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雷 顏天裔
自從追隨劉備,魏延開啟了開掛式的人生: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shù)有戰(zhàn)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zhèn)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擋一方的大將,鎮(zhèn)守漢中十余年;劉備即位后,拜鎮(zhèn)北將軍。但魏延的職場并不快活:老板器重他,但頂頭上司諸葛亮看他橫豎不順眼。在諸葛亮手下,魏延被使用、被提防、被排擠。戰(zhàn)功累累、對蜀漢忠心耿耿的魏延一開始就被戴上有反骨的標簽,最終落個身首異處、夷滅三族的下場。
從無名小卒到戰(zhàn)功赫赫,魏延的職場生涯本該是成功男孩的勵志故事,卻不小心成了魏延式悲劇,令人唏噓。人們往往把魏延的職場悲劇歸結(jié)為諸葛亮的用人思維偏見,但作為對公司忠心可鑒又能力出眾的魏延,更需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成功跨過直級上司諸葛亮這道坎。
應(yīng)聘時,經(jīng)常會被問到為什么離開原公司,聰明的求職者決不會把前老板和原公司罵個體無完膚?!度龂萘x》中的魏延,則用實際行動告訴劉備:“我之前的領(lǐng)導(dǎo)一無是處!”
關(guān)公戰(zhàn)長沙時,長沙太首派黃忠出戰(zhàn)關(guān)羽,二人戰(zhàn)得難舍難分。黃忠一個馬失前蹄,關(guān)羽并沒有乘人之危,而是選擇了義釋黃忠;次日再戰(zhàn),黃忠箭射關(guān)羽盔纓,以報昨日不斬之恩。長沙太守韓玄因此大怒,欲殺黃忠。這時,韓玄手下大將魏延殺韓玄、救黃忠、獻長沙、投關(guān)羽……一氣呵成。
面對新老板劉備,黃忠和魏延的職場人設(shè)立見分曉。
《三國演義》中記載:“(魏延)當日救下黃忠,教百姓同殺韓玄,袒臂一呼,相從者數(shù)百余人。黃忠攔擋不住。魏延直殺上城頭,一刀砍韓玄為兩段,提頭上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長。”魏延是主動找關(guān)羽應(yīng)聘。
比起魏延,黃忠顯得極不情愿。“(關(guān)羽)安撫已畢,請黃忠相見,忠托病不出。云長即使人去請玄德、孔明。”劉備親往黃忠家相請,黃忠方同意歸降,但有一個條件—“求葬韓玄尸首于長沙之東。”
“至死甘心無怨望,臨降低首尚懷慚。”這是羅貫中對黃忠的評價。因為對前一份工作的忠誠,黃忠在劉備和諸葛亮心中有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魏延就不一樣了。諸葛亮送給魏延的見面禮是“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币驗閯涞那笄?,諸葛亮放魏延一條生路,仍不忘呵斥道:“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
可見,魏延這個主動送上門來的求職者,并未讓領(lǐng)導(dǎo)們一見鐘情,反倒是多了幾分提防。
如果劉備發(fā)布招賢令,魏延慕名而來,那是雙向選擇,雙方處于平等地位。歸降就不一樣了,若想擺脫被動局面,必須創(chuàng)造一個臺階,制造一個英雄惜英雄的場景,從而讓歸降像應(yīng)聘一樣體面。
面對諸葛亮的呵斥,魏延沒有不卑不亢,而是“諾諾連聲而退”,為以后在諸葛亮面前永無翻身之日埋下伏筆。其實魏延完全可以大義凜然“求”諸葛亮殺了自己:
首先,“食其祿而殺其主”是為黃忠老將軍鳴不平,而非為一己之功名利祿。韓玄不許別人替黃忠求情,不殺韓玄就無法救黃忠。魏延應(yīng)該“求”諸葛亮殺了自己,以解對前任老板的愧疚之情。
其次,“居其土而獻其地”不是為一己之私利,獻的對象正是漢室宗親劉皇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币幌蛞匀柿x著稱的劉皇叔以“興復(fù)漢室”為己任,這天下不應(yīng)該歸于漢室嗎?你諸葛亮看不起我魏延,我也看不起你諸葛亮!魏延應(yīng)該“求”諸葛亮殺了自己,以慰天下人向善之心。
最后,我魏延英雄惜英雄,心中一直向往劉皇叔。不料我奔劉備這位老板而來,他的下屬卻不懂得愛惜人才。魏延應(yīng)該“求”諸葛亮殺了自己,自己心系漢室,但與劉備有緣無分,如今死而無憾。
以劉備和諸葛亮的情商,總會打個圓場,讓魏延體面地歸順。就像當初關(guān)羽義釋曹操,雖說落得個“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的名聲,可諸葛亮卻要依軍令狀將其斬首,此時領(lǐng)導(dǎo)力超高的劉備卻從中說和:“昔吾三人結(jié)義時,誓同生死。今云長雖犯法,不忍違卻前盟。望權(quán)記過,容將功贖罪。”自此,君臣和諧。諸葛亮和魏延本也該惺惺相惜,卻變成一物降一物。魏延在大老板手下如魚得水,卻在頂頭上司的陰影下好不窩囊。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開始就認定魏延有反骨,不管魏延自己是否承認,長相就在那里。
