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露天電影》"/>
劉 嬌
讀這篇小說之前,我對徐則臣這個作家并不算了解,是這篇小說讓我認識到這位獨特的小說家,或許只要我們搜索“徐則臣”這個關(guān)鍵詞,就會有“中國70后作家的光榮”等詞條的出現(xiàn),還可以看到他的作品被認為“標示出了一個人在青年時代可達到的靈魂眼界”。這些詞條是對他及其作品的升華,能讓我們了解他的為人,但卻不能將我們帶入他的獨特的小說世界中。要想真正理解這些詞條賦予他的贊賞,還需走進他的小說世界去切身體會。雖說徐則臣的為人與寫作姿態(tài)都較為低調(diào),但他的作品帶來的反響卻不低調(diào),如《如果大雪封門》《耶路撒冷》《北上》等代表作品為他贏得了一批又一批的贊賞與肯定,他曾獲得過老舍文學(xué)獎、春天文學(xué)獎、茅盾文學(xué)獎,因此吸引了當代文壇大量的目光。評論家們說他是我們談及青年作家時繞不過去的優(yōu)秀人物。的確,不低調(diào)的作品為低調(diào)的他帶來許多稱贊,著名文學(xué)評論家李敬澤這樣評價徐則臣的作品:“構(gòu)思精巧,內(nèi)容充實,文筆從容而冷靜?!痹凇堵短祀娪啊愤@部短篇小說中我似乎也感受到他這種獨特的創(chuàng)作方式,小說的思想內(nèi)容極具現(xiàn)實魅力,在起伏且令人激動的故事情節(jié)中,卻沒有與之相對應(yīng)的激昂話語,反而是令人不可思議的娓娓道來,平靜得令人匪夷所思。所以,徐則臣的作品取得成功與他內(nèi)容的構(gòu)思選擇以及熟練的語言駕馭能力是分不開的,沒有幾個作家會將如此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冷靜從容的話語娓娓道來,這也正是我讀《露天電影》時最驚訝也讓我為之敬佩的,大概也是讀這部作品最真實也最深刻的感受了。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對于普通大眾而言,似乎沒有比看露天電影更讓人值得興奮的事了,在那個時候,人們幾乎除了勞作就是家長里短,文娛生活十分匱乏。因此,對于他們而言,能在夏天的晚上看上一場熱鬧非凡的露天電影,是一種最合適不過的消遣。小說以“白幕布”為主的時代作為寫作背景,以電影放映員秦山原十五年前在扎下放露天電影的故事為主線來展開敘述,為我們講述了20世紀白幕布下的時代故事。小說的開篇是秦山原在一次偶然中看到曾親自用禿毛筆為扎下這個村子寫下的界碑,并在界碑上再次寫下扎下這兩個字,時過境遷,卻發(fā)現(xiàn)與十五年前的字跡已經(jīng)不像了,白幕布下的精彩故事由此拉開了序幕,跟隨著秦山原的步伐走進了扎下這個村子。在他的視角里,他看到現(xiàn)在的扎下和十五年前的扎下相比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似乎和十五年前不一樣了,但又還有點兒之前的模樣,眼前的一切既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他似乎只記得他曾經(jīng)在這里受到村民們的擁護和愛戴,村民們擁護他的滿腹才情,愛戴他的平易近人,感謝他為大部隊和糧食加工廠撰寫春聯(lián),如何在領(lǐng)導(dǎo)面前據(jù)理力爭,給扎下送來了鄉(xiāng)親們都愛看的電影,欣賞他總能說出別人沒聽過的東西。而他掌控著一臺他們弄不懂的機器,將一個陌生的世界展現(xiàn)在他們面前。這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美好,這種平靜且愜意的美好不僅讓村民、小孩欣賞仰慕他,年輕女孩也會追隨愛戴他,追隨他所帶來的新事物。這個新事物或是白幕布下從未見過的世界,抑或是與眾不同、放電影的他。然而這種平靜的美好下演繹著同白幕布下的電影一樣的情節(jié),既吸引人眼球又讓人驚訝。白幕布下的電影情節(jié)大多會因為新與舊之間的碰撞,而產(chǎn)生出一些不一樣的火花,而這個火花就是秦山原同孫伯讓老婆以及當時一些年輕女孩之間的風流往事,這在當時如同電影情節(jié)一樣引起了大家熱議。在我看來,這既是小說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的一個情節(jié),以秦山原作為電影放映員在扎下受到歡迎為故事的開端,故事就像電影一樣,吸引人的眼球,讓人感到很溫馨,以孫伯讓邀請秦山原到家里觀看露天電影為由而報仇的故事結(jié)尾,這是小說轉(zhuǎn)折的高潮部分,剛好在“看”的過程中又覺得故事好像沒有那么平淡,在沒有報仇這條線之前,小說就像一部回憶片一樣,向我們展示著那個時代的生活,幕布一掛、機器一架,搬著板凳的男女老少蜂擁而至,沒多久就將空地圍個水泄不通。對于辛苦了一整天的人們而言,觀看露天電影無疑是他們最輕松愜意的時刻。露天電影是當時農(nóng)村生活的一種放松方式,白幕布下的繁華都市、浪漫愛情與鄉(xiāng)村生活的質(zhì)樸、充實可以說是千差萬別。在簡單純粹的鄉(xiāng)村生活中看到別樣的都市風貌,不僅“她們”,甚至“他們”都對此充滿了幻想和憧憬。只不過“她們”將這種幻想與期待寄托在了“獨特”的電影放映員身上。當時的電影放映員與年輕女孩之間的風流韻事同白幕布下的電影情節(jié)一樣,是那個時代的熱議話題,這是全文的一條主要線索,也是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然而作者只是想讓我們把其當作一個“故事片”來看嗎?看一些涉世未深的女孩對薄情寡義的男子的追隨嗎?如果只是單純地想看這種故事的話,作者也不會大費周章來寫文章了。
