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儀征市第二中學 馮為忠
江蘇省儀征市第二中學是一所縣級城區(qū)普通高中。近年來,學校以“精巧德育、精致管理、精深教研、精準教學”為管理理念,堅持德育為先,以德育作為學校工作的統(tǒng)帥和靈魂,提出了“以‘微德育’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校本德育理念。我校經過數(shù)年的探索和實踐,將核心素養(yǎng)和立德樹人融合融通,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之上,學校形成了一套有特色、可操作、效果好的“五微”精巧德育模式,開辟了以“微”見“效”的立德樹人“微陣地”。
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立德樹人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核心所在,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發(fā)布,其中也提出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傳統(tǒng)德育缺點日益凸顯:目標籠統(tǒng),內容空泛,方式單一,形式古板,實效性差,難以落地,顯然已經不適應甚至在制約著當前德育工作的發(fā)展。因此,學校德育工作必須不斷進行自我革新,必須尋求突破的新路徑。
當前,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政府部門開通了聯(lián)系群眾的官方微博,服務業(yè)開通了微信服務平臺,各行各業(yè)都開發(fā)出自己的微產品……面對大勢所趨的“微”世界,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學生們在思想方式、心理特點、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都發(fā)生了潛移默化的“微”變化。因此,學校德育工作也要適應外部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學生內在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變化,積極探索學校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策略。因此,“微德育”的提出順應時代和教育發(fā)展趨勢。
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關鍵能力。2016年發(fā)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等3個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6大素養(yǎng)。
“微德育”是近年來興起的德育方式,沒有明確的定義。程曉媞指出:“微德育,是利用短信、微信等移動的微型媒體,為移動學習和微型學習找到完美結合點的新媒體時代學校德育的一種新形式?!边@一定義完全認為“微德育”是在“互聯(lián)網+”下的德育形式。
杜啟強提到,“微德育”既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工作理念,還是一種工作方法。所謂“微德育”,是指以培育學生的基本道德品質和基礎文明行為為目標,從問題著手、從細節(jié)抓起,以短小精悍的德育途徑和手段建構出的德育模式。很顯然,“微德育”從目標、內容、形式等方面都趨向微型化。這一定義更契合目前學校德育的開展,其育人方式更加注重實踐、參與、體驗、感受,能在潤物細無聲處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改變學生的行為習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1.深調查尋找“微問題”
首先,學校成立“自管自育”德育研究小組,從學生身邊的具體問題出發(fā),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座談、家校溝通、案例研究等途徑排查出我校學生可能存在的“微問題”;其次,從班主任工作入手,要求每學期針對本班級找出10個以上的微德育內容,在德育的大話題中,找準小角度,更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實際。在“感恩教育、愛國教育”等宏大主題教育時,從中選擇一個較小切入口,抓住細微,有選擇性地加以突破,形成了《儀征市第二中學“自管自育”學生成長手冊》。“面對校園欺凌,怎么辦”“面對父母的嘮叨,怎么辦”“面對電子產品誘惑,怎么辦”“亂扔垃圾,如何解決”“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辦”等諸如此類問題,在手冊中都有涉及。以問題探究為抓手,解決德育“微現(xiàn)象”,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明習慣,構建文明校園。
2.真研究尋求“微策略”
