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艷華
Sibelius 軟件在當前的音樂科技教育中是使用比較廣泛的軟件,對于音樂教學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因此在音樂科技教育中,很多高校的音樂教師會將Sibelius 軟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音樂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提高了音樂教學的質量。在當前的市面上有多種樂譜制作軟件,但是與Sibelius 軟件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功能上的差距,Sibelius 軟件適用于多種不同樂譜制作,最大程度上滿足了音樂創(chuàng)作者個性化的作曲記譜的需求。
在音樂科技教育中,尤其是在和聲部分,音樂知識是比較理論化的,需要掌握的內容比較多也比較瑣碎,對于作曲、譜曲來說,Sibelius 軟件的功能設計比較全面,可以較快速地讓學生上手學習和使用。對于音樂科技教育來說,Sibelius 軟件的應用可以創(chuàng)新音樂曲譜創(chuàng)作的方式,提高音樂科技教育的質量和有效性。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樂理知識是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基礎內容,但是樂理知識比較繁雜,理論性比較強,基于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和音樂知識還不夠全面,因此在樂理知識的理解上比較困難。例如讓學生理解和弦的多種用法,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精力才能讓學生理解并使用,然而真正理解的學生也多是少數(shù),學生只理解和弦的理論知識,然而在實際的使用中還比較生澀,對于和弦的音響效果也難以靈活地在曲譜中使用。但是利用Sibelius 軟件就可以在五線譜中輸入相應的音符,Sibelius 軟件便可以發(fā)出與五線譜相應的聲音。Sibelius 軟件使學生在學習和理解和弦效果的同時,還可以聽到和弦的具體音響效果,使學生掌握和弦的使用方法和在曲譜中運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通過使用Sibelius 軟件的音樂科技教育方式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樂譜制作的積極性,開闊了學生們的音樂視野,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這有利于學生對樂理知識的理解。從教學的根本上來說,更新了傳統(tǒng)單一的音樂教學模式,豐富了音樂科技教育的教學內容,而且使比較抽象和復雜的音樂理論教學變得形象和生動。
在音樂科技教育中,視唱練耳教學是學生基本音樂知識結構的基礎。音樂需要鍛煉聽覺,良好的音樂聆聽訓練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控音樂的節(jié)奏。在視唱練耳的音樂教學中,可以利用Sibelius 軟件進行音準和音樂節(jié)奏方面的練習。Sibelius 軟件的音高經過專業(yè)的測試,是符合標準的絕對音高,不會出現(xiàn)其他樂器容易出現(xiàn)的跑音現(xiàn)象,而且Sibelius 軟件對于節(jié)奏節(jié)拍的精確度進行了精密的計算和專業(yè)的調試,節(jié)奏和音高的誤差可能性小。在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先將本節(jié)課程的內容輸入到Sibelius 軟件中,音樂老師接著引導學生對樂譜中所涉及的旋律和節(jié)拍等內容進行分析和給予直觀感受,在掌握準確的音準、音高的基礎上讓學生跟唱,將學生的跟唱片段輸入到Sibelius 軟件,將學生的試唱旋律與Sibelius 軟件中播放的旋律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會兩者之間的區(qū)別。而且在Sibelius 軟件上,教師可以根據(jù)課程內容和學生的試唱表現(xiàn)選擇旋律調節(jié)的速度,就其中需要重點學習的片段進行自由的選擇,對樂譜片段的關鍵內容進行播放和分析,并帶領學生仔細研究和分析。結合Sibelius 軟件進行音樂科技教育的教學,與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相比,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對于學習樂譜知識和音樂旋律的興趣。
在音樂的理論核心課程中,和聲學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和聲學是音樂科技教育中,理論和實踐部分結合比較緊密的一門學科。然而在傳統(tǒng)的音樂科技教學中,教師以講解數(shù)學的教學模式為學生講解和聲的理論知識,導致很多學生的關注點只放在了如何避免和聲連接出現(xiàn)錯誤這個問題上,這很不利于學生的系統(tǒng)學習。這種音樂教學模式一方面不利于學生掌握和聲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會導致學生學習的困難程度加大,進而失去對和聲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影響音樂教學的有效性。但是使用Sibelius軟件,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和聲作業(yè)輸入到Sibelius軟件中,讓學生通過個人的對比以及和其他同學之間的對比,對自己的和聲練習做出比較客觀的評價,而且這樣的方式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和其他同學之間的差距,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另一方面通過和標準和聲以及和其他同學的和聲對比,可以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并總結自己在和聲學的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通過Sibelius 軟件的播放,了解到自己在學習了和聲的理論知識后寫出的和聲連接,在實際的樂器播放中會產生怎樣的音樂效果。通過教師的教學和Sibelius 軟件的對比,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的音樂學習,讓學生對于音樂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內容——和聲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引起重視。