是誰害了當時年輕的女孩們?我想答案也不必多說,可她們僅僅只是因為迷戀電影放映員嗎?我想大概也不是,或許她們迷戀的是放映員自身的浪漫與才情,又或許迷戀的是白幕布下那個別樣的精彩世界。感受到放映員的瀟灑浪漫、認識到白幕布下的都市文明后,女孩們不惜放棄一切而隨電影放映員私奔,這都是因為出生在那個特殊時代的她們,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對這個世界沒有更深層的認識,以為白幕布中的美好與浪漫是觸手可及的,于是將自己對愛情的期待和對未來的憧憬都寄托在“與眾不同”的放映員身上,“她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浪漫與理想,所以最終造成這樣的結(jié)局。這是小說的主線,也是時代所留下的印記,同時也代表著現(xiàn)代都市文明與鄉(xiāng)村文明碰撞而產(chǎn)生的火花,這種結(jié)果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它始終是當時社會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似乎離我們很遠,作者只能通過這個平凡的故事向我們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可在作者的敘說中,故事真實得就像昨天才發(fā)生的一樣。所以我們說徐則臣的小說內(nèi)容頗具魅力,我們可以從他平凡的故事中了解到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不一樣的社會現(xiàn)實、不一樣的時代特征,這正好也是我們創(chuàng)作時需要學(xué)習(xí)的創(chuàng)作技巧。
徐則臣的文筆是從容冷靜的,在他的小說中,我們總能透過從容冷靜的筆觸,進入他所描繪的世界,他總能將我們帶入一個更鮮活、更生動的世界里。在讀完這篇小說之后,我比較深的感悟就是小說的語言極具表現(xiàn)力,這種表現(xiàn)力也突出了作家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露天電影》全篇小說的語言都是沉穩(wěn)冷靜的,即使是最后孫伯讓反轉(zhuǎn)復(fù)仇時的高潮部分,語言的表達并沒有和前文產(chǎn)生巨大的反差,在不慌不忙中向我們道來秦山原與扎下這個村子的恩怨情仇,通過語言來控制小說的節(jié)奏,在平靜如水的對話中,我們不能說這樣的表達是無力的,這樣的表達張力看似平淡,實則有一種很強的吸引力,把故事情節(jié)描繪得那么細致,卻沒有一絲枯燥乏味。小說中簡單且細致的描寫、從容的筆觸,表現(xiàn)了一種“慢”,一種從容冷靜的慢,使我們感受到語言如行云流水般的流暢,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秦山原決定在扎下下車這一段的描寫就將這種不驕不躁的感覺表現(xiàn)得很出彩?!八宦匪χ由系哪?,來到界碑下,蹲下用手指在泥地上寫下扎下兩個字,然后和碑上的字比較,已經(jīng)不像了,他扳著手指頭算了算,十五年,如此漫長,足夠把頭發(fā)一根根熬白。他叼著沒點上的煙往村莊里面看,先看見一只雞沉重地穿過空街面,羽毛被雨打濕,然后是一個挺著肚子的小孩,他看見秦山原的花傘,接著才看見傘下的人?!边@一片段是對秦山原回到扎下前的描寫,這一段的敘述從容不迫,節(jié)奏也很緩慢,在到達以后不是急忙地進入村子里,而是再次寫下扎下兩個字,和十五年前的字跡相比,感慨時光流逝,怎會一成不變,看著村莊里的人和物,我們再跟隨秦山原不緊不慢的步伐走進扎下這個村子。這娓娓道來的一切,使我們的思緒、動作都和秦山原一樣慢下來。從他的語言中可以感受到文字的流動如緩緩的河水,看似波瀾不驚,卻又意味深長。老村長孫伯讓邀請秦山原到自己家中敘舊并一起觀看了“露天電影”,其實是為了向其報仇,這個轉(zhuǎn)折推動故事情節(jié)達到全篇的高潮,本以為等了十五年的復(fù)仇計劃會多么激動人心,可在整個復(fù)仇過程中,小說的言語始終是平穩(wěn)冷靜的。文中是這樣描寫的:“孫伯讓去了一趟廁所,回來興致勃勃地看著秦山原繼續(xù)流汗,秦山原的聲音越來越小,大一點就疼一下,他覺得原始社會進化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花的時間也比現(xiàn)在快,時間讓他痛不欲生。又有一批雞開始打鳴,孫伯讓開始打鳴,孫伯讓有點兒犯困,找了一瓶酒,持熟肉抹辣椒醬,絲拉絲拉也是一頭的汗。”作者平和地寫出了秦山原此時內(nèi)心的焦急、無奈,他繼續(xù)流著汗,聲音越來越小,實則內(nèi)心已急不可耐,看似很簡單的形容,但秦山原早已是度日如年,而我們也透過這個冷靜的筆觸將他內(nèi)心的恐懼一覽無余,甚至還有一點諷刺的意味。對另一位主人公孫伯讓的一舉一動的描寫更是從容不迫,作者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位冷靜得和平常人不一樣的復(fù)仇者,看到這里我都有點兒驚訝了,他竟有點兒犯困,找了一瓶酒,配了一點小菜,就這樣以不動用任何酷刑的方式來復(fù)仇,或許這就是徐則臣小說的獨特之處。在孫伯讓的整個“報仇”過程中,從喜笑顏開地邀請秦山原到家里觀看露天電影到小樹林里勾起秦山原曾經(jīng)的“回憶”,再到兩人一同到家后觀看電影《夜歌》,直到最后秦山原被孫伯讓綁在椅子上兩人關(guān)于“過去”的交談都是從容不迫進行的,詞句并沒有過多的修飾,但在作者的敘述下,我們始終沒有看到他用很有張力的語言來敘寫其中的高潮情節(jié)。雖說全文語言樸實平淡,可我們也能體會到小說中人物的情緒變化,感受到秦山原由開心甚至有點驕傲到不安直至崩潰的心理變化過程,看到了那個時代的不緊不慢的生活方式,品味到其深刻的內(nèi)涵和不同的韻味。這種不疾不徐的敘說展現(xiàn)了作者在語言運用方式上的獨特魅力,這就是徐則臣小說的獨特氣質(zhì)。
