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傾聽琴聲,無論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聽懂他的心聲。鐘子期去世后,伯牙認為世上再也沒人能聽懂他的琴聲了。于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了,終生不再彈琴。這就是“伯牙絕弦”的故事。
[成語口袋]
“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遇或樂曲高妙。
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友誼感動了后人,但好的友誼有時并不需要完全認同對方,即使思想和觀念不同,也不妨礙求同存異、彼此欣賞、互相包容。莊子和惠施之間的友誼就是如此。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有一年,莊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時,看見水中無拘無束的魚兒,莊子忍不住如此感慨道:“鰷魚在水中游得是多么悠閑自在呀,這便是魚的快樂啊!”
惠施聽后便回了一句:“你又不是魚,哪兒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聽了之后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施接著回莊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快不快樂。同樣,你也不是魚啊,所以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這不是完全能肯定的嘛!”
莊子辯道:“那就從我們開始的話題說起。你說我‘哪兒知道魚快樂這樣的話,這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了魚快樂,所以才問我是在哪兒知道的呀!我明著告訴你: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惠施頓時無言以對。
[人物名片]
莊子,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惠施,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曾經(jīng)在魏國擔任過相國,后來,因為政見與來到魏國的張儀不同,受到排擠,并被驅(qū)逐出魏國,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過了不久,他來到了宋國,與莊子成為了好朋友,但二人都喜歡爭論拌嘴,開頭的對話,便是出自于著名的“濠梁之辯”。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zhì)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與言之矣!”(《莊子·徐無鬼》)
后來,惠施去世了。有一年,莊子為人送葬時路過惠施的墓地,不由得駐足并回頭對隨從們說:“郢都(春秋時楚國都城,位于今湖北江陵)有一個人,鼻子上不小心沾上了一點白灰,這點白灰又薄又小,就好像是蒼蠅的翅膀,他讓一個叫作石的巧匠替他削掉。匠石揮斧如風,任憑斧子向白灰削去,灰點隨斧而去,而鼻子絲毫沒有受到傷害,郢都人站立不動,臉色不變?!?/p>
隨從們聽了之后都云里霧里,莊子接著說:“宋國的國君宋元君聽說了這件事,就叫人把匠石找來,然后對他說:‘你試著用同樣的方法給我削削灰怎樣?匠石卻說:‘臣下的確曾用斧子削去過鼻尖上的白灰,可是現(xiàn)在我信得過的人已經(jīng)去世很長時間了。從那以后,臣下再也沒有干過這種事了?!?/p>
莊子最后嘆息道:“自從先生去世后,我再也找不到對手了,我再也沒有辯論的對象了!”
郢人和匠石就像莊子與惠施,因為足夠信任對方,才能夠無所顧忌。
莊子和惠施常常爭論不休,但他們彼此欣賞,這樣另類的友誼何嘗不是“知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