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博
廣西欽州坭興陶是我國四大名陶之一,其燒制技藝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化與代際傳承。六堡茶是廣西梧州出產的一種后發(fā)酵大葉種黑茶,晚清至民國年間聲名鵲起,經茶船古道暢銷于東南亞,因在南洋華工華僑群體中備受歡迎而被稱為“華工茶”。對于坭興陶與六堡茶單獨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棟,在坭興陶研究領域,主要集中于其材質、工藝與文創(chuàng)設計方面;在六堡茶研究領域,目前主要是結合民俗經濟、茶船古道、地理標志農產品等進行文化挖掘并探討發(fā)展對策。在對二者關聯(lián)研究方面,目前只在茶藝創(chuàng)編領域進行過一些聯(lián)想,一些研究中有簡要提到二者之適配,但究其歷史、技術、文化等方面之間的相合性,目前尚未見相關研究。欽州、梧州同屬廣西南部,自然地理、人文風俗等較為接近,坭興陶壺與六堡茶之制作皆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者是否自然適配,又有怎樣的歷史淵源,該如何將二者進行融合發(fā)展?這些都是本研究要回答的問題。
坭興陶與六堡茶的自然適配,是指在二者的構成成分與生長環(huán)境、材質與特性、品飲與儲藏等方面具有較好的切合點,可以概括為兩方面:一是二者自然屬性之相合,二是二者社會屬性之互補。
茶與茶具相伴而生,茶需依賴茶具成湯出味,“茶,滋于水;水,借乎器;湯,成于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六堡茶原產于廣西蒼梧縣六堡鎮(zhèn),在附近的蒙山、昭平一帶也有分布,其生長之地為含砂土量較大的紅黃壤區(qū)域。坭興陶陶土為原產于欽江兩岸之紫紅色土壤,其所含元素成分與比例跟六堡茶之栽培土壤一致,二者在自然屬性方面相近。嘉靖《欽州志》載:“茶,產新立、永樂諸山,不甚佳。新茶,銀一錢可買五斤,老者三斤?!睆膬r格的角度來看,欽州地區(qū)所產陳茶勝于新茶,似近于六堡茶之價值特點,而“不甚佳”說明當?shù)厮a茶質量一般。因此,與之相近并具有更高質量與更大價值的六堡茶便具有與坭興陶匹配之“自然法理”,并具備更大的經濟潛力。彭慶中《中國六堡茶》中提到:“筆者探索著以六堡茶山礦泥加入廣西坭興陶泥料中,做出的壺沖泡六堡茶使茶性發(fā)揮的非常好。”故坭興陶壺所用原材料同六堡茶生長環(huán)境自然適配,并可通過選用更接近六堡茶生長地的泥料使其進一步相合。
材質方面,坭興陶獨具透氣而又不滲水的天然雙重氣孔結構,使得陶器內氧分充足,有利于食物長久儲存。六堡茶十分講求陳放方法,坭興陶罐內形成的陰涼透氣環(huán)境有利于六堡茶長期儲存。在泡茶方面,坭興陶分子結構緊密、透氣性好且不滲水,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六堡茶的色、香、味,使之達到“紅、濃、醇、陳”的茶湯標準。坭興陶壺本身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鈣、鉀、鈉、鐵、鋅、鍶、銅、錳、鈷、釩等,不存在有害元素,因此,用坭興陶壺泡六堡茶飲用,能達到一種健康增益的效果。無論飲用還是陳放,坭興陶與六堡茶都是具有很高的相合度。
坭興陶可用于制作成茶罐、茶壺、茶杯、茶托等不同形態(tài)的茶具,并用于煮水、泡茶、品飲、貯存等,是飲茶之依托與承載體。十九世紀,英國植物學家羅伯特·福瓊兩訪中國茶鄉(xiāng),深切體悟到茶與茶具的不可分割性,并將其總結為“茶、陶、絲”相融合的茶文化。福瓊將中國茶文化知識帶回英國,在當?shù)匦纬闪霜毺氐牟栉幕骸案-偢嬲]英國人,要品茶,光有茶種和工藝還不行,還得有好的陶瓷,還得有適合喝茶的衣著……英國本土缺乏中國土壤中的黏性,無法高溫燒制出漂亮釉色的陶瓷,于是英國開啟最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競賽,不到幾年時間,歐洲工廠就生產出了非常精美的茶器?!