這部小說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且生動的人物形象。毫無疑問,徐則臣為我們塑造了有血有肉的秦山原和孫伯讓這兩位典型的人物形象,這樣具體的典型人物形象并不是簡單的描寫就能塑造出來的。小說從主人公的對話、行動和心理描寫等,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秦山原再次回到扎下的時候,在同一圈人寒暄的過程中,秦山原說過這樣兩句話:“是啊,我是秦山原。謝謝你們來看我?!痹诖酥?,作者塑造的秦山原都是受到尊重且才華橫溢的電影放映員,自始至終展現(xiàn)給我們的都是一個才華橫溢但又有點幽默的知識分子形象。與此同時,孫伯讓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熱情好客的老村長形象,在秦山原忘記自己的時候,舉起酒杯對著他說:“秦老師貴人多忘事,我?guī)湍憧催^放映機,那年我二十六?!憋埡筇谷坏匮埰涞郊依镒。鋵嵤菫榱藦?fù)仇這一等待多年的謀劃。隨著故事的轉(zhuǎn)折,兩人的矛盾沖突也使人物性格發(fā)生了變化,秦山原在孫伯讓的“折磨”下,害怕自己和《夜歌》中的主人公一樣的下場,在當時的尷尬境地下的惶恐不安,與剛回到扎下時受人愛戴的謙謙君子形成了極大的反差,秦山原沒有了剛到來時的風采,害怕、恐懼中帶有一點懊悔。在此情節(jié)之前孫伯讓是一個樸實、熱情、好客的老村長,開玩笑地說著:“老婆和放電影的跑了,跟秦老師沒關(guān)系,你之后的放映員,姓丁,那狗日的。”這句話很幽默卻表達著無奈,與到他家之后的表現(xiàn)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復(fù)仇時,孫伯讓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在面對秦山原時不再那么喜笑顏開,將內(nèi)心的憎恨、痛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多年來的隱忍和不甘在這一刻都釋放了出來,同之前的老實、熱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除此之外,孫伯讓的老婆以及年輕女孩們在當時也是典型的人物形象。她們想要追求美好但卻將這種美好寄托在放映員身上,最終導(dǎo)致了悲劇的產(chǎn)生。這篇小說為我們塑造了秦山原、孫伯讓等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典型人物,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秦山原,而是以他為典型的電影放映員,以及以孫伯讓的老婆為代表的年輕女孩們。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典型人物,也折射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是白幕布留給我們的時代印記,不可磨滅,也磨滅不了。
《露天電影》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白幕布里那精彩紛呈的繁華世界,還看到了白幕布下真實平凡的社會生活,白幕布下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時代的印記,也是徐則臣為我們創(chuàng)作的時代經(jīng)典。能經(jīng)得起反復(fù)閱讀的小說才是好的小說。每一次讀這部作品,我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感受到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的藝術(shù)、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思想主題的升華。徐則臣的小說以獨特的氣質(zhì)征服了無數(shù)的讀者,他對語言藝術(shù)性的講究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那巧妙的構(gòu)思、充實的內(nèi)容以及從容冷靜的文筆彰顯了小說的獨特魅力。我想他的作品要反復(fù)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獨特的氣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