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學文
同伴沖突是幼兒在交往過程中經(jīng)常發(fā)生的行為,幼兒處于社會性的萌芽階段,開始喜歡和周圍的同伴交流玩耍,具有較強的社交需求。但幼兒在交往過程中可能與同伴產(chǎn)生矛盾或沖突。在介入同伴沖突時,教師要采用適當?shù)姆绞?,堅持正向引導,為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本文選取《小人國》這部紀錄片中的主角池亦洋為觀察對象,他是父母和教師眼中的“問題孩子”,特別喜歡“威嚇”其他幼兒。無論是玩游戲,還是正式上課,他都不遵守規(guī)則。但在園長的幫助下,池亦洋逐漸變得遵守規(guī)則、勇敢、正直。本文通過觀察池亦洋對集體活動規(guī)則從認知到遵守的過程,探討教師介入同伴沖突的方式,并提出相應的教育建議。
本文采用觀察法,截取《小人國》紀錄片中的四個片段,記錄了池亦洋從不遵守集體規(guī)則到對集體規(guī)則有了初步認知,規(guī)則意識逐步建立,再到規(guī)則意識增強,遵守集體活動規(guī)則,并幫助其他幼兒解決游戲沖突,最終實現(xiàn)社會性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介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接下來,筆者通過解析這四個片段,談談教師的介入方式。
池亦洋和佳佳、陳炳棟一起在沙坑里玩,池亦洋在沙坑里畫了一條線,不許別人進來。在教師的勸說下,池亦洋同意讓其他小朋友進來玩。陳炳棟表示自己不想跟池亦洋玩,之后,池亦洋“霸占”了陳炳棟的棍子,陳炳棟請求帶班的李老師幫他要回棍子,佳佳也想了很多辦法,想要說服池亦洋把棍子還給陳炳棟,但池亦洋一直沒有理睬李老師和佳佳,依舊自己玩自己的,并表現(xiàn)出不耐煩的情緒和想要動手的傾向。李老師把池亦洋拉住、抱緊,不讓池亦洋動手。池亦洋很生氣,并對李老師和周圍的同伴動了手。最后,園長勸說池亦洋:“在這個世界上用暴力征服別人的人是沒有出息的,我們不可以用暴力,相信你不會用暴力,你還是很愿意把棍子還給陳炳棟的,謝謝你?!甭犕陥@長的話,池亦洋把棍子還給了陳炳棟。
在這個片段中,池亦洋拿走了陳炳棟的棍子,且不愿意把棍子還給陳炳棟,由此兩人產(chǎn)生了矛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化解幼兒的矛盾沖突其實也是一種隨機教育。在處理的過程中,教師應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公平處理沖突,不偏袒任何人,要讓每名幼兒都能感受到公平。
在介入的過程中,李老師向其他幼兒傳遞了自己對此次沖突的看法,即此次沖突是池亦洋一個人的錯。于是,所有的幼兒都選擇站在陳炳棟一邊,池亦洋感覺自己受到冷落,便產(chǎn)生了后續(xù)的行為。在池亦洋表現(xiàn)出傷害別人的傾向時,李老師想辦法要把池亦洋拉住、抱緊。池亦洋認為自己受到了挑釁,便出現(xiàn)了動手的行為。之后,在園長的勸說下,池亦洋把棍子還給了陳炳棟。筆者認為,李老師的初心是好的,但介入方式略有不妥。反觀園長,她的前半段話有些抽象,這一時期的幼兒不容易理解,但后半段的勸說是很必要的,她用積極、正面的方式引導池亦洋,既讓池亦洋感受到了被肯定,也讓池亦洋對集體活動的規(guī)則有了初步的認知,從而愿意把棍子還給陳炳棟。
在課堂上,園長告訴幼兒回答問題時要舉起右手,得到教師的同意后再作答。在園長提出問題后,池亦洋一邊舉起右手,一邊嘴里念叨著“我說,我說”。園長沒有叫池亦洋回答問題,池亦洋便不耐煩地蹬桌子,大聲地回答問題。于是,因為池亦洋擾亂課堂秩序,園長將他送到了反思角。一段時間后,園長教導池亦洋:“在自由活動時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但在集體活動中必須遵守集體規(guī)則?!背匾嘌蟪兄Z自己可以做到,園長便允許他回去繼續(xù)參與教學活動。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池亦洋沒有遵守課堂秩序,園長也沒有叫他回答問題,而是讓池亦洋獨處一會兒,冷靜一下,并在池亦洋情緒穩(wěn)定后引導他思考自己犯的錯誤,讓池亦洋明白集體活動是有規(guī)則的,與此同時,池亦洋的規(guī)則意識也逐步建立。
幼兒園組織了足球比賽,池亦洋、陳炳棟、佳佳等4名小朋友為一組,和另外一組進行比賽,園長是本次比賽的裁判。在第一場比賽中,池亦洋當守門員,結果輸?shù)袅吮荣?,他想要自己上場,便指揮陳炳棟擔任第二場比賽的守門員。
在第二場比賽中,池亦洋犯規(guī),園長要求罰球。池亦洋氣得大聲哭喊,并表示園長不知道比賽規(guī)則,用手碰球是可以的。于是,園長勸說池亦洋,讓他去問爸爸可不可以用手“踢”足球,并表示自己已經(jīng)提前了解過游戲規(guī)則。池亦洋逐漸開始接受,并不再哭鬧。
在別人不順從他或被忽視時,池亦洋便會發(fā)脾氣,偶爾還會動手。在比賽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游戲規(guī)則,公平對待比賽,不偏袒任何一組。但池亦洋因為比賽失利,情緒不太穩(wěn)定,大喊甚至哭鬧。園長及時介入,并采用語言引導的方式,耐心向池亦洋說明原因。池亦洋開始接受教師的勸說,明白了比賽是有規(guī)則的,與此同時,池亦洋的規(guī)則意識也在不斷增強。
陳炳棟和佳佳在沙坑玩游戲,但不知為什么,佳佳突然朝陳炳棟丟小石子,陳炳棟也向佳佳丟土塊。這時,路過的池亦洋過來勸架,并對他們說:“有話好好說,別動手?!痹诤罄m(xù)調解的過程中,池亦洋先弄清楚了沖突原因,又問是誰先動的手,知道是佳佳先動手以后,便指出佳佳的錯,要求佳佳誠心誠意地向陳炳棟道歉,并幫助佳佳請求陳炳棟的原諒。最后,在池亦洋的幫助下,陳炳棟和佳佳和好了,他們?nèi)齻€一起在沙坑里玩“嘎嘣比賽(踩泡沫板)”。
