組 患者進入PACU后護理人員進行常規(guī)監(jiān)測護理,連接心電圖,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包括呼吸、脈搏、血壓、神志、四肢活力、皮膚顏色等;當患者血壓較高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時,積極尋找病因,遵醫(yī)囑進行治療;由于術中采取氣管插管等操作,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必要時進行吸痰,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采取有效吸氧方式,盡量保持患者平臥,頭偏向一側,避免誤吸;檢查患者所有引流管,確認固定妥善,無打折無扭曲,確認留置針通暢、切口敷料干燥,觀察患者皮膚術中受壓情況;由于手術術野暴露時間較久,且麻醉后機體代謝降低,患者可能出現低體溫癥狀,對患者體溫進行檢測,并加蓋棉被,避免患者長時間體溫較低;患者蘇醒后輔助患者活動肢體與深呼吸,如患者未完全清醒,對環(huán)境的陌生感或身體的不適感易導致患者出現煩躁情緒,護士要向患者詳細解釋在PACU觀察的目的,如有不適要立即告知護理人員,安撫患者情緒,建立PACU護理記錄單,及時記錄入室時間、手術名稱、麻醉方式、術中用藥情況、輸血情況、尿量、出室時間等。當患者呼吸與循環(huán)功能穩(wěn)定后由麻醉師進行評估,認定狀態(tài)平穩(wěn)后由PACU護理人員與麻醉師共同將患者護送回病房。1
.2
.2
雷達圖組 成立PACU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組內共5名PACU護理人員,組內所有成員均達到護師以上職稱,由研究者負責組織搜索以“PACU”、“雷達圖”、“麻醉恢復”、“臨床護理”等為關鍵詞的文獻,參考麻醉、護理及規(guī)范操作等書籍為參考依據,小組成員共同學習雷達圖使用方法,根據Aldrete評分從意識、呼吸、活動、血氧飽和度、血壓6個方面進行評估,每項分為1~5級,分別為極低度危險、低度危險、中度危險、重度危險與極重度危險,統一給予每個級別賦值20、40、60、80、100分,對患者進行評分后填寫雷達圖,并形成綜合圖,患者進入PACU后立刻進行評估,并將數據填寫到雷達圖上,每10 min復評一次,對雷達圖上顯示評分危險度較高的項目給予重點觀察并進行早期干預,避免并發(fā)癥及非計劃性拔管事件發(fā)生。①對比兩組患者進入PACU時與離開PACU時血流動力學指標,具體指標為收縮壓、舒張壓及心率。②記錄兩組患者離開PACU時Kolcaba簡化舒適狀況量表(GCQ)與焦慮狀態(tài)-特質問卷(STAI)評分,GCQ是通過10個正向問題與20個反向問題對患者心理與生理舒適度進行評估,分數越高代表舒適度越高;STAI通過4級評分法對患者焦慮狀態(tài)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明焦慮程度越嚴重。③記錄兩組患者在PACU期間躁動發(fā)生情況。0級為患者可保持安靜,無躁動行為;Ⅰ級為輕度躁動,患者在吸痰等操作時出現肢體躁動,護理人員解釋安撫后可明顯改善;Ⅱ級為中度躁動,患者在無刺激的情況下出現肢體躁動,有自行拔管行為,需護理人員約束;Ⅲ級為重度躁動,患者出現強烈的肢體躁動,出現掙扎行為,需強行制動。躁動率=(Ⅰ級+Ⅱ級+Ⅲ級)/總例數×100%。④記錄兩組患者在PACU期間并發(fā)癥與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
P
<0.05)。見表1。表1 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及心率
P
<0.05)。見表2。表2 兩組患者GCQ評分與STAI評分(分,
P
<0.05)。見表3。表3 兩組患者躁動發(fā)生情況〔n(%)〕
P
<0.05)。見表4。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與不良事件發(fā)生率〔n(%)〕
麻醉恢復過程是患者圍手術期間的危險階段,由于血液體液的丟失、術后疼痛、麻醉藥物的參與作用等,患者的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颊咛K醒后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無家人陪伴,也無力能力,故給予PACU患者安全與心理護理十分重要。雷達圖是一種多元統計分析中多元變量的表達方法,通過圖表達和圖分析將多維度數據轉化為更為直觀的方式,便于護理人員進行標準化評估與判斷,利于護理人員更有針對性的監(jiān)測相應體征,降低患者焦慮感,提高患者安全感與舒適度,緩解恐懼焦慮情緒,提高PACU護理效果。
本研究顯示,雷達圖組離開PACU時收縮壓、舒張壓及心率均低于常規(guī)組,說明運用雷達圖可改善患者生命體征。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運用雷達圖對患者意識、呼吸、活動、血氧飽和度、血壓6個方面進行評估,護理人員能更加直觀地觀察患者相關指標的危險程度,相關風險更加明確,且方便護理人員對危險指標進行著重觀察,并提前對每個患者的危險因素進行預防與早期處理,患者術后生命體征更平穩(wěn)。本研究顯示,雷達圖組患者離開PACU時GCQ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STAI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提示雷達圖的運用可降低患者焦慮情緒,提高患者舒適度。探究其機理,可能是因為通過雷達圖評估后進行的護理干預具有針對性,能平穩(wěn)患者的生命體征,降低患者結束手術麻醉蘇醒后的不適,減少患者躁動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減輕患者機體上的疼痛,且通過對患者情緒心理的觀察與疏導,降低患者在陌生環(huán)境中的不適、焦慮與恐懼,有效提高患者心理安全感與舒適度。本研究還顯示,雷達圖組患者在PACU期間躁動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明顯小于常規(guī)組,說明運用雷達圖的護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減少躁動與拔管事件的出現??紤]原因可能是因為雷達圖可將患者各方面數據轉化為二維幾何圖形,將各項風險評估結果集中在一個固定的二維圓形表格中,對于有躁動傾向與拔管傾向的患者進行提前干預及預防性制動,降低患者躁動發(fā)生率,減少非計劃性拔管事件發(fā)生,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PACU中運用雷達圖可改善患者生命體征、提高患者舒適度,減輕焦慮感,減少躁動發(fā)生率、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