笨梢?,只有使用合適的茶具,才能獲得良好的品茶體驗。因此,即使是廣西當?shù)氐膶ν赓Q易,也常表現(xiàn)為茶、陶等貨物一同售賣,《廣西航運史》在講述明代廣西內河航運事業(yè)發(fā)展情況時,提到:“明代,從西江運往珠江三角洲的商品有農產品和手工藝產品兩大類。主要是鐵器、糖、布匹、陶瓷、食鹽、礦產、木材和山貨、大米等?!逼渲校吧截洝币活惏げ?,而陶瓷類商品則包含了坭興陶在內的地方特色陶瓷器皿,可見,早在明代,六堡茶與坭興陶就通過茶船古道運往珠江三角洲。胡老六于咸豐年間燒制坭興陶之后,后續(xù)改進此技術的工藝師們即刻將坭興陶改制出茶具,據《景德鎮(zhèn)陶瓷》載:“相傳胡老六年輕時在江蘇宜興當過兵,學習過紫砂陶的生產技術,回鄉(xiāng)后用含氧化鐵的紅色黏土制作小煙具,后經過工藝匠師不斷改進,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煙具之外,又出現(xiàn)了茶具、花瓶、筆插等日用、欣賞用品?!眰让娣从吵鲔枧d陶之適茶性,以及相應的市場前景。
飲茶是一項文雅的活動,唐代之后,文人與茶之間建立起緊密的聯(lián)系,對于茶具美的追求便未曾停下過腳步。坭興陶之“窯變”工藝可幻化出多姿多彩的陶色,為飲茶活動增添更多的審美趣味與更大的藝術價值。坭興陶之制作工藝是對廣西傳統(tǒng)制陶工藝之傳承,其土質獨特、可塑性強,胚體可任意雕刻與裝飾,成品被廣泛用于茶飲活動中,在當?shù)匦纬闪霜毦咛厣牟杼瘴幕げ璧牟杷讉鞒?,也得益于這種茶陶文化的延續(xù)。
在距今約4000年的欽州新石器時代遺址——獨料遺址中,出土了兩千余片碎陶片,全部為夾砂陶,夾有自然河沙及石英碎粒。這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當?shù)叵让褚呀浘邆淞艘欢ǖ闹铺战涷?,是欽州人制陶之始。唐代成為欽州陶器發(fā)展的加速期,據《欽縣志》記載:“我欽陶器,諒發(fā)明于唐朝以前,至唐而益精致……欽之坭興,盛于清朝咸豐年間?!睔J州坭興陶燒制技藝形成至今約一百六十余年,其形成有賴于欽州地區(qū)制陶業(yè)的長期發(fā)展。民國十年(1921),在欽州欽江上游平心村發(fā)現(xiàn)唐代寧越郡刺史寧道務之墓,墓穴中有一方陶土燒制的碑記,刻于開元二十年(732),印證了“至唐而益精致”的說法。寧道務為開元年間欽州一代壯族先民的首領,因此,陶碑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壯民族與欽州制陶業(yè)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
至于坭興陶工藝究竟起源于何時,說法紛繁復雜,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起源于寧道務唐碑同時期,二是起源于清咸豐年間。根據目前可見的資料,坭興陶傳統(tǒng)工藝的確切起源應不早于咸豐年間。咸豐年間,欽州人胡老六運用偶然間發(fā)現(xiàn)的紫坭制成煙斗,制成后品質精良,便被其他陶藝人爭相效仿學習,此即為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史之開端。清末,一位黎姓陶藝師研制并確定了坭興陶傳統(tǒng)制作技藝中的選材配比,《欽州文史資料》載:
又過一些時候,城東門十宇街有個姓黎的,用西泥試創(chuàng)日用小器具,覺得泥質太硬,經煅燒容易坼裂,煅燒后有粗糙的地方,很不容易磋磨平滑,試換作東泥(軟性泥)制器,經燒則容易變樣,容易磨損。這么一來,很自然想到把兩種泥混合使用的辦法。經過多次試驗,得出東泥十分之六,西泥十分之四是軟硬最適合的混合土的結論,這就是生產坭興用的混合泥……制作坭興,大致可以分為六個步驟(即六個工序):(1)揮泥;(2)車坯;(3)刨整;(4)雕塑;(5)煅燒;(6)磨光。
