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軍,龍 煒,洪桂云,龍再藝,楊之輝
(1.貴州省威寧縣民族研究所,貴州 威寧 553100; 2.貴州省威寧縣少數(shù)民族古籍文獻研究中心,貴州 威寧 553100; 3.貴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4.貴州省威寧縣第一小學,貴州 威寧 553100;5.貴州省威寧縣板底鄉(xiāng)板底中學,貴州 威寧 553100)
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人民可謂“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我國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四川和廣西等地,不同地區(qū)的彝語民歌雖具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點,但總體上具有較多的相似性。彝語民歌類型多樣,歌詞生動,旋律優(yōu)美。然而,如何將美麗的彝語民歌準確、生動、得體地翻譯為漢語,使其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共享的文化成果,這始終是彝語民歌翻譯工作的核心問題所在。翻譯失當便會導致文本的誤讀和曲解,甚至使彝族民歌喪失原本的精神面貌。
“賦”“比”“興”是我國各民族唱詞修辭手法中最常見的三種。朱熹《詩集注》中指出:“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敘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以物喻志);“興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詠之詞也”(文已盡而意有余)。按照這種解釋,“賦”就是陳述,鋪陳的意思;“比”相當于現(xiàn)代修辭的比喻;“興”的基本含義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簡而言之,“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jīng)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是從一個事物聯(lián)想到另外一件事物。這首情歌采用了“興”的修辭手法,演唱對象從月亮、菜花逐步引出姑娘,由物及人,層層遞進,是彝族男女之間非常委婉、靦腆的愛情敘事。歌曲旋律悠揚婉轉(zhuǎn),主題突出,且反復強調(diào),使得羞答答的姑娘們仿佛在向人們訴說青年男女對愛情必須忠貞的道理,也是對心儀的小伙子的忠告。
嚴復提出的“信、達、雅”三個翻譯標準對于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翻譯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信”和“達”自然是翻譯工作的基本要求,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翻譯也要做到誠實和準確地翻譯出原文的意思,不能只追求一個大概程度,亦不能根據(jù)翻譯者的個人品味對民眾的文藝作品進行曲解和再創(chuàng)作。“雅”則通常被視為“俗”的對立面,但并非要求將大眾文藝作品翻譯和雕琢成文采奕奕的作品,以迎合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雅”也要遵從“信”的前提,要符合各地區(qū)、各民族民眾的語言表達。老百姓的語言表達并非都是“鄙俗”的,也有其幽默風趣、生動傳神的詞句,令人聽后如沐春風。因此,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翻譯在“通順”的基礎(chǔ)上可以使得語言表達更富有美感,但這種“美感”絕不是翻譯成艱深晦澀的語言能夠帶來的。
第一,彝語民歌歌詞翻譯為漢語歌詞時要考慮歌詞的押韻性。如果我們在翻譯時注重歌詞的押韻性,那么翻譯出來的漢語歌詞就會像彝語民歌的格律一樣優(yōu)美,歌者容易演唱,聽者容易記住,這樣也便于傳播和傳承。
第二,要考慮所翻譯彝語民歌歌詞的易懂性。我們的很多民歌,只有讓歌詞通俗易懂了,歌曲本身才會更加有生命力,如果我們翻譯出來的歌詞太深奧,那歌曲的受眾度就會降低,這樣就不利于傳播。因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傳統(tǒng)民歌固有的生存環(huán)境已逐漸變?nèi)酰驼Z民歌的傳承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很多地方的彝語民歌早已失傳,只有把民歌歌詞翻譯為通俗易懂的,喜歡的人才會越來越多。
第三,彝語民歌歌詞翻譯為漢語后,翻譯時要結(jié)合作詞相關(guān)的理論知識進行翻譯。如果需要演唱漢語版的,要站在演唱者的角度,考慮歌詞的字數(shù)是否相等或相近、是否便于演唱等。如果翻譯為漢語后不需要演唱漢語版的,我們在翻譯時就不需要考慮字數(shù)的相等性,而要考慮如何翻譯,才能讓歌詞淺顯易懂且更加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