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德君 安徽省舒城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冷遇見暖,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歲月;天遇到地,有了永恒;2019年,我遇到可愛的你們,便有了溫暖的家——附小四(1)班。從此,在學習的路上我們并肩前行。
因為多種原因,我成為中途換班“店小二”——四(1)班的第三位語文老師。每節(jié)課我都像打了雞血一樣,精神抖擻地講解。孩子們卻投來淡漠的眼神。我就像電視劇里那慘淡的江湖賣藝者,在街上擺攤賣力表演,觀眾圍觀,你演完他們就自發(fā)散場,沒有掌聲沒有喝彩。
怎樣才能和孩子們愉快相處?怎樣才能在孩子們心里淡化“后媽”角色?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喜歡語文課?我天天在思考這些問題。
每節(jié)課我都精心備課,可是課堂上的“頑固分子”“調皮分子”依然我行我素,我常常為之頭疼不已。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他們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都要一點一點地學,這就需要極大的耐心。
我需要用心教,更需要耐心等等他們。課堂上叫同學聽寫生字詞語,不要講他們的正確率,單是倒筆順就是很大問題。
于是課堂上教生字詞這塊我就放慢速度,有的字我范寫,有的字我?guī)麄儠?,有的字請好寫倒筆順的同學寫,再讓其他同學幫他糾錯……中年級語文課堂又回到低年級教法了。
最讓我頭疼的是班級里的琪同學,小姑娘不僅僅寫倒筆順,很多字她寫得也不規(guī)范。例如“豎彎鉤”這個筆畫她就直接寫成長點。于是,遇到有豎彎鉤筆畫的字我就在黑板上范寫并作強調。
可是改到琪的作業(yè),她依然是錯誤的。把她喊到辦公室,我叫琪寫“看見”和“寶貝”這兩個詞語。她一看這么簡單的詞語迫不及待下筆。寫完后,她自信滿滿地給我看。我叫她跟我說說“見”的最后一筆和“貝”的最后一筆有什么不同?伶牙俐齒的琪一口氣就說出了這兩個字的區(qū)別。咦?我一直以為琪是粗心沒有看出這兩個筆畫的區(qū)別,沒想到她是知道這兩個字最后一筆是有區(qū)別的。我問琪:“你知道區(qū)別怎么還寫一樣的呢?”琪蹙起眉頭低聲回答我:“我就是寫不出來豎彎鉤?!?/p>
那天,我把琪的小手放在我的大手里,我手把手帶孩子一遍一遍寫豎彎鉤。多次書寫后,琪終于找到感覺,孩子激動地說:“老師,我會寫豎彎鉤嘍!”
學習的路上哪會一馬平川呢?當孩子遇到學習上的“彎道”時,老師要當“凸面鏡”,幫助孩子平穩(wěn)過彎。每每看到我的教學進度比平行班落后,我真焦急,可是我不能快,基礎知識不扎實,怎么往后面學呢?我的課堂要慢慢來。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里的詩的琴弦響起來,要打開他的創(chuàng)作的源泉,就必須交給他觀察和發(fā)覺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眾多的關系?!?/p>
部編版語文教材第三單元的習作是《寫觀察日記》,好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這次的習作孩子們很喜歡。課堂上,我建議孩子們自己動手種大蒜,可以水培也可以土培;可以觀察各種種子發(fā)芽,如綠豆、黃豆、蠶豆。
這項活動我們堅持了兩個星期,全班參與率非常高,有幾個孩子前三四天找借口不參與,看到其他孩子每天分享自己的觀察日記,他們也心動了,回家也積極準備起來。下面我來分享洪碩同學《觀察日記》的幾個小片段:
10月21日 星期一 多云
我的家里有許多綠豆,從今天開始,我要把它們放進水中,觀察它們每一天的變化。
綠豆身上有一個白點兒,如同它們的眼睛……
10月22日 星期二 陰
今天的綠豆個個長得都不一樣。有的快把外面的“綠大衣”脫掉了,有的脫到一半,有的綠豆好像舍不得它的大衣才剛剛開始脫……
10月23日 星期三 多云
今天的綠豆真讓我大開眼界。有的綠豆身上仍被綠衣包裹著,露出的白肉也很少,可角已經伸出來了。角是白色的,微微泛著黃。有的角歪歪扭扭的,那是插進裂縫里的;有的角直直向上牛氣十足,那是搭在其他綠豆身上;有的角細如發(fā)絲,仍然努力生長……
寫作的素材來自生活,沒有生活,沒有對生活的認真觀察和體悟,怎么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呢?只有細心觀察后,綠豆身上的白點在孩子看來就是綠豆的眼睛;只有細心觀察后,你才能知道綠豆的芽是白色也微微泛著黃;只有細心觀察后,你才知道綠豆的芽千姿百態(tài)。
孩子們每天分享日記就是思維在碰撞,智慧的火花點亮了我的語文課堂。
寫《觀察日記》還發(fā)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周一早晨黃同學把我攔在辦公室門口,他欲語淚先流。我被這個男孩的淚水給怔住了,急忙問他遇到什么難事了。
他哽咽地說:“我土培的大蒜都一個星期了,就是不發(fā)芽,大蒜都腐爛了。”
我連忙安慰他不要急,想一想是不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現錯誤了。
下午,孩子把他土培大蒜的小盆帶來,我發(fā)現孩子把大蒜出芽的尾部插在泥土里,所以導致大蒜沒辦法出芽。
下午,課堂上我請同學們觀察大蒜,讓孩子們說一說大蒜哪一頭放在土里才可以發(fā)芽。
孩子們紛紛舉手發(fā)言,并且說得有理有據。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孩子們有話說,真是生活處處有語文。
課堂上舉手的孩子越來越多,發(fā)言的聲音越來越響亮,不時還響起對同伴稱贊和肯定的掌聲。漸漸地,我發(fā)現孩子們的書寫越來越工整了,作業(yè)的正確率也越來越高了。語文課上孩子的眼里有光了,猶如天上閃爍的星星。
參天大樹挺拔聳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的默默付出;聳立云霄的高樓氣勢撼人,靠的是堅固厚重的基石的默默奉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就是工作常態(tài)。師者,有一顆靜守平凡的心,有一個巧用智慧的大腦,你就能做到“于無聲處聽驚雷,于無色處見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