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竹萱
服飾即人的冠服與配飾,漢劉熙《釋名》有言:“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睂ⅰ胺棥币辉~的意思再進行延伸,則可作為冠、履、服、飾的總稱。我國的服飾成為一種社會制度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孔子就有“服周冕”之語,由此可見我國的服制歷史之悠久。服飾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具有實用性,更多的時候,服飾作為一種社會共識,能夠展現(xiàn)出不同身份等級的人在不同場合的外顯形象,通過這種以禮為法的方式來區(qū)別尊卑,可以起到鞏固統(tǒng)治的作用。可以說,服飾和飲食起居一樣,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類活動的基礎,也是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此重要的內容,自然也會在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中得到展現(xiàn)。
古代冠服有定式,用以表示人的尊卑等級,是彰顯禮樂的生動符號。漢代是禮樂興盛的時代,作為漢一代文學之代表的漢賦,其中有很多關于服飾文學描寫的內容。這些服飾描寫構建了漢賦中的種種場景,反映了漢代人民的社會生活及漢代禮樂制度的建設,同時也是作者思想情感和漢賦主題思想傳達的有效載體。
漢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體裁。賦講究文采,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賦是一種綜合性的新文體,它兼容詩歌和散文的表現(xiàn)手法,結合楚辭、縱橫之文、史傳文學等先秦文體之所長,展現(xiàn)出宏偉博大的內涵與強大的表現(xiàn)力?!百x者,敷也,敷布其意謂之賦。”賦這種文體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諸子散文,具有“不歌而誦”的特點。到了漢代,賦的體制正式形成,賦在漢代走向極盛,為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樹立了典范。由此可見,漢賦作為“一代之文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劉勰《文心雕龍》中指出:“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薄绑w物”即描寫外物,是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漢賦就像是反映漢代社會的一面鏡子,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記敘了大漢風貌,雖有夸張?zhí)摌嫷乃囆g創(chuàng)造,但本質上仍然立足于漢代人民真實的物質文化生活。漢賦所“體”之種類紛繁,山水、草木、器用等無所不包,冕服配飾自然也是漢賦所描繪的一類物象。在數(shù)量多、覆蓋面廣的基礎上,漢賦對所“體”之物的描寫還十分細致。漢賦的描繪性極強,對物象的各處細節(jié)都展開描寫,并進行了極為充分的鋪展,呈現(xiàn)出“寫物圖貌,蔚似雕畫”的特點。由此可見,漢賦中存在大量關于服飾描寫的內容,并且對這些內容做了具體細致的描寫,這是其他文體所不具備的。因此,對漢賦中的服飾描寫進行梳理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自漢賦產生以來,學者就開始了對它的研究。從漢至清,雖用力程度不同且各有側重,但古人對漢賦的研究一直未曾斷絕,由此也能看出漢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性。我國古代對漢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編錄與注釋上,此舉無疑對漢賦的保存與傳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后世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且也從側面體現(xiàn)出漢賦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性。在這種分類輯錄與做注解句中,也滲透了關于賦體來源、漢賦書寫的題材及內容、各賦家創(chuàng)作風格等問題的關注與討論。其中與漢賦中的服飾描寫相關的內容,也散見于對漢賦進行分門別類和對漢賦中所涉及的各種名物的考釋之中。
