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陽市第一中學/吳浩
“去摘蒿子嗎?”
鄰家阿婆總會在春分這幾天邀上奶奶。她們帶著竹籃和小板凳,在田間的小路上一邊走一邊聊家常,遇上長得好的蒿子便會停下腳步,將這些嫩綠“一網(wǎng)打盡”。
春分,太陽直射點在這一天回到赤道,晝夜在這一天被平分,蒿子可以早早地吸吮暖陽,散發(fā)出獨屬于它的淡淡清香。
“快來快來,這里有好多蒿子呦!”奶奶像看到寶藏一般,趕緊喚來鄰家阿婆。奶奶的手快速從一堆蒿草中掠過,兩只手同時開工,鮮有“漏網(wǎng)之魚”;如果有,那也是留給下一個春天的。
奶奶深諳時令的奧秘,什么季節(jié)該做什么她都知道。做了什么好吃的,她都要給姑伯們送去。農(nóng)民們將種子埋進土壤中,待春過秋及,花開花落,在無限的期許中等待這件時間的藝術品。奶奶把味道深植在姑伯們心中,讓它們慢慢發(fā)芽、成長,讓它們足以成為一片綠蔭。
摘過蒿子的手染上了這種淡雅的清香,我想這應該是春天特有的氣味。奶奶將洗凈后的蒿子切碎,把藏在蒿子里的清香全部釋放出來,廚房、后院,甚至整個春天都沾上了蒿子的清香。切碎后的蒿子換上了墨綠色的衣裳,流出的汁水與蒿草混合上糯米粉、粳米粉,這便是蒿子粑粑的雛形,然后用手搓成餅或團子便可下鍋。蒿子可油炸,也可烹蒸。油炸后的蒿子粑粑有著焦脆的外衣,一口咬下,里面卻是軟糯的,油脂賦予了蒿草新的生命力。于我而言,我更喜歡蒸粑。只需將一個個蒿團隔水碼放,剩下的一切都交給時間。在水蒸氣的作用下,蒿子粑粑顯出糯米特有的晶瑩,蒿草的清香完全被鎖住,只要輕輕一咬,那香甜便會一瞬間迸發(fā)。在蒸好的蒿子粑粑上撒一層黃豆粉,這是奶奶的獨創(chuàng),青與黃撞出滿滿的春意,大豆的醇厚與蒿子的清甜完美結(jié)合,讓人忍不住大快朵頤。
蒿子在唇齒間留下了綠色,也留下了春天。
臨行前,奶奶提來蒿子粑粑和一大袋蔬菜。黃昏比以前來得晚了些,天空呈現(xiàn)出淡淡的藍紫色。無云的天顯得格外廣闊,似乎可以容下一切,穹宇下的我們又顯得如此渺小。
黑夜降臨,奶奶獨自站在大壩上,望著漸漸遠去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