混合泥料的確定,使得燒出的坭興陶器既不容易因泥質偏硬而坼裂,也不容易因泥質偏軟而變樣或磨損。在坭興陶燒制過程中,“窯變”是其后期自然成色的關鍵?!案G變”是指陶器在燒制過程中因為窯內溫度、壓力發(fā)生變化從而導致陶器表面釉色發(fā)生不確定性變化,《稗史匯編》對“窯變”特征本質進行了概括性描述:“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窯變”技術所產生千姿百態(tài)的釉色變化,反映了坭興陶獨具特色的美學價值。民國三十五年《欽縣志》載:
坭興器燒工,其窯不能自為之,一定要附缸瓦大窯,因燒法有兩種……用明火,不免有歪有裂,燒得成數(shù)不一定,其法將坭興器交缸窯裝入新制大缸內,頂上不蓋密,留各坭興得直接火力,有變窯之異彩,聽其自然,或變古銅,或變深淺藍,或變黑白及各五彩奇異之色。
可見,晚清至民國時期,坭興陶燒制場所一般為缸瓦大窯,采用“明火法”燒制而成,流傳至今的古龍窯就是這一時期家庭手工作坊式窯的傳承與延續(xù)。傳統(tǒng)坭興陶制作技藝能制作出罐、壺、壇、缸、盆、碗等陶器,欽州市郊的缸瓦村中不同姓氏人家曾建造眾多古龍窯生產陶器,形成家傳模式:
欽州市粗陶生產歷史最長的為欽州城郊缸瓦窯村。清代以來該村群眾一向生產陶器。民國初年,村內較有名氣的陶戶有盧翠益、盧業(yè)記、顏京兆、梁傳紀等。至民國32年,缸瓦窯村全村70戶均以燒制粗陶器為業(yè),不事耕農。生產工藝為手工操作,有簡陋的工場,在濱臨欽江的緩坡上建有小龍窯5座,陶器用松柴尾燒制。
受到工業(yè)化的沖擊,燒制傳統(tǒng)坭興陶的古龍窯,大多已廢棄不用。傳統(tǒng)坭興陶燒制技藝傳承遭遇困難。不過,與此同時,其傳承模式發(fā)生了轉變,傳承人知識文化素養(yǎng)水平的整體提升,也為與六堡茶產業(yè)的融合發(fā)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坭興陶茶具有一定的“保鮮功能”,運用坭興陶壺泡茶,即使在盛夏也能夠保持茶之原色原味并維持一段較長的時間:
平常用瓷器茶壺盛茶,經過一晝夜,茶味茶色都會起變化,甚至餿臭。用泥興茶壺盛茶,雖經一天,仍然能保持原茶色茶味,即使在盛暑期間,隔夜茶也不會餿臭。泥興碗碟盛飯菜也不容易餿臭。此外,一般的陶瓷茶壺使用日久,也不會積聚茶精;而泥興茶壺使用日久,壺里會積聚茶積(俗稱茶芽),偶爾茶葉用完,只要沖進熱開水,仍富有茶味。
欽州茶俗與六堡茶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欽州“老茶婆”茶戲與六堡老茶婆文化。六堡老茶婆是指利用霜降后采摘的一批粗老葉子制成的茶葉,最大程度保留了六堡茶的原汁原味,欽州采茶戲中的“老茶婆”以歌舞的形式呈現(xiàn),本質上相當于“資深采茶人”,類似于六堡茶文化中的“茶籮娘”形象:
他(采茶藝人陸德升)少時看過采茶戲,十九歲(一九二九年)時,先后向久隆的闕貴標和張廷秀學采茶戲,歷時二十九天,學會了二十七場采茶(指傳統(tǒng)采茶小戲),他們自稱為“老茶婆”?!袄喜杵拧钡膭∧渴呛芎唵蔚?,一般一場戲只有十至二十分鐘,都是載歌載舞的表演,因此采茶舞蹈當時處于主導地位,故內容很豐富。
從這些豐富的采茶類歌舞表演藝術形式來看,茶事活動在當?shù)厥艿礁叨戎匾暎袄喜杵拧辈刹钁螂m只是一種歌舞性的小戲,但就其本身的稱呼與風俗而言,欽州與梧州在茶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梧州六堡茶戲曲中有專門歌頌“茶籮娘”的茶戲,與欽州“老茶婆”茶戲之間的相似點在于二者都突出了對于女性采茶者的贊美,在文化上具有共通性。1962年,文藝活動家田漢在參觀欽州坭興工藝廠后,題詩慨嘆:“欽州橋畔紫煙騰,巧匠陶瓶寫墨鷹。無盡瓷泥無盡藝,成功何止似宜興?!币咱枧d陶媲美宜興紫砂壺,也反映了二者屬性上的高度相近。
因此,從自然生命史與社會生命史角度分別來看,坭興陶作為一種茶文化配套傳承載體,對于六堡茶來說,具有不容忽視的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加成。
