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真禮
孩子鬧情緒、發(fā)脾氣始終是讓家長頭疼的問題。書和文章看過很多,方法也學了不少,好聲好氣“共情”了半天,孩子的情緒就是無法平復。父母的耐心被徹底耗盡,情緒也跟著崩潰,真的太難了。孩子哭,“共情”為什么沒用?
其實孩子哭只是情緒的表達方式之一,他們可能在說:我很著急、我很生氣、我很懊惱、我很難受、不知道怎么辦……盡管都知道要“和孩子共情”,我們卻常常讓自己筋疲力盡,孩子也始終陷在壞情緒里,可謂兩敗俱傷。問題的關鍵也許是你對孩子使用了“假共情”。
很多家長在學習了共情之后,認為共情就是靈丹妙藥,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直接套用共情的句式:“因為……,所以你感到很……,對嗎?但是……”當說完這句話之后,孩子并沒有如預期的那樣停止哭鬧、發(fā)脾氣,家長就會很疑惑,我也對孩子共情了?。吭趺匆稽c用也沒有呢?
孩子不小心把積木弄倒了,開始大哭大鬧,甚至還把積木摔了,很多媽媽會說:“積木倒了,你很生氣,對嗎?媽媽理解你,但是我們不能摔東西哦!”但說完之后,孩子并沒有停止哭鬧。這其實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是走腦不走心的“假共情”。我們期望通過套用共情的句式,來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和理解,進而停止大哭大鬧、摔東西、撒潑打滾等我們看來很糟糕的行為。
就像剛才那位媽媽一樣,她看似是在共情孩子,但是并沒有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孩子為什么會有這些所謂的“不良行為”,也沒有真正看到這些行為背后,孩子的需求和隱藏的情緒,而是著急地想通過共情達到讓孩子不哭的目的,也就是利用共情的方式來控制孩子。而孩子的感受力是極其強的,他們能夠聽得出來我們是飽含真誠地接納和理解,還是披著共情的“外衣”在敷衍他們。長時間下來,孩子眼里,我們的共情只是要說服他的前奏,是用來控制他的工具。
而真正的共情,是站在孩子的立場,說出、并認同孩子的感受和體驗。當我們設身處地體驗孩子的情感,就能感受到,孩子花了很長時間搭這個積木,還沒來得及分享他的杰作,積木就倒掉了,他一定沮喪極了。以他手眼的協(xié)調(diào)能力,搭積木并不容易;以他的語言發(fā)展能力,他也很難描述自己的心情,所以他需要用哭和摔東西來表達。只有體驗到孩子的內(nèi)心,我們才能設身處地理解他當時的感受,也才能真正共情到孩子。
所以,停止哭鬧和發(fā)脾氣并不是共情的“終點”。我們不能用“是否哭”和“是否聽話”來衡量共情的效果和價值。
共情的另一個陷阱就是過度共情,很多媽媽在學習了共情之后,覺得要想讓孩子的心靈不受到傷害,就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感受,以至于把感同身受變成了對感受的過分在意。對孩子過度共情,會適得其反,父母的回應會令孩子對自己的感受感到困惑。比如:孩子走著走著,摔了一跤,可能他本身并沒有感到特別難受和想哭,這時媽媽連忙跑過去抱著孩子說:“哎呀,寶貝一定摔疼了吧,沒事,媽媽在呢,媽媽幫你呼呼,不疼啊?!北緛頉]事兒的孩子,突然哇地就哭了。事實上,孩子的感受不需要被過度保護,而是需要被認真對待。
共情應該是讓孩子學會自我感知和探索,在實踐中去感知自己在遇到不同事情時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采取什么樣的方法能讓自己好一些。不斷地體驗中,孩子才能形成一個客觀、真實的自我認知,也才能更有勇氣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例子中的媽媽,她并沒有真正地進入到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是在用“我以為”來代替孩子的感受。長時間下來,會讓孩子混淆媽媽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無法確認和識別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感受。本來他自己摔倒了,拍一拍衣服就起來繼續(xù)玩,媽媽的過度共情會讓他覺得“我摔了就應該疼、應該哭”。未來面對很多事情,他可能都會猶豫不決,懷疑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不敢去勇敢嘗試。所以父母要做的是,在孩子經(jīng)歷這一切的時候,能夠給予孩子信任,傾聽他們的心聲,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從而有勇氣深入地探索和感知自己的內(nèi)心。
態(tài)度比語言更重要。共情雖然有一定的句式,但生搬硬套的效果并不好。因為,態(tài)度往往比語言更重要,孩子從我們的態(tài)度中能夠感知到,媽媽是否真正理解我。共情孩子其實有很多方式,這里我并沒有去套用公式,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陪伴和安撫,這一個簡單的動作,已經(jīng)足夠向孩子傳遞我的理解和接納。所以,有時我們不要急于為孩子的感受賦予一個標簽,比如“你現(xiàn)在很難過”“你一定很生氣”。要給孩子自主處理情緒的空間,因為情緒有時是復雜的,標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感同身受的態(tài)度。只要持有這樣的態(tài)度,那么一個眼神、一個擁抱、默默的陪伴,都是共情。
放下成人的價值判斷,接納孩子的情緒。情緒沒有對錯之分,情緒是孩子對當下事件的一種內(nèi)在體驗和感受,而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不應該以自己的價值判斷來衡量孩子的感受,而是應該去接納。先不要急于和孩子的觀點較勁,不要說:“你怎么可以這樣說呢?那是你親弟弟?!倍且槍⒆拥母惺苷f:“看起來你很氣?!敝挥挟敽⒆拥那榫w被我們看見的時候,才能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也才能把情緒釋放出來,使得“理性大腦”恢復工作。
幫助孩子識別和表達情緒。孩子不認識情緒,就說不出來,只能哭和發(fā)脾氣,這是他們唯一能做到的表達方式。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帶著孩子去做情緒的識別和理解,這是孩子習得情緒管理能力的第一步。而孩子的情緒識別需要我們像教小寶寶認識眼睛、鼻子、嘴巴、身體各個部位一樣,先給孩子的情緒命名,再讓孩子在生活中不斷去重復運用。
引導孩子反思復盤,找到解決方法。最后,共情并不代表單純地接納,我們還需要向前一步,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僅僅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去引導孩子找方法,孩子也不會得到有效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