在處理小伙伴的“糾紛”時,池亦洋能夠堅持公正的原則,為雙方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法。在這個片段中,教師沒有介入佳佳和陳炳棟的沖突,而是讓幼兒自行解決問題。此前,在教師介入同伴沖突時,池亦洋會觀察教師的贊揚與懲罰,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于是,在遇到類似的沖突情境時,池亦洋便遷移運用教師解決沖突的方式,幫助同伴解決了此次沖突。此時的池亦洋不僅能很好地遵守活動規(guī)則,還能幫助其他幼兒解決游戲沖突,已經(jīng)擁有了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
教育理念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的相關看法和理性認識,影響著教師解決幼兒同伴沖突的方式。片段中的兩位教師在處理同伴沖突時,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園長認為當幼兒之間出現(xiàn)沖突時,教師要給幼兒一些時間和空間,讓幼兒自主解決問題。在面對同伴沖突時,園長多采用積極、正面的引導方式,把握最佳的教育時機,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例如,在池亦洋搶了陳炳棟的棍子時,她沒有直接去指責池亦洋,而是教導他不可以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并說自己相信他很愿意把棍子還給陳炳棟。正是這種積極、正面的回應,讓池亦洋開始聽從教師的勸說,慢慢建立起規(guī)則意識,并逐漸表現(xiàn)出自己的一些閃光點。而李老師在介入同伴沖突時,沒有考慮到幼兒的個性特點,對于池亦洋這種個性較為急躁的幼兒沒有采用積極的方式回應,且未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處理問題,導致池亦洋認為自己受到挑釁甚至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
每名幼兒都有其與眾不同的地方,這也導致師幼交往的模式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教師對班里較為調皮、多動的幼兒會給予更多的關注,這類幼兒與同伴發(fā)生矛盾或沖突的次數(shù)也比安靜的幼兒要多一些,教師也大多采用批評、懲罰的方式解決沖突。池亦洋就是這類幼兒的一個典型代表,他的性格比較急躁,容易和其他幼兒產(chǎn)生矛盾。
教師應根據(jù)幼兒的個性特點,選擇恰當?shù)姆绞浇槿胪闆_突。例如,園長多采用正面的方式引導幼兒,也會適當采用懲罰的手段轉移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冷靜下來,并引導幼兒反思自己的錯誤行為。筆者認為教育既不能簡單粗暴,也不能一味遷就。在介入同伴沖突時,教師要有嚴格的態(tài)度與堅定的原則,并在關愛幼兒的基礎上,使用適度的懲罰來引起幼兒思想和行為上的警覺,幫助幼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讓幼兒更好地成長。
同伴沖突是幼兒交往的一種形式,教師不僅要看到同伴沖突的消極影響,也要充分認識到同伴沖突的意義與價值。在沖突的過程中,幼兒能逐漸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并掌握解決沖突的方法,學習一些社會交往技能,從而促進自身社會性的發(fā)展。同時,教師要積極學習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在幼兒發(fā)生沖突時,教師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選擇合適的時機,并依據(jù)幼兒的個性特點,采用恰當?shù)姆绞浇鉀Q同伴沖突,更好地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
教師作為幼兒模仿的榜樣和環(huán)境的建設者,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安全、溫暖、可信任的溝通環(huán)境,并支持幼兒進行探索與創(chuàng)造,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與同伴交往,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興趣特點,創(chuàng)設不同的游戲活動區(qū),投放豐富多樣的游戲材料,減少幼兒因爭搶玩具而產(chǎn)生的沖突,并為幼兒營造寬松、自由的活動氛圍。同時,教師要給幼兒提供與同伴自由交往的機會,引導幼兒自主解決矛盾與沖突,并鼓勵幼兒互幫互助,增加幼兒交往的機會。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幼兒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教師開展幼兒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合作。因此,教師應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鼓勵家長正確看待同伴沖突,引導幼兒學會正確地與同伴交往。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家園聯(lián)系制度、成立家委會、設置家長開放日等方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聯(lián)系,讓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的內(nèi)容,體會自己的辛苦與不易,并與家長達成共同的教育目標,以增強幼兒教育的效果,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