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英偉(天津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天津 300350)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凝聚了中華文明寶貴的精神價值與文化內涵,形成了中華民族鮮明的道德情感與精神標識,貫穿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生息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孕育出無數(shù)可歌可泣、蕩氣回腸的仁人志士與英雄事跡??梢哉f,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建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最深厚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沃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之功用在于培養(yǎng)人才以適于時代進步的發(fā)展。縱觀中華文化的內容,大多同時兼顧了人文價值與教育意義,真與善與美要在人的主體性完善中實現(xiàn)。因此,可以說中華文化的起始點與落腳點,都落于人,培養(yǎng)什么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思考。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里,尤為注重對于人的關懷。儒家認為的理想人格,是既能夠崇尚道德,踐履仁義,又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圣外王”之才,這樣的人稱之為君子。
君子的內涵最早來源于“君”與“子”兩個概念的融合,“君”往往為君王、君主之意,而“子”在古代是對男子的尊稱,“君”與“子”的合稱,早期只用來對統(tǒng)治階級、皇權貴族的一種稱謂,體現(xiàn)著階層和地位的性質。而到了《周易》時期,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記載。可以看出,此處的“君子”已不再是一種體現(xiàn)階層地位的象征,而是被賦予了像天地一樣具備著精神品質的內涵。此后,儒家將君子概念繼承與發(fā)展,繼續(xù)擴充、強調了其內在的精神性,完成君子從“位”到“德”的轉變。如孔子在《論語·子罕》中將“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視為君子之道的具體內容,將“仁”“智”“勇”的概念灌注于君子的內涵當中。在《論語·里仁》里,孔子又將“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弊鳛閰^(qū)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又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恥其言過其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等。在《論語》全書100多處關于君子的記錄中,大部分的君子是在形容一個具有崇德品德,又能夠將內在修養(yǎng)實踐于行動,服務于他人的形象。而君子的這種人格特性,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如梁啟超在其作品《孔子與儒家哲學》中指出:“孔子所謂的學,不是傳授學問,而是要學來養(yǎng)成自己的人格。用抽象名來表示即仁,用具體名來表示,叫做君子?!睜柡蟮娜寮遥缑献印熬右匀蚀嫘?,以禮存心”、荀子“乃所謂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均延續(xù)了君子人格化、道德化的含義。
“立德樹人”作為現(xiàn)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既為新時代的教育指明了方向,設定了標準,同時也為新時代育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既是“立德樹人”要回答的時代考題,又是交付的一份歷史答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育人初心。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通過一定的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價值標準、行為準則等對大學生進行的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影響,旨在通過一系列有計劃、有目的、有次第的教育,培養(yǎng)出內在具有崇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外在兼具遠大使命抱負,嚴于律己又能守正創(chuàng)新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通過思想道德教育,能夠讓大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因此,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的關鍵一環(huán)。
君子人格當中所蘊含的理想信念、道德觀念、精神價值等思想意識,是豐富當代大學主體自覺與個體修養(yǎng)的重要思想淵源;君子人格當中所闡發(fā)的孝悌忠信、誠信友善、忠恕之道、以和為貴等人倫綱常,是當代大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君子人格當中所提倡的家國一體、盡忠報國、心憂天下、兼濟入世的大我精神,是激發(fā)當代大學生愛國情懷與時代擔當?shù)木褚劳小F浯?,儒家在君子人格教育中所采用的例如有教無類、學不躐等、因材施教等的教育方法,也是當代高校在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應該繼續(xù)繼承吸納、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再者,君子人格所孕育出的諸多典型人物與事跡,又能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優(yōu)秀的案例資源。因此,君子人格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是堅持思想道德教育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落實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性與針對性的必然需求。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作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之一,同時孕育出儒家君子人格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君子人格一脈相承,相互補充。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大學生培養(yǎng)“仁者愛人”的人文情感、力行“行己有恥”的修養(yǎng)要求、遵循“義以為上”的價值標準、“以禮正身”的行為準則,能夠在君子人格中找到理論依歸。同時,君子人格所倡導“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念、“無信不立”的誠信觀念、“有教無類”的平等觀念、“以人為本”的人本觀念,均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吸納,凝練成為其自身的重要內容。而且,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人格追求,也恰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社會、國家三大層面的價值體系形成邏輯契合。因此,君子人格所蘊含的豐富思想資源,不僅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精神與價值的源泉,同時能為大學生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和可操作性的指導。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擺脫機械、迷信的“神”、“帝”說從而轉向對人自身關注的人文精神,其重要的標志就是對“德”的重視,因此,德在整個傳統(tǒng)文化當中占有著極高的價值地位?!洞髮W》有云:“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君子應該首先注重德行。君主有德行才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會有國土,有國土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使用。德行是根本,財富是末事。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云“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意為才能是德行的憑借,德行是才能的統(tǒng)帥。