為解決實踐中出現(xiàn)的德育“微問題”,我校創(chuàng)新做法,以比賽促進微德育的落實,舉辦了班級管理微視頻大賽。班主任利用微視頻把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閃光點”或不良小習慣展現(xiàn)出來,然后進行針對性的微教育。如一位老師的作品選取了某教師隨手撿起垃圾、耐心聆聽學生犯錯的原因和寬容學生的失誤這三個細節(jié),來警示班主任應重視言傳身教,要學會傾聽、寬容學生。選材基于尊重、引導、激勵學生,富有教育意義。還有一位老師作品,通過再現(xiàn)班主任的一天,從學習、生活、衛(wèi)生、文明守紀等常規(guī)工作來表現(xiàn)班主任繁雜瑣碎的一天,同時也表明了班主任只有付出愛心,才能贏得家長的尊重和學生的愛戴。
1.微信公眾號平臺
利用互聯(lián)網,搭建德育微平臺。有了這個平臺就能及時采集和發(fā)布學?!拔⒌掠被顒忧闆r,實現(xiàn)學校德育宣傳窗口的延伸,促進師生、生生、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2020年抗擊疫情期間,我校微信公眾號開辟了“齊心抗疫,我們同在”專欄,前后共計19期,普及新冠肺炎和防治的相關知識,宣傳抗疫人物、先進事跡,介紹學校疫情防控工作,指導師生居家學習、生活,引導廣大師生正確面對,科學理性防控,眾志成城,共克時艱。
2.家長學校微平臺
微德育不僅需要學校發(fā)力,也需要家庭給力。為了提升家校合力,構建“最完美”的教育,我校邀請十幾位班主任和部分家長編寫了《家庭教育實用手冊》,它包括“親子關系”“習慣培養(yǎng)”“性格養(yǎng)成”“學習指導”“家校共育”“人際交往”等6個方面,共100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微處方”,并錄制成“微視頻”,形成微課,通過家長學校微平臺發(fā)布,引導家長正確科學地進行家庭教育,促進孩子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
通過班級微信群,政教處常態(tài)化地發(fā)送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如《儀征市第二中學手機管理條例》《儀征市第二中學學生懲戒條例》《儀征市第二中學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讓家長詳細知曉學校育人制度,以便配合好學校的德育工作,實現(xiàn)家校合作的和諧共贏。
1.校園“微文化”
儀征市第二中學注重校園文化建設,以小見大,充分挖掘人文內涵,構建寬松、和諧、健康、溫馨的育人環(huán)境。讓每一處景都能育人,“育英亭、育英花園、育英橋、育英池塘”等景色別致精巧,其名稱取自二中前身育嬰堂?!翱炭噤伨颓髮W路,勤奮架起育英橋”,小景色大人文,培育精英人才。
讓每一堵墻都會說話,校園廊道文化建設又是一幅“立體的畫”,是一首“無聲的詩”,由學生自己精心設計,實現(xiàn)自律自警自省自勵。讓每一幢樓都能激勵學生,學校樓宇圍繞培育英才而取名,如“尚學樓”“勵志樓”“厚德樓”“致真樓”等,富有特點,顯示層次,引領方向??傊?,學校力求做到環(huán)境育人、文化育人,讓每一寸空間滲透美和能量,讓學生得到知識上的充實、情感上的陶冶、思想上的凈化,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之效。
2.班級“微文化”
各班級均設置了固定的微展板,含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八禮四儀”、文明校園“六個好”等內容,對學生進行“浸潤式”教育,“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引領學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文明言行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傳播者;各班級均設置了讀書角,在每月初,統(tǒng)計好學生要借閱的書目,然后將圖書館中的相關書籍直接搬到讀書柜中,每月更新。班級讀書角營造了積極向上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更需彰顯德育工作的針對性,為此我校倡導“一班一品”的班級微文化建設,以學生為主體,班主任自主確立符合本班學生實際發(fā)展需要的主題內容,引領、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發(fā)揮特長和提高技能,盡可能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優(yōu)、最好的發(fā)展,做到自立自強,最終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微德育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大育化小、小微大作、見微知著”,即讓德育目標更加細致,讓手段更加多元,更具操作性,讓德育工作真正落實。為此,學校成立了微德育課程指導小組,以推進學?!拔⒌掠闭n程的開發(fā)和“微課程”活動的開展。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學校延期開學,為維護疫情期間學生的心理健康,豐富學生的居家生活,培育學生健康的人格,我校在開展日常的線上學科教學外,還開設了一系列的德育微課程。德育微課程共分為五個版塊:厚德積淀,培養(yǎng)家國情懷;生命課堂,學會敬畏;體育鍛煉,活躍身心;家務勞動,培養(yǎng)主人翁意識;美育課程,浸潤靈魂。在每個版塊下,開發(fā)一系列的相關課程。此外,我校還豐富微德育載體,拓寬德育微課程的實施途徑。線上德育微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提升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學生開展豐富向上的居家學習生活提供了幫助,利于構建學生良好的心理生態(tài),促進健全美好的人格素養(yǎng)形成。
