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張聞天五四時期創(chuàng)作中“愛”的主題探析

      2022-11-18 03:04:42雷世文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 2022年3期
      關(guān)鍵詞:張聞天泰戈爾人格

      雷世文

      內(nèi)容提要:張聞天早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題材上多集中于青年男女的戀愛,以“愛”的精神范疇為表現(xiàn)對象,以“愛”的哲學內(nèi)涵為主題取向,深刻揭示出“愛”作為人的本體屬性的多重含義?!皭邸钡奈幕軐W觀念構(gòu)成張聞天早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思想資源,這一資源包含了對基督教教義、唯美主義、印度泰戈爾學說的借鑒。

      張聞天是我國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積極實踐者。在思想文化領域,張聞天從五四時期就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在五四時期有影響力的報刊上,發(fā)表了數(shù)量不菲的雜感、評論、翻譯、創(chuàng)作作品。作為一名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走出來的革命家,其在五四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不僅有著對五四時代精神的回應,同時也有著個體思考的不凡之處,由此我們可以認識一位革命家思想史生成的軌跡。

      張聞天在五四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是值得高度肯定的。那時的張聞天把“愛”奉為一種理想,認為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愛的存在,就得不到和平和幸福;世界上如果沒有真愛的存在,人類的理想就不會達到,人類的使命就不會完成,人生的意義就不能了然。那么,這種“愛”的具體內(nèi)涵是什么呢?張聞天解釋說:“愛是生命,生命就是愛。這愛不是物質(zhì)底愛,是徹底的精神的愛;不是相對的愛,是絕對的愛;不是一時的本能之愛,是永久的,意者之愛;不是對一部分人們的愛,是對于一切人類或竟至對于全宇宙一切有生之倫的泛愛?!雹購埪勌欤骸稛o抵抗主義底我見》,《民國日報·覺悟》1921年7月3日。這一“愛”的含義的解釋,層面是比較豐富的,涉及“愛”與生命的關(guān)系、愛與物質(zhì)和精神的關(guān)系、愛的排他性與永恒性、愛的對象性等方面,可以看出,張聞天是在一個比較高的哲學思想視野中來思考“愛”的本質(zhì)問題的。張聞天關(guān)于“愛”的哲學的豐富思考,或直接,或間接地都體現(xiàn)在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對其作品中的“愛”的主題傳達,起到深化的作用。

      把“愛”的實現(xiàn)看作人生的出路,是張聞天早期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征。沒有愛,人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人只有為愛而活著才有意義。愛是什么?愛的含義如何理解?《旅途》中的女主人公蘊青對此有很明了的坦白。在蘊青看來,男女相愛不一定非要結(jié)婚,只要精神上戀愛了,肉體上接觸不接觸是不重要的。也就是說,精神戀愛高于肉體戀愛,她不看重她的肉體而看重她的精神,只要精神上戀愛了,愛情就能永遠繼續(xù)下去,至于肉體的婚姻,并不能體現(xiàn)真正的愛情。因此,我們看到,在《旅途》的愛情敘事中,蘊青在肉體上與她的丈夫保持著婚姻關(guān)系,在精神上與鈞凱保持著戀愛關(guān)系,也就是說她的肉體屬于一個男性,而她的精神屬于另一個男性,她的靈與肉呈現(xiàn)為一種分裂狀態(tài)。并且,在作家的敘述行為上,后者的敘述對前者構(gòu)成一種壓抑,作家對后者的敘述更感興趣。小說集中大量的筆墨敘述的是鈞凱與蘊青之間的精神之戀,而對蘊青與丈夫之間的肉體關(guān)系的敘述則退居其次。