兩漢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對漢賦的研究,漢人輯錄漢賦、為其作注,為后世的漢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了活躍于西漢初期的賈誼、司馬相如等漢賦家的生平事跡,同時也在書中記載了大量的漢賦,并加以評價,展現(xiàn)了司馬遷本人的漢賦觀?!短饭孕颉分杏袑h賦“靡麗多夸”“其指風諫”的評價,體現(xiàn)出司馬遷對漢賦諷諫的重視,同時也指出了漢賦華麗夸飾的特點。司馬遷的觀點后來被揚雄所繼承并發(fā)揮到極致,揚雄將重諷諫漢賦觀應用在自己的文學寫作中,同時,他還在《法言》中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的觀點,說明漢賦的理想標準是華麗語言與實用性內容并重。劉向、劉歆父子搜集整理了大量漢賦文獻資料并進行分類,將233篇雜賦劃分為12家。班固總其精要,并在其所撰的《漢書·藝文志·詩賦略》中得到體現(xiàn)。可以看出,兩漢時期的漢賦研究在輯錄之余,還滲透了輯錄者本人的賦學觀。這一時期的文人在研究漢賦時,更加注重賦文諷諫功能的實現(xiàn),與此同時,漢賦鋪陳夸張的藝術手法也受到關注。
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賦的研究進一步深入。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系統(tǒng)、全面地論述了漢賦的源流演變與藝術特色。他將賦按體制規(guī)模分為“京殿苑獵、述行序志”與“草區(qū)禽族、庶品雜類”兩種,賦文所“體”之物包括京殿、苑獵、述行、序志、草木、禽獸、庶品等數(shù)類,并在此基礎上指出“賦之大體”在于明雅與巧麗。劉勰說明賦的特點在于“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為后世關于漢賦所摹寫的物象研究奠定了基礎。南朝昭明太子蕭統(tǒng)組織編纂的《文選》又對漢賦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分類整理,收15家共29篇漢賦,并將其按書寫的內容分為十類,體現(xiàn)出漢賦所涉題材之完備。蕭統(tǒng)在《文選序》中指出賦“紀一事,詠一物”,對漢賦鋪陳詠物的特點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到了唐宋元時期,有關漢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類文學作品對漢賦作注和分類保存兩方面。在唐代,李善在《文選注》中對漢賦進行注釋,既考辨了賦中的各類名物,又對相關語句進行了解析,其中就涉及有關服飾描寫的部分。而到了宋元時期,這種對漢賦中的冕服器用之名的考證,在繼承《文選注》的基礎上,變得更加細致深入。這些資料主要表現(xiàn)在宋代的筆記及詩話中,盡管零散,卻仍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分類輯錄方面,以《藝文類聚》為代表的各大類書繼承《文選》之旨,依照漢賦中所描寫的題材,對漢賦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分類與輯錄。在涉及服飾描寫的方面,《藝文類聚》分出衣冠、儀飾、服飾、寶玉、布帛諸部,下列所涉的賦文章句頗為細致。
明清時期對漢賦的研究更加深入,劉熙載在《藝概·賦概》中指出漢賦具有“恢之而彌廣”的創(chuàng)作特征,即漢賦能夠通過體物來展現(xiàn)漢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體現(xiàn)了漢賦所表現(xiàn)的內容之廣泛。陳元龍在其所輯的《歷代賦匯》中將歷代之賦分為38類,其中玉帛、服飾等類別與賦體文學中的服飾描寫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漢賦的研究從漢代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歷經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幾個階段,由萌芽走向興盛與深化,歷代文人對漢賦的研究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歷時兩千余年,未曾斷絕。我國古代對漢賦的研究可以概括為評論、輯錄、注釋三個主要方面。這三方面的研究并不是獨立的,而是綜合性地出現(xiàn)在各家的著作之中,歷代文人對漢賦進行搜集、保存與作注釋義,在這個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滲透了輯錄者本人以及當時主流社會的賦學觀。古代學者在漢賦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作為“一代之文學”的漢賦,在我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為主流、重視經世致用的文學研究中,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漢賦研究的各類資料都零散分布于經史子集之中,缺乏專門性的著作,而涉及漢賦中服飾描寫的研究則更是碎片式的,散見于各類以名物釋詞考辨為主的集子里,缺乏系統(tǒng)與深入的研究。