說魏延有反骨,許多人都不會同意,至少他對劉備忠貞不貳。漢中大戰(zhàn)時,魏延和曹操曾經(jīng)在戰(zhàn)場上正面相遇。曹操欣賞魏延的勇猛,親自招降,卻換來魏延一頓痛罵;諸葛亮去世前召開軍事會議,壓根沒讓魏延參加,而是向楊儀布置退軍之策。魏延慨嘆北伐大業(yè)因諸葛亮一人去世而毀于一旦實在太遺憾。面對諸葛亮的不信任、楊儀的排擠、劉禪的昏庸,魏延仍然沒有選擇投降曹魏。無論怎么看,都不像是有反骨的樣子。
羅貫中描寫《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多是“七分真、三分假”的形象,但在描寫魏延時,卻是“七分假、三分真”,以至魏延留下了個“腦后生反骨”的名聲。即便魏延起初沒有造反之心,但如果任其發(fā)展,結(jié)果與造反無異,也就不知不覺中成了“反骨仔”。
首先,魏延是有前科的。
《三國演義》中,魏延登場時的形象就是個十足的“反骨仔”:劉備軍為曹操所迫,走至襄陽,劉琮聽信蔡瑁之言不讓劉備進城。當時魏延就挺身而出,大開城門招劉備軍隊入城。雖然劉備為免驚擾百姓而決定不進城,但魏延已是典型的抗旨不遵了。后來,魏延無奈投誠韓玄,但翻臉比翻書還快。兩次充當“反骨仔”,魏延都有充分的理由,都是為了心中的仁主劉備。如果將來某一天和劉備價值觀不合,會不會再次成為“反骨仔”呢?
其次,和上級意見不一致時無視軍令。
于諸葛亮北伐時獻“子午谷奇謀”之策,但未被諸葛亮采納,因此在奉命進攻箕谷時無視諸葛亮的軍令。當時,魏延和陳式一唱一和,當著三軍士兵的面公開笑話諸葛亮。陳式說諸葛亮要是小心的話,怎么會丟了街亭呢?而魏延直接譏諷諸葛亮說,要是早聽我的,出兵子午谷,不要說長安,就是洛陽也攻下來了。陳式直接說,我們出兵箕谷,到祁山下寨,到時,看丞相羞不羞?二人無視諸葛亮軍令,結(jié)果中了魏軍之計,損兵折將。
最后,違反諸葛亮遺命,是忠心耿耿地造反。
魏延北伐的決心甚至比諸葛亮還要迫切,但人在職場,難免被誤解、被排擠,難免遭遇不公正待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拒絕讓最能打的魏延參加重要軍事會議,將自己死后的權(quán)力交給不如魏延的楊儀,還讓魏延給楊儀斷后……一系列安排都值得商榷。魏延沒有反叛蜀漢,但他不顧大局、自作主張率軍反攻楊儀,再一次不知不覺中充當了“反骨仔”的角色。
無意識的“反骨仔”,諸葛亮怎敢重用?如果“子午谷奇謀”成功了,魏延會不會打著“清君側(cè)”的旗號大義凜然地造反呢?
那么問題來了,諸葛亮和魏延誰更有智慧?至少在魏延眼里,諸葛亮這個頂頭上司遠遠不如自己。
魏延自有其道理?!白游绻绕嬷\”是一步險棋,這樣的建議怎能被“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采納。但魏強蜀弱,靠實力PK,蜀漢哪里是曹魏的對手?休養(yǎng)生息,培養(yǎng)實力,曹魏不會給蜀漢這樣的機會。取勝,還是“子午谷奇謀”這樣的戰(zhàn)術(shù)才有一線希望。
魏延是個給點陽光就燦爛的人。劉備敢于重用魏延,因為劉備能駕馭得了他,他也是劉備的忠實粉絲。
魏延善養(yǎng)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老子說:“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币馑际钦f,懂得“道”的圣人做事方正而不孤立,有棱角但不刺傷別人,正直而不放肆,有光亮但不讓人覺得刺眼。如果魏延能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就好了。但無性格,不魏延。“性格高傲,性情極惡”并不是魏延職場悲劇的主要原因。除了不知不覺成了“反骨仔”,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和老板之間還隔著諸葛亮這個與之互不待見的頂頭上司。
《易經(jīng)》乾卦的象辭說:“初九,潛龍勿用?!彪[喻事物在發(fā)展之初,雖然勢頭較好,但比較弱小,所以應(yīng)該小心謹慎,不可輕動。遇到諸葛亮這樣的頂頭上司,如果魏延懂得潛龍勿用的道理,有武功、懂計謀、身體好、忠心耿耿的他終將有理由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何懼“既生延,何生亮”。
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里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魏延“子午谷奇謀”的構(gòu)想是這樣的:諸葛亮率主力大張旗鼓地攻隴西,自己則率一支奇兵出子午谷,奇襲關(guān)中咽喉— 長安。只要長安一下,關(guān)中震動,人人自危,諸葛亮將更有希望拿下關(guān)中。魏延若成功,就是蜀漢的韓信。有諸葛亮這個頂頭上司在,“子午谷奇謀”只能是魏延的一廂情愿。如果魏延熬到“飛龍在天”那一天,新的“子午谷奇謀”還會誕生。
只要跨過諸葛亮這道坎,魏延式的職場悲劇可以避免,蜀漢集團的命運也可以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