      蘊青的執(zhí)著于精神戀愛,可以看作一種反抗,她想通過精神戀愛為自己尋找出路,以此實現(xiàn)對肉體婚姻的突圍。在蘊青的身上,可以看出五四女青年主體意識的覺醒,同時又可以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女性的美德:順從,盡孝,為了母親的意愿而結(jié)婚,通過肉體婚姻安慰母親。因此,這是一個充滿復雜文化心理的女性形象。她的“靈”與“肉”兼顧的雙重選擇,既照顧“舊”有道德倫理,又順應“新”時代倫理潮流,其間的苦心與焦慮,妥協(xié)與犧牲,反映出五四一代青年在新與舊之間的痛苦掙扎。

      靈肉分離的精神戀愛沒有給蘊青帶來幸福,也沒有給鈞凱帶來幸福,看來,“精神戀愛”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在此背景下,我們看到了美國女青年安娜和瑪格萊的出現(xiàn)。安娜和瑪格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前者代表庸俗的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趣味與人生理想,后者代表反抗資本主義現(xiàn)代性的革命者的人生態(tài)度與價值理想”,鈞凱拒絕了安娜的愛,就是因為這種愛僅停留于“人生的享樂”這一淺薄的層次,缺少一種深沉的精神內(nèi)涵,而與瑪格萊的愛,恰好滿足了這種精神需要。①李兆忠:《張聞天早期長篇小說〈旅途〉解讀》,《廣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瑪格萊的出現(xiàn),隱喻著鈞凱的又一次通過“愛”來尋求人生出路的探索。作者賦予愛情雙方以崇高的內(nèi)涵,“以共同的叛逆性格與理想的革命訴求作為雙方志同道合的愛情前提,從而使愛的主題得以升華”②陳思廣:《在愛情與革命的浪漫暢想間——張聞天長篇小說〈旅途〉及書寫策略》,《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第4期。。鈞凱與瑪格萊的相遇,使鈞凱的生命煥發(fā)出新的活力,使原本對愛情已經(jīng)失去信心的鈞凱對愛情又產(chǎn)生了新的希望。瑪格萊在鈞凱生命中的出現(xiàn),對于鈞凱來說是一次情感的拯救,生命的拯救。更主要的,鈞凱與瑪格萊共同的革命志向,為二人的愛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鈞凱由愛情而走向革命,可說是他人生歷程的重大轉(zhuǎn)折,而瑪格萊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至關(guān)重要?,敻袢R作為鈞凱走向革命的重要引路人,這一敘事設計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是相當別致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有很多敘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小說,在這些小說中,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基本是男性,而在張聞天的筆下,革命的引路人則是女性。顯而易見,通過這樣的敘事設計,張聞天有意要凸顯女性的地位,改變女性從屬于男性的傳統(tǒng)書寫傾向,在性別關(guān)系中,賦予女性以思想的權(quán)力、主導的地位。在這一點上,張聞天的探索甚至比魯迅還要走得遠。在魯迅以“愛”為主題的小說《傷逝》中,始終凸顯的是男性的主導地位,女性則處于被動地位,涓生與子君是“引導者與追隨者的關(guān)系”,是“引導—被引導的兩性關(guān)系”,“涓生和魯迅都對這種引導—被引導的兩性關(guān)系感到天經(jīng)地義,他們似乎想象不出同一個要強的子君、一個并未墮落又未死亡的不被引導的子君該如何相處”,小說以子君的死“宣告了一代人在婦女解放(以及人的解放)問題上的思維疆界或思維極限”①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xiàn)代婦女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頁。。而《旅途》中關(guān)于瑪格萊的敘事,卻顯露出突破這種思維疆界的意味,顯示出作家不可忽視的思想深度。作者通過異國女性形象的敘事建構(gòu),擴大了五四小說的形象范圍,豐富了五四小說主題的多元意蘊。