坭興陶與六堡茶的保護與傳承的內容廣泛,應先明確其核心主體: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與六堡茶制作技藝。兩大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被結合考慮并被共同保護與傳承的出發(fā)點在于,二者相融能夠帶來實用與審美方面更大的價值增益。根據二者的相似之處,提出對策措施,使它們能夠被更有效地保護。
坭興陶茶具可為六堡茶提供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增益。坭興陶對六堡茶實用價值的賦予體現(xiàn)在“煮、泡、品、藏”四個方面。首先,在使用坭興陶壺煮水的過程中,由于陶吸熱較慢,可以使水分子產生更多碰撞,煮熟的水可將茶內含物質充分浸出;第二,在泡茶環(huán)節(jié),六堡茶需高溫沖泡,符合坭興陶壺易于淋壺增溫并保存茶氣之特點;第三,坭興陶能夠大幅延長茶葉品飲滯后期,用坭興陶壺沖泡六堡茶,口感醇厚,即使隔夜放置也能保證色味不變;第四,使用坭興陶罐,將六堡茶放入其中,其透氣而不透水的單孔結構,能夠很好地控制溫度,也不妨礙茶葉充分地與氧氣接觸,既可以防潮又有利于促進茶葉陳化。坭興陶的這些實用功效,是六堡茶“紅、濃、醇、陳”等特質良好呈現(xiàn)的基礎,為提升茶客品飲體驗提供了實物支撐。
審美價值層面,一些地方性文化藝術形式可用于坭興陶設計,茶器工藝美術與民族文化是坭興陶之于六堡茶的藝術增值點。茶器工藝美術根植于坭興陶燒制技藝,“窯變”后生成的古銅虎紋、青銅虎紋、藍綠象牙、金黃天斑以及玉石質、角質等顏色,構造出絕無一件重復的新、奇、特的坭興陶茶具,與六堡茶“千茶千味”的多樣性特色在意蘊上無形中相吻合,二者結合,更多了一層新穎與奇妙。民族文化突顯地方風土人情,是連結坭興陶藝術與六堡茶文化的紐帶。廣西擁有苗、瑤、侗、壯、漢等12個少數(shù)民族,有太多的民族文化藝術元素可以融入其中,其中,壯錦圖案、瑤錦圖案、銅鼓圖案等常被工藝美術師們雕刻在坭興陶器具之上,六堡茶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超過一半是瑤族人,高寒系六堡茶、蟲屎茶等即為瑤族人所創(chuàng)制與發(fā)明,因此,融入瑤錦、瑤服、瑤族長鼓等圖案元素,可使坭興陶壺在當?shù)厥斋@更大受眾市場;再結合一些古代著名文學藝術大師、地方文化名家與工藝美術大師所創(chuàng)詩詞、繪畫等形式的作品,使坭興陶能夠在與六堡茶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中被一并保護與傳承。在這一過程中,還應注重挖掘具備過硬雕漆技藝的工藝美術師。雕漆匠在古代欽州是一個重要職業(yè),雍正《欽州志》載:“康熙二十四年,知州馬世祿照數(shù)征解,又解雕漆匠衣裝銀一兩一分一厘八毫?!币虼?,保護并傳承特色雕漆工藝是一個能夠提升審美價值與審美意趣多樣性的結合點。坭興陶陶身自然成色、不施釉彩、本色沉穩(wěn)、光潤如玉、聲脆如磬,這些都成為其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與1930年比利時世界博覽會獲獎所憑借的亮點。坭興陶瓶還可作為茶藝室插花之用,與六堡茶文化相結合可促進其審美價值的提升,并通過茶藝創(chuàng)編等活動形勢進行文化宣揚,將原有的藝術形式推陳出新。
坭興陶與六堡茶的傳承方式有許多共同點,從分類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兩種:家族傳承與師徒傳承。坭興陶經歷了從家族傳承到學校傳承的形式轉變,改革開放前,坭興陶燒制技藝主要以家族小作坊運營為單位進行代際傳授;改革開放后,行業(yè)準入制度的分化,改寫了坭興陶行業(yè)中按資歷排序的傳統(tǒng),當前,大量地方學校開設坭興陶專業(yè),以坭興陶藝培訓課程為延伸拓展形式,進行傳承。傳統(tǒng)坭興陶制作技藝對匠人堆浮刻鏤的雕刻技法要求十分嚴格,因此,其中較為優(yōu)秀的傳承人往往也是工藝美術大師,掌握書法、繪畫、造型、設計、裝飾等多項技能。坭興陶工藝美術大師等級分為國家級、自治區(qū)級(省級)與市級(表1),國家級與自治區(qū)級大師在文化傳承中發(fā)揮著領銜作用。
