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蓓
仿佛空氣中飄來悠揚輕靈的音樂,鼻端彌漫沁人心脾的芳香。
“燕居焚香”“把盞聞香”,我們從不同的地方,帶著不同的心境,來到這里,就是為了享受這片刻的安寧?
香煙裊裊,琴音渺渺,遠離塵埃與喧囂。
滿懷敬畏和珍重,氤氳在這透明的白霧中,看這細細的煙霧,順香而上,平靜地訴說著人間的隱秘。
仿佛有一顆寧靜的心,安臥于凡塵凈處,帶著與生俱來的豁達與祥和,耐心傾聽,尋找讀懂它的眼睛。
嫩嫩的綠、鮮鮮的綠、幽幽的綠、沉沉的綠,是誰的對視,能容下這緩慢釋放的美?清清的香、醇醇的香、濃郁的香、淡雅的香,是誰的情懷,能忘卻這千古不散的芳菲?
深沉的形狀,收藏了誰的隱語?浮動的暗香,又在等待百年之后的誰來品嘗?舞動的葉,在水中展開隱形的翅膀,時而翻飛,時而沉寂。不動聲色,讓人咀嚼苦澀;欲說還休,讓人回味清香。
流年中的我們,是不是也像這些深深淺淺的綠,暢飲之后,余香尚在,余韻猶存。
一個自然問答系統(tǒng)需要接受用戶使用自然語言輸入的問題,通過與外部知識庫進行交互,生成另個自然語言形式的答案。它是一個典型的序列轉(zhuǎn)化任務,可以使用序列到序列學習(簡稱為“序列學習”)框架建模[10]。例如,如圖1所示,對于問題“詩人泰戈爾有什么成就?”,為了生成正確、一致、流利的自然答案,系統(tǒng)需要首先識別問題中的主要主題實體“泰戈爾”,進而從外部知識庫中檢索出能夠回答該問題的事實(泰戈爾,主要成就,諾貝爾文學獎),最后基于匹配的事實和輸入問題自動生成答案正確、內(nèi)容豐滿、形式自然的答案“印度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那是生活的味道,在時間的水中,浸泡出的歡樂與憂傷。
“宋代人人皆愛花”,這不,我好像看見楊萬里在《芍藥宅》里,輕詠“昨日花開開一半,今日花飛飛數(shù)片”。
千百年來,那些花,插在佛前,開在禪室,美在書房。而更多的花,自生自滅在田野,欣賞它的只有風,只有雨,只有日,只有月。
那成片成片與季節(jié)同在的生命,一定是把那些想說的話都開成了花,可路人無視。
它們,只能惆悵地紛紛凋落。
而有幸在陽光與月光的交替照拂下被人們插在瓶觚里生長的花,一定是有兩世的命,才能在透明的時光中回味前世與今生。
且留春住。
有緣人,會聽到它們千年的神話。
歲月的沉淀,讓你多一份穩(wěn)重的色彩;
時光的變遷,淡化不了紙張背后的汗水與心血。
如果沒有心之所至、情之所往,又怎么會有翰墨飄香在字里行間?
多少被歲月隱藏的秘密,都在這方寸之間默默地收藏。
多少過客,曾駐足陶醉在有限的筆墨,無限的遐想。
我們無須再探究那些歷史深處的過往。
我們知道,生活的細節(jié),在每一段河流中都會沉沒、逝去,留下的,一定是堅實的靈魂。
所以,讓我們安靜地、慢慢地停頓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