      相比之下,《青春的夢》中所寫的愛情,虛幻的精神之愛少了一些,現(xiàn)實的成分多了一些。劇本《青春的夢》所塑造的勇敢挑戰(zhàn)封建婚姻制度,從家庭出走的青年男子形象,與五四時期流行的表現(xiàn)個性解放一定以青年女性從家庭出走的模式形成了明顯對比,可以看出張聞天“在戲劇人物的安排和塑造上,卻沒有重復現(xiàn)成的路子”,而是“從生活出發(fā),從自己的切身體驗出發(fā)”②程中原:《張聞天與新文學運動》,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85頁。,完成了富有特色的形象塑造。男主人公許明心在接受新思潮的洗禮后,對包辦婚姻開始提出質(zhì)疑,他對父親說:“當我小時我并不曾向你們要求妻子,你們卻替我預約了她;我在大學堂內(nèi)讀書時,我并不要娶她,你們又用了種種辦法使我娶了她;現(xiàn)在我要離婚,你們不許?!雹蹚埪勌欤骸肚啻旱膲簟罚ㄈ粍。?,《少年中國》1924年第4卷第12期。這番話說明許明心過去的人生史是完全被動的,其婚姻感情是受家族意志支配的,他并沒有追求愛情的自由權(quán)利。在經(jīng)受了新時代的啟蒙后,許明心開始反叛家庭,他要沖破牢籠,去追求自由,去找尋新的愛情,以打開人生的新局面。最終,許明心和女大學生徐蘭芳達成了默契,在愛情力量的鼓舞下,他們不顧各自家庭的勸阻,選擇了走向自由的路。這對青年男女的心理、行為和理想,是頗能代表五四時代一部分青年的精神特質(zhì)的。

      張聞天通過他的以“愛”為主題的文學創(chuàng)作,探討了青年人實現(xiàn)人生愿望的三條出路,這就是精神戀愛的出路、革命的出路和反抗出走的出路,這三條道路的終極點都是指向人的自由意志的,都是指向快樂人生的。這種敘事指向反映出青年張聞天對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觀念的向往,正如他所說:“人是自由意志的動物,有創(chuàng)造性的動物,是有理想的動物”,“我們要執(zhí)著人生,要發(fā)展人生”,人生的意義旨在發(fā)揚生命,“在奮斗的中間,在與最大障礙物戰(zhàn)爭的中間,在為了一種理想或是一種幻想貢獻一切的中間,生命才達到高潮,人生才有意義!”①張聞天:《生命的跳躍——對于中國現(xiàn)文壇的感想》,《少年中國》1923年第4卷第7期。因此,“我們要抬頭來,選擇自己的路了”②聞天:《告彷徨歧路的青年》,《民國日報·覺悟》1921年11月18日。,要能“大著膽子大踏步向未知的中間走去”③張聞天:《生命的跳躍——對于中國現(xiàn)文壇的感想》,《少年中國》1923年第4卷第7期。,去實現(xiàn)生命的創(chuàng)新。此種理想構(gòu)成張聞天以“愛”為主題的文學敘事的哲理底蘊,與五四文學中一部分表現(xiàn)青年人夢醒了無路可走的敘事形成鮮明對比。

      張聞天早期創(chuàng)作中“愛”的主題表現(xiàn),或多或少都涉及了人物的自殺問題。在張聞天的文學敘事中,因愛情而走向自殺的人物形象十分突出,有自殺傾向的人物形象也不在少數(shù),可以說,自殺與有自殺傾向的人物形象構(gòu)成了張聞天文學敘事的重要主體。

      張聞天筆下因愛情而自殺的人物形象,主要以女性為主,而又具有跨文化性、跨民族性的特點,這在五四時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是極具特色的,這說明青年張聞天對女性命運的思考,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中國本土,而是具有了世界性的眼光。女性的自殺,不僅是她們自身人生道路的悲劇,同時也是時代的悲劇。置身于個性解放的時代潮流中,女性依然是犧牲品。女性的自殺現(xiàn)象是伴隨著個性解放的潮流而至的。個性解放為女性的自由戀愛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本是歷史的進步,但在這種進步的背后,卻也深藏著一種悖論。個性解放促成了女性的自由,但這種自由反過來對女性又可能造成傷害。張聞天小說中的女性自殺者,應該說就是個性解放的受害者。這些女性自殺者無一不是置身在時代自由的環(huán)境里,她們的情感生活無一不受到時代自由風氣的威脅,自殺成為她們擺脫威脅的無奈之舉。那么,我們因此要追問的是,個性解放到底是進步的呢,還是退步的呢?在這個問題上,張聞天的看法是非常獨到的。