表1 坭興陶工藝美術大師基本情況表④
六堡茶制作技藝,除了家族傳承與師徒傳承的基本傳承形式以外,還呈現(xiàn)出一種“瑤為漢師”“瑤漢互師”的特點(見次頁表2),體現(xiàn)了民族間的文化互鑒與深厚情感。因此,將梧州當?shù)氐拿褡逅囆g尤其是瑤族文化藝術融入坭興陶陶身繪制中,是極具六堡茶特點與民族特色的融合點,可依此打造出更多新藝術品類,共同推進二者的保護與傳承。
表2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六堡茶制作技藝傳承譜系⑤
在文化保護層面,可以收集與以非遺傳承為核心的相關圖片、音頻、視頻,通過文化匯編、創(chuàng)設博物館等形式將坭興陶與六堡茶傳統(tǒng)生產制作技藝相關聯(lián)的信息盡數(shù)收集,借助聯(lián)合匯展、講演、開辦研討會等平臺,討論二者之間的可結合點,以此帶動二者的傳承廣度,加強保護力度。
六堡茶與坭興陶自然適配且有相近的歷史文化淵源,在找到保護傳承的可結合點后推進二者融合發(fā)展,成為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提升傳承人保護動力之關鍵所在,在發(fā)展過程中,政策牽引、文化挖掘、產業(yè)帶動缺一不可。
欽州人樂于經商,不善務農,“百工之事”也并不精熟,而制陶業(yè)的發(fā)展由來已久。嘉靖《欽州志》對欽州風俗這樣記載:
欽,邊郡也,其民性愚而生計拙,百工之事下至陶圬衣屨一無能解,四方之人各以業(yè)術群聚而食其力。山林川澤,其利無窮,不能取用。民用所資,轉仰于外。至之商賈,喜逸憚勞,弗務本業(yè),多游手坊郭之民。
這段話雖帶有一定的地域性歧視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欽州人“舍本逐末”的社會營商風氣,“陶圬”與“衣屨”的并列反映出在當時制陶業(yè)同制造衣服、鞋子一樣普遍。明末葉之后,欽州婦女趁墟貿易的“婦販”模式逐漸形成,崇禎《廉州府志》載:“廉俗淳樸,衣無華彩,雖婦人,亦負擔貿易以為活計?!庇赫稓J州志》載:“欽俗淳樸,衣無華彩,屋多茅覆,婦女悉數(shù)負擔貿易……商賈皆遠方來集者,中間大同小異不能盡錄。”可見,婦女在這類貿易中的占比逐漸增大,但其進行交易的目的仍是維持基本的生計需求。隨著農家結余農產品的增多,貿易風氣漸盛,職業(yè)化的農貿商人大量涌現(xiàn)。
清雍正年間,欽州商賈集中交易于東興,此地與越南僅一江之隔,“欽州屬之東興街,思勒峒二處,逼近安南,民夷雜沓,私販甚多”,得益于地緣優(yōu)勢,欽州與東南亞一帶已形成較大貿易規(guī)模。至清末,欽、廉一帶客商,在越南貿易港口的商貿活動愈加活躍,相關文獻也明確記載了商貿貨品種類“市中百貨云集,其茶葉、藥品、瓷器、故衣諸貨,皆中國客船販賣為多”,其中大宗商品包括廉鹽、生絲、牛皮、海產品、靛青、布匹、紙張、陶器、鐵鍋、茶和藥材等,縱觀商品清單,陶器與茶兩大類赫然列于其中,這說明在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浪潮中,欽州的陶器與茶成為當?shù)刈罹叽硇缘纳唐罚瑲J州至越南一帶已經形成了北部灣地區(qū)的貿易大片區(qū)。
政策牽引——六堡茶與坭興陶融合發(fā)展的開路先鋒
產業(yè)發(fā)展,政策先行,在總體戰(zhàn)略布局上,地方政府要注重對接國家戰(zhàn)略,如“一帶一路”倡議,通過與地方戰(zhàn)略掛鉤,深入交流討論,為六堡茶與坭興陶的融合發(fā)展做出政策牽引,在“縱向上求政策,橫向上求合作”,起到政策下達與產業(yè)牽引的中樞紐帶作用。通過論壇、研討會等形式,促進坭興陶與六堡茶產業(yè)的融合發(fā)展,吸納更多的行業(yè)精英共商發(fā)展對策。將坭興陶與六堡茶兩個領域的代表性傳承人與行業(yè)精英召集到一起,在技術、文化、藝術三個領域集中發(fā)力,促進二者的全方位融合,召集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傳承人、當?shù)匚幕伺c工藝美術師,共商發(fā)展對策。