在此,我們可以看出傳統(tǒng)儒家在育人觀念中對立德的強調。在新的歷史時期,“立德樹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務,依然體現(xiàn)出道德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下的突出地位。在某種意義上說,立德是達到樹人結果的前提和手段,樹人是立德的目標與歸宿。無論是在傳統(tǒng)君子人格教育中還是在新時代的教育體系下,“立德樹人”成為超越時空、具有亙古生命力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傳統(tǒng)儒家君子人格教育中汲取營養(yǎng),有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傳統(tǒng)君子人格教育與當代思想道德教育其實質上都是一種育人過程,都是要對人經過一系列的引導與培養(yǎng),使其最終能夠達到一種理想人格狀態(tài)。這種理想人格既是個體的自我完善、全面的發(fā)展,同時又能適應于時代任務。首先,從個體自我價值上說,君子人格關注對個體仁愛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的心性培養(yǎng),形成“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的“五?!薄鞍说隆?。個體一旦具備了這樣的心性情感與道德品質,也就完成了人格上的完善與升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個體目標是實現(xiàn)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法制、道德等方面理論與實踐的引導,使個體具備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最終能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次從社會與國家的層面,思想道德教育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家國意識、擔當意識、奉獻意識的引導與教育,使大學生能夠自覺放大格局與擔當,將小我擴充為大我,投入到社會建設與國家發(fā)展之中。在儒家的君子人格當中,同樣倡導人們 “學而優(yōu)則仕”,鼓勵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拍軌蜻~進仕途以造福一方。窮可以獨善其身,而達要兼濟天下?!抖Y記·大學》中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求,是讓那些有理想人格追求的人首先提升自己的才德與能力,以自身為起點,擴而廣之于家庭、社會與國家,將自身價值實現(xiàn)于奉獻社會與國家之中。
在君子人格的內涵當中不僅蘊藏了深刻的人文思想與精神價值的理論,在君子人格的培育與完善的過程當中,也形成一套科學的教育原則。這些教育原則同樣適用于當前的思想道德教育,被思想道德教育所借鑒。
第一,教育公平原則??鬃娱_啟了創(chuàng)辦私學之風,使下層的庶民子弟也能夠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在孔子之前,辦學與受教育的權利都被統(tǒng)治階級所壟斷。自孔子起,不管是皇宮貴族還是普通百姓,只要你有虛心求學的意愿,孔子都會予以教會。故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其次,孔子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真正尊重每位學生的人格尊嚴?!坝薪虩o類”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因身份、智商、年齡、地位等的界限劃分,使每一位學生能夠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儒家君子人格教育中這種教育公平的原則,與當代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學生個體性,促進學生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第二,引導式教育原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鬃釉诮逃龑W生時,要求學生如果沒有自主性的思考和自主性的發(fā)問,則不予啟示和闡發(fā)?!墩撜Z》中同時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生的學與思考同等重要,學習的過程中應當將所學經過思考、梳理、總結內化于身。這樣的啟發(fā)式原則,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培養(yǎng)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習慣與能力。在當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同樣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啟發(fā)式與討論式等形式相結合,旨在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第三,教學的次第性原則。儒家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循序善誘”的原則,講究“學不躐等”,強調教學的次第性。知識技能的獲取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淺顯到深刻的過程,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學生心智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識能力發(fā)展規(guī)律,不可急功近利。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學,同樣遵循“循序善誘”的教育原則,在教學中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由表及里,才能讓學生真正將思想道德與精神價值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教育工作水平的根本標尺。思想道德教育課程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一環(huán),是教學的主引擎、思想道德引領主陣地,而教材作為高校開展思想道德教育課程的主要載體,承載著傳遞信息、情感、價值的功能,因此高??梢酝七M將君子人格文化更多的融入教材,擴充教材中君子人格內容的比例,以達到君子人格教育之目的。例如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為例,前文已經探討君子人格中“修齊治平”的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大方面的邏輯契合,那么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章節(jié),則可以編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人格內容。儒家君子人格追求“天人合一”的天人關系,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一觀念可以融入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生態(tài)文明建設章節(jié),擴充“綠樹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發(fā)展理念。儒家“民胞物與”的思想,主張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愛人和一切的物類。這樣的思想可以融入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章節(jié),有益于學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理解。再者,可以將君子人格文化當中典型的人物與事跡融入進教材,為學生樹立君子人格的榜樣。
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校園文化環(huán)境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道德觀念、思想內涵。荀子講:“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因此,將君子人格融入高校校園文化環(huán)境當中,塑造君子文化特色的校園物質、精神文化環(huán)境,便可以潤物無聲的對學生進行君子人格的影響。首先校園物質文化包括雕塑、文化長廊、宣傳標語等,將君子人格文化的元素融入到這些硬件設施當中,如在校園中塑造孔孟的人物雕塑、打造儒家文化長廊、張貼圣賢名言警句、警示標語、人物事跡等,可以讓學生在目之所及內直觀地接觸到君子文化的熏陶。再者,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可以加強學生傳統(tǒng)文化主題的社團的建設,如詩詞社、禮樂社、書法社等,讓學生能夠在文學、藝術等方面涵養(yǎng)君子人格,同時促進君子人格元素的校風學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