      張聞天指出:“這個人主義的意義,是自我的利益,自我的發(fā)揚底精神。是人人都隨了自己的愿望甚而至于他的夢想去做的精神。完全沒有利他心和同情心的表現(xiàn)?!雹購埪勌欤骸峨x婚問題》,《少年世界》1920年第1卷第8期。張聞天這一觀點的可貴之處在于,他看到了個人主義的弊端,揭示了以個人主義為基石的個性解放為社會帶來的負面傾向,這在以個性解放為旗幟的五四文學時代,不能不說是一種異端的聲音。我們都知道,個性解放思潮是五四時代的主流思潮,這個時代的文學興奮點多由此而蓬發(fā),文學界對個人主義/個性解放的題材傾注了巨大的表現(xiàn)熱情。身處五四時代文化潮流中的張聞天,以同樣的熱情參與了屬于五四時代興奮點的文學書寫,但在熱情之余的張聞天,還是保持了一份冷靜,保持了一份審視,他所思考的個人主義的局限,某種程度上是為正在進行的五四新文化發(fā)展提供了一種啟示的路徑,我們在高揚個人主義/個性解放旗幟的時候,不能忘記利他心和同情心的建構(gòu),唯其如此,才能減少改革當中付出的生命代價。

      1920年,張聞天發(fā)表了他從社會學視角研究家庭問題的論文《離婚問題》,這篇論文對50年來美國家庭不穩(wěn)定的原因及離婚狀況進行了實證的考察與分析,其中談到了婦女解放的問題,認為“美國婦女解放的結(jié)果,不但對于道德上、社會上沒有絲毫的增進,反而比從前更為退步”。張聞天把這一觀點進一步擴展到歷史發(fā)展的領域中加以論證,他指出:“羅馬婦女解放之后,她對于社會上的地位不但沒有改進,反而可以看出羅馬婦女的解放是婦女的墮落,是羅馬家庭生活道德的退化。雖說婦女解放不是一定有這樣破壞結(jié)果;但是這種結(jié)果在近代社會上既成普遍的現(xiàn)象,真正的危險物了。所以解放運動,個人自由的危險;與從前束縛的危險可以等量齊觀。”②張聞天:《離婚問題》,《少年世界》1920年第1卷第8期。張聞天的研究看起來是從跨文化視角出發(fā)對美國為中心的西方婦女問題的探討,實則是借西方之石,攻中國之玉,目的在于審視中國婦女的解放問題。

      五四時期,女性盡管處在解放的時代了,但在婚姻愛情關(guān)系中,她們的犧牲者身份并沒有改變,社會的發(fā)展依然是以她們的生命付出作為代價的,張聞天的創(chuàng)作以女性自殺作為題材對象,試圖從婚姻愛情的社會倫理層面進一步喚起人們對女性解放的思考。

      青年張聞天翻譯了很多外國作家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的“愛”的主題表達,對張聞天作品中的“愛”的主題表達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張聞天早期的戀愛題材的小說都涉及了死,和王爾德的《沙樂美》有一致之處。張聞天對《沙樂美》的劇情設計十分欣賞,說“這篇戲劇是王爾德著作中描寫人物最逼真的戀愛悲劇”,“納拉博斯底死、約翰底死、沙樂美底死,一切為了愛和被愛而走到死底路上的事情,都被他用華美的筆法表出來了”。①張聞天:《王爾德介紹》,《張聞天早期文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頁。張聞天的戀愛題材的作品,在筆法上未必如王爾德的華美,但在主題上,以“愛而死,被愛而死”為作品的主眼,是和《沙樂美》有著暗合之處的。只是在主題的表現(xiàn)方法上,張聞天更傾向于精神戀愛的側(cè)重,而《沙樂美》則更多肉體感官的成分,由此不難看出張聞天對外國文學的寫法不是機械地照搬,而是在借鑒中的有所轉(zhuǎn)化。

