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在古人的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用來保暖和防護(hù),還與禮儀密切相關(guān)。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場(chǎng)合,要戴不同的帽子,僅“冠”這種帽子,就分為進(jìn)賢冠、獬豸冠、遠(yuǎn)游冠、貂蟬冠等十多種……
明代魯荒王九旒冕,藏于山東博物館
弁(biàn),一種禮冠,作用僅次于冕明代九縫皮弁,藏于山東博物館
我們常在影視劇中見到皇帝戴這種帽子。實(shí)際上,這是帝王、諸侯和卿大夫都能戴的一種禮冠,也叫“平天冠”。它前低后高,兩端垂著的多串玉珠,叫“旒”。旒的多少取決于戴冠者的身份,帝王用十二旒。
《歷代帝王圖》(局部),藏于美國(guó)波士頓博物館
幞頭是一種包頭用的巾帕,盛行于唐代,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會(huì)使用。雖為男子的帽子,但也受到了女子的喜愛。幞頭后面的兩個(gè)“飄帶”是它的“腳”,由唐、五代至宋,軟腳逐漸變成了硬腳,甚至變成了向兩邊伸出的展腳。
唐代閻立本《步輦圖》(局部)中的幞頭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中的幞頭
《宋仁宗坐像軸》(局部),藏于臺(tái)北故宮博物院
至宋代,軟巾幞頭變成了展腳幞頭(硬殼帽子)
冠禮,笄( jī)禮
“冠”這種帽子,一般用在比較嚴(yán)肅的場(chǎng)合。所以古代男子20 歲才開始戴冠,戴冠時(shí),要舉行“冠禮”,表示已成年。
“笄”是束發(fā)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年滿15 歲時(shí),要把頭發(fā)綰起來,戴上簪子,行“笄禮”,表示已成年。
數(shù)不盡的帽子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中的輕紗帽
唐代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中的白幍(白紗帽)
元代皇帝忽必烈戴的銀鼠暖帽
明代官員所戴的烏紗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