文化發(fā)掘——六堡茶與坭興陶融合發(fā)展的精神支柱
六堡茶文化是坭興陶壺興起與盛行的重要契機,發(fā)掘茶船古道與華僑文化的潛在文化增益。要在文創(chuàng)設計方面下足功夫,對六堡茶與坭興陶進行綁定式發(fā)展。當前,茶藝創(chuàng)編是使二者結合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這些茶藝創(chuàng)編活動,豐富二者之間的文化聯(lián)系。做好六堡茶與坭興陶兩大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降低投資成本。在旅游業(yè)發(fā)展方面,打造坭興陶-六堡茶歷史文化村,進行分區(qū)展示,在中心區(qū)域展示二者在文化上古往今來的聯(lián)系與結合案例,并在其范圍內設立坭興陶-六堡茶科創(chuàng)中心,并與相關行業(yè)協(xié)會、高校研究中心建立密切聯(lián)系,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創(chuàng)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產業(yè)帶動——六堡茶與坭興陶融合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通過政、企、校等多方運籌,推進茶、陶、旅融合的特色文化旅游發(fā)展。首先,應做好文化推廣。通過整合坭興陶與六堡茶旅游資源、定位客戶群體、進行市場調研與SWOT分析,拍攝宣傳片并舉行優(yōu)惠活動,吸引大眾關注并提升支付意愿,以拉動市場消費需求。其次,形成產業(yè)集群,推進產學研融合發(fā)展。秉持“桂茶桂器桂境游”的發(fā)展理念,推進坭興陶與六堡茶產品組合與產業(yè)融合,與廣西文創(chuàng)創(chuàng)意孵化基地、欽州市坭興陶產業(yè)孵化基地共建六堡茶/坭興陶文創(chuàng)中心,并與高校(包括綜合類院校的相關專業(yè)與旅游專科學校)合作,打造產學研校企合作平臺,將文創(chuàng)產品引入旅游景區(qū),拉動游客消費。
優(yōu)質茶具是品飲好茶的必備器具與基本條件,坭興陶與六堡茶同產自廣西,山川異物與風土人情十分相近,在自然與文化屬性方面可契合度較高。當前,坭興陶和六堡茶融合發(fā)展已開展三次高峰論壇,召集兩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名人共商發(fā)展對策。促進坭興陶與六堡茶進一步融合發(fā)展,需要把握“文化——技術——藝術”的一體化路徑,文化作根,從思想與精神層面將二者相凝聚;技術當基,運用坭興陶器,提升六堡茶的煮、泡、品、藏等方面的效果,充分發(fā)揮其實用價值、裝飾價值與收藏價值;藝術為魂,結合民俗元素與地方特色,科學利用坭興陶“窯變”技藝打造自然成色的壺身/瓶身六堡茶藝術作品,創(chuàng)造更多更高的文化附加值。推進茶文旅融合發(fā)展模式,構建產學研校企合作平臺,使坭興陶與六堡茶產業(yè)在文化傳承與文創(chuàng)宣傳中相互“賦能”,在發(fā)展中互相保護,在創(chuàng)新中提攜傳承。
①林希元.(嘉靖)欽州志[M].明嘉靖刻本.
②黃國珍、黃炳奎,編修.欽縣志[M].臺北市廣東欽廉同鄉(xiāng)會,1990.
③陳德周.欽縣志[M].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石印本.欽州市地方志辦公室藏.
④表1內容為根據欽州坭興陶文化調研課題組所作“欽州坭興陶工藝美術大師基本情況表”節(jié)錄而成。
⑤表2內容為蒼梧縣實地走訪、收集資料、調查研究所得。
⑥張國經,修,鄭抱素,纂.(崇禎)廉州府志[M].明崇禎十年刻本.
⑦董紹美、吳邦瑗,纂修.(雍正)欽州志[M].清雍正元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