      張聞天研究專家程中原先生指出:“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張聞天同志為介紹、翻譯外國戲劇所作的努力是值得稱道的?!薄巴鈬鴳騽〉姆g還誘發(fā)了張聞天同志創(chuàng)作的欲望。他那反映五四青年沖決封建羅網(wǎng)、追求自由光明的多幕劇《青春的夢》,就是在一九二三年暮春時節(jié)譯完倍那文德的兩個劇本之后寫成初稿的。”②程中原:《張聞天早期譯劇集·編后記》,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版。倍那文德(Jacinto Benavente)是現(xiàn)代西班牙的著名劇作家,192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他的劇作《偽善者》和《熱情之花》通過張聞天的翻譯,在中國得到了傳播。魯迅先生正是在讀了張聞天的《熱情之花》譯本后,開始對這位西班牙劇作家產(chǎn)生了興趣。張聞天對倍那文德的接受,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倍那文德的社會批判精神,其二是生命至上的發(fā)展觀念,其三是對婦女命運的關(guān)注。上述三個方面的接受,在張聞天早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都得到了體現(xiàn)。張聞天作品對封建傳統(tǒng)禮教的批判,對社會問題的揭露,對生命個體的高揚,對女性命運的關(guān)注,都可見倍那文德的影響。

      在張聞天接觸的外國作家中,俄國作家對他的影響亦是明顯可見的。從張聞天早期的文學翻譯活動來看,他對俄國作家安特列夫和柯羅連科是比較熟悉的。他在為《盲音樂家》的譯稿而作的《科路倫科評傳》中,對柯羅連科的創(chuàng)作特色、思想信仰進行過全面的評析,指出柯羅連科的人格是“愛人類”,“不論怎樣黑暗的描寫,怎樣絕望的事,他總拿一種理想來安慰我們”,他的作品“從人的立腳點上觀察一切”,“所描寫的世界都是以人為中心”,“每一個人與每一群人的特性,他都能深入其里”。①張聞天:《科路倫科評傳》,《少年中國》1923年第4卷第4期。這些評價,都是很中肯而恰切的,可以看出張聞天對柯羅連科的會心。而對安特列夫,張聞天更加傾心,他說安特列夫?qū)τ谌宋锏拿鑼?,不著重在外面的行動,而著重在靈魂的振動,安特列夫“毫不疲倦地找求著人心中所蘊藏著的革命的,反抗的,憤激的,恐怖的,人道的,殘酷的,悲哀的,凄涼的種種精神,用了寫實的,象征的,神秘的筆墨傳達出來,使讀者時而憤怒,時而恐怖,時而悲哀,時而憐憫,時而瘋狂”。如此細膩的閱讀體驗,倘若不是對安特列夫的作品深研細讀,恐怕是不會產(chǎn)生的。更進一步的,張聞天用了這樣的語言來表達閱讀安特列夫之后所受到的精神震撼:“他用鐵錘敲著我們的靈魂,使得我們不得不覺到戰(zhàn)栗!”由安特列夫聯(lián)系到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張聞天認為中國需要引進安特列夫這樣的作家:“我們,這些被所謂禮教與偶像所束縛著的我們,除非用了利劍來把這些東西一一斬掉,我們就永遠不能得到自由,永遠不會了解人生。安特列夫的作品就是我們的利劍,我們要把他拿起來像發(fā)瘋一樣揮舞著去破壞一切。”②張聞天:《狗的跳舞·譯者序言》,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