在服飾描寫研究方面,那真真的《漢賦中的服飾描寫研究》結合漢賦文本,按照場合將漢賦中的服飾描寫分為祭、朝、獵、舞等類,從文學角度對漢賦服飾描寫的表現(xiàn)手段及文學意義進行了細致闡述。萬婷婷的《漢代服飾文化對漢賦的影響》立足于漢賦中服飾描寫的篇章,從題材內容、表現(xiàn)手段、審美特點、創(chuàng)作觀念四個方面論述了漢代服飾文化對漢賦的影響,同時對漢賦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情趣、賦體文學的變革及其對其他文學的滲透和影響也有所涉及。高正琴的《論漢賦中的女性服飾描寫特征及其意義》結合漢代女性服飾材質多、類型全、紋飾美的特征,論述了女性服飾描寫折射出的漢代社會禮儀、經濟、審美等方面的文化內涵。孟匯榮的《淺析漢代文學的服飾形象》將漢賦作為一個重要的文獻依據(jù),對其中的服飾形象進行分析,進而探究了漢代人的審美趣味,指出漢賦服飾描寫具有繁復華美的特征。許珊的《漢賦用色特征研究》指出漢賦中有紅色系顏色詞的服飾與裝扮描寫,這些紅色系服飾具有凸顯武者勇猛、襯托女性美艷的作用,展現(xiàn)了陽剛與柔美互見的審美趣味。
除此之外,彭雪琴的《六朝詩歌中的服飾意象》從詩歌本位入手,闡述了服飾意象的運用對六朝詩歌的緣情傾向及華美、輕艷風格的影響,從新的角度更深入地揭示了六朝詩歌的特點,還深入分析了“羅衣、羅裳”“長袖、廣袖”“金釵、玉釵”“香衣、熏衣”等服飾意象群,揭示了六朝服飾意象的華美與輕艷對六朝華艷之風的影響。王春婧的《宋代宮詞研究》在論證宋代宮詞描寫內容時,指出了宮詞描寫的內容包括帝王、妃子、宮女的起居,游樂,服飾,禮俗等,其中豐富華美的意象多采用“賦”的手法,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是漢賦“體物”之風的繼承。以上兩篇論文將漢賦以外的文學作品作為文字材料進行服飾研究,從文學的角度入手,指出后世文學對漢賦服飾描寫的繼承,因此對于漢賦服飾描寫研究具有方法上的借鑒意義。
服飾作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歷代的文學作品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這些文學描寫與社會風俗是密不可分的。正因如此,研究文學與社會風俗的論文,探討了文學與其所處時代各方面社會風俗的關系,其中就涉及對服飾描寫的研究。
昝風華的《漢代風俗文化與漢代文學》以漢代風俗文化為切入點來研究漢代文學,漢賦的題材內容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漢代的風俗文化。在“漢代風俗與漢賦”一章,系統(tǒng)地論述了漢代的風俗文化在漢賦“苞括宇宙,總覽人物”的題材內容和靡麗尚奇的藝術特質兩方面所帶來的影響,說明漢賦鋪陳夸張的手法、閎富奇麗的風格都與漢代風俗關系密切。魏瑋的《漢賦與漢代風俗》中,物質風俗相關章節(jié)就涉及對漢代服飾相關的制度與風俗的研究。論文結合了漢代的歷史背景,對漢代的物質風俗進行了概述,指出貴族崇尚凸顯個性的華麗服飾,不同階層人民的服飾存在差異,但漢代的生產技術發(fā)達,社會富足安定,漢代普通人民的服飾質量與前代相比也有所提升。論文以漢賦為文本材料,對漢賦中的漢代風俗描寫進行研究,探討了漢賦與漢代風俗的關系,指出漢代的風俗具有崇奢、重禮、迷信三重特征。
漢賦的研究歷史相當悠久,貫穿古今,經歷了由綜合到專門的演變。關于漢賦中服飾描寫的研究也從散見于古籍各處轉變?yōu)橹T多具體的、注重細節(jié)的論著的出現(xiàn),對漢賦的專門性論著也關注了漢賦的各個方面,從不同角度豐富了漢賦的研究。尤其是21世紀以來,跨視角、跨學科研究成為顯著趨勢,漢代服飾相關的研究開始應用歷史學、考古學、文化學等學科的諸多新理論、新視角、新領域。對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有助于加深對漢賦藝術成就的認識和理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也有助于漢賦服飾描寫研究的深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