為了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儀征市第二中學開發(fā)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育英微講堂”?!拔⒅v堂”是德育微課,每天一節(jié),時間10分鐘,由1名學生走向講臺向大家發(fā)表主旨演講,再由學生或老師進行點評、升華?!拔⒅v堂”的開展,密切了學生、師生之間的關系,使得學生能更全面、深刻地評價事件,提升演講水平和寫作水平,涵養(yǎng)了學生的家國情懷,拓展了國際視野,培養(yǎng)了核心素養(yǎng)?!拔⒅v堂”文本化的成果——班刊,凝聚學生智慧,凝固青春記憶。每學期期末在“微講堂”的基礎上再升級為學校“大講堂”,每個班推薦優(yōu)秀演講者參加學校演講比賽和展示。在揚州市第三屆“班級文化建設”評比現(xiàn)場答辯環(huán)節(jié)中,我校吳凌雁老師從課程目標、課程形式、課程設置、課程成效四個方面系統(tǒng)介紹了“育英微講堂”校本課程,得到現(xiàn)場專家高度評價,榮獲“特等獎”。
“微班會”也是微德育課程的一種形式,它有明確的教育目標,相對完整的程序,鮮明的主題。教師自主選取生活、學習中生動、直觀的內容,因生制宜,靈活多樣地引領學生圍繞主題、自主探究。班主任組織的微班會可以在晨會、跑操后、晚自習前、自習課等時間隨時進行,具有即時性、情境化的優(yōu)勢,在短時間內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所感、所悟化為行動,讓學生在心靈上受到觸動甚至震撼,從而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推動班級成為優(yōu)秀、文明、集體榮譽感極強的班集體。我校徐丞老師近期應邀在儀征市班主任名師工作室論壇上開設《微而不微、微而有為——“微班會”》講座,論及“以生成為主的隨機性班會”和“以成長預設來選題的班會”兩種班會形式,對我校微班會的開展情況作交流展示。
在德育活動方面,學校積極開展“微活動”,豐富學生的“微體驗”,保證學生能夠在形式多樣的“微活動”中獲得積極愉快的道德體驗,進而提升道德認知,培育道德情感,并將道德知識內化為優(yōu)秀的道德人格。
青少年有其自身成長的規(guī)律和特點,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必須回歸生活,貼近生活,讓他們參與生活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獲得真實的體驗,再把簡單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內化于基本素質,獲得發(fā)展?jié)撃?。基于此,儀征市第二中學在注重德育系統(tǒng)性的同時,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微活動”。九月是儀征二中的體藝節(jié),每年九月學校都會開展各式各樣的藝體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藝體才能的平臺,挖掘學生的藝體涵養(yǎng);“近距離看真州”,滲透家鄉(xiāng)情懷教育;“我勞動,我收獲”,加強學生勞動教育,培養(yǎng)珍惜勞動成果的優(yōu)秀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價值觀;“我為父母做次飯”,既思物力維艱,又有舌尖上的感恩;“美麗校園,文明你我”,既培養(yǎng)勞動意識,又構筑健康人格;“我為武漢捐個款”微公益活動,則讓學生懂得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用愛傳遞愛,用心溫暖心等。多彩的微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了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拔⒌掠笔切聲r代學校德育的一種新形式。我們認為,德育不是“高大上”式的教育,而是“春風化雨”式的熏陶,留意平時,關注生活,將小事做實做細,也可以收獲奇效。雖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我們會保持冷靜、繼續(xù)前行,充分發(fā)揮好“微德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探索出一條適合學校和學生發(fā)展的德育之路,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