除此之外,音樂教師還可以根據(jù)不同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在Sibelius 軟件中寫出的和聲連接進行變化。這樣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通過Sibelius 軟件與其他專業(yè)的結合,實現(xiàn)和聲學與其他音樂專業(yè)課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對于音樂科技教育有一個系統(tǒng)的整體的認識。
多聲部的合唱教學與其他專業(yè)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多聲部的合唱教學除了要考慮每個人對于節(jié)奏和音律的把握,還要考查學生對于合唱團體的合作演唱契合度,因此多聲部的合唱是比較綜合的音樂教學課程,既考驗學生的音樂學習本領,也考驗音樂教師的團隊教學能力,在多聲部合唱教學中既要聽出整體音樂表現(xiàn)出的和諧統(tǒng)一,又要在和諧統(tǒng)一中清晰地分辨出不同聲部之間的差異以及在多聲部的合唱中所表現(xiàn)出的層次感,最終在和諧和差異中實現(xiàn)聲部合并,達到合唱音響的均衡演唱效果。
在傳統(tǒng)的合唱教學中,音樂教師會把大部分的音樂教學時間花費在引導學生練習聲部的合并內容上。但是當前學生對于音樂理論、實踐學習和運用的能力是參差不齊的,而且大多數(shù)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還不夠完善,視唱練耳的綜合水平并不是很出眾。所以在進行多聲部合唱的教學和練習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不同聲部之間相互跟跑的情況。這些現(xiàn)象會嚴重影響合唱的效果。
因此音樂教師在音樂科技教育中可以使用Sibelius 軟件把合唱的譜曲輸入到其軟件中,讓學生通過Sibelius 軟件體驗多聲部合唱的實際效果,使得學生可以從聽眾的角度去聆聽合唱團隊所演唱的合唱效果,以及自己的聲部在合唱中的表現(xiàn)??梢韵茸寣W生聆聽一遍標準的多聲部合唱作品,通過其他合唱團隊對合唱作品的演繹,體會合唱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內容。Sibelius 軟件還可以播放多聲部合唱中不同聲部的單獨分軌,在自己聲部的音軌中,看著音樂曲譜進行跟唱練習,以及進行音軌的對比,分析自己的問題所在。對于多聲部合唱中在音高音準方面表現(xiàn)不太好的同學,通過Sibelius 軟件的跟唱可以幫助他們進行音高音準的修正,更好地掌握準確的音高音準。
Sibelius 軟件還可以將多聲部合唱的每個聲部單獨地導出來,由各個聲部的學生同時根據(jù)自己的聲部進行跟唱練習,這對于多聲部合唱的教學和練習來說,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提高了老師和學生的教學與學習效率,而且Sibelius 軟件的跟唱模式可以循環(huán)使用,讓學生進行多次重復的練習,有利于學生增加對合唱作品的熟悉程度,更好地演繹多聲部的合唱作品。
Sibelius 軟件一方面可以讓音樂科技教育的教學課堂變得更加有吸引力、更加有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在使用Sibelius 軟件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個人的音樂學習能力和曲譜的能力。通過使用Sibelius 軟件的音樂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習的難度,減輕學習音樂樂理知識的壓力,更加輕松愉快地收獲知識。無論是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還是對個人專業(yè)技能的提升都起著積極的作用,而這需要音樂科技教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合理地采用Sibelius 軟件的教學措施,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1]孫小鈞:《探音樂之基底 尋對話之平等——論“描寫音樂形態(tài)學”理論話語的建構》,《音樂生活》2021年第7 期,第15-17 頁。
[2]袁艷華、吳海洋:《淺析音樂軟件Sibelius 的實際應用》,《藝術家》2020年第4 期,第44 頁。
[3]趙曉林:《制譜軟件Sibelius 在現(xiàn)代音樂教育中的運用》,《戲劇之家》2020年第2 期,第126-127頁。
[4]白潔、王晶:《打譜軟件在聽音訓練中的應用研究》,《牡丹》2019年第26 期,第65-66 頁。
[5]馬松青:《Sibelius 在音樂理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北方音樂》2019年第39 期,第164+169 頁。
[6]顏胤盛、佘琳:《音樂軟件在曲式分析教學中運用之研究——以音樂軟件Sibelius 為例》,《北方音樂》2018年第38 期,第91-92 頁。
[7]丁陽:《Sibelius 軟件在“音樂理論基礎課程”教學中的實踐——以伊犁師范學院為例》,《音樂時空》2016年第6 期,第146+145 頁。
[8]許月:《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多聲部視唱教學研究》,《音樂生活》2021年第7 期,第48-50頁。
[9]查建敏:《高校音樂教學中數(shù)字音樂對傳統(tǒng)音樂的滲透分析——評〈數(shù)字化音樂教學軟件設計與制作〉》,《科技管理研究》2021年第41 期,第210頁。
[10]張娜:《高校音樂教育新時代轉變及其對教師的影響與要求》,《音樂生活》2020年第12 期,第67-69 頁。
[11]張思:《音樂軟件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參花(下)》2020年第3 期,第116-11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