      事實上,張聞天的確利用了安特列夫這把“利劍”,包括利用了柯羅連科這樣的俄國作家資源。張聞天早期創(chuàng)作中所書寫的因失戀而自殺的題材在安特列夫和柯羅連科的作品中就出現(xiàn)過。張聞天翻譯的安特列夫的《狗的跳舞》,其中就寫到主人公亨利失戀后,由于無法解決人生的問題而選擇了自殺??铝_連科的名作《二種情態(tài)》,其中的主人公是俄國青年學生加或里克,他的同學何門諾夫因為戀愛失敗而走向了自殺。與張聞天書寫戀愛自殺題材不同的是,兩位俄國作家對戀愛自殺的思考更具有形而上的色彩,他們由戀愛題材上升到的境界是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對人格沖突的詮釋,其哲學思辨的理性格調(diào)要比張聞天更為顯著。

      可以看出,張聞天早期創(chuàng)作以“愛”的精神范疇為揭示對象,以“愛”的哲學內(nèi)涵為主題取向,是受到外國文學的啟示的,以翻譯為橋梁,張聞天在借鑒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自我風格的“愛”的倫理敘事建構(gòu)。

      張聞天“愛”的哲學觀念的來源是比較廣泛的。我們首先注意到的是基督教的影響。據(jù)《張聞天年譜》提供的史實,張聞天曾經(jīng)在杭州西湖“智果禪寺”內(nèi)研讀過《圣經(jīng)》①張培森主編:《張聞天年譜(1900—1941)》,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頁。,這說明張聞天對基督教教義并不陌生。張聞天雖然也批判過基督教,但那是對基督教中異化基督教的勢力的批判,并不是針對基督教整體,也不是針對原始的基督教。相反,對原教意義上的基督教觀念,張聞天是接受的。在張聞天看來,原本意義上的基督教是鼓吹“愛”的,耶穌是“世之大勇者”,是“徹底的主張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愛的”,“要根據(jù)于愛把世界重新變更過”。②張聞天:《無抵抗主義底我見》,《民國日報·覺悟》1921年7月3日。張聞天把基督教的原教意旨加以發(fā)揮,引入自己的“愛”的哲學觀念中,提出“充分的發(fā)展愛就是充分的發(fā)展生命”③張聞天:《人格底重要——答雁冰和曉風兩先生》,《民國日報·覺悟》1921年7月17日。,提出“我們所要創(chuàng)造的少年中國”就是“愛底天國”,“這愛是我們底宗教,是我們底上帝,是我們底一切!”④張聞天:《無抵抗主義底我見》,《民國日報·覺悟》1921年7月3日。由此不難看出,吸取了基督教“博愛”觀念的“愛”已成為張聞天信仰心的根本成分了。

      在張聞天的“愛”的哲學觀念中,特別重視人格的作用,這一點是受到了泰戈爾的影響。泰戈爾論述“愛”的含義,就特別重視人格的因素。在泰戈爾看來,人的生命中的自由的終極目的是認識“我是”,這是人的意識從自我與萬物相分離進到與萬物合一的過程。這種自由的真正完美并不僅僅在于它的廣度,而主要在于它的強度,即“愛”。人格的自由不是在他的自我之中,而是在別人的人格中才能充分體現(xiàn),這就是“愛”。⑤泰戈爾:《泰戈爾文集》,康紹邦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3頁。泰戈爾指出,我們的最高歡樂就是愛。因為,在愛中,我們在他人中實現(xiàn)了意志自由。在這樣的愛中,我們的人格便得到了最高的實現(xiàn)。⑥泰戈爾:《泰戈爾文集》,康紹邦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3頁。與泰戈爾類似,張聞天也特別強調(diào)人格的作用,他說:“我始終相信一個人底主張和行動,如若希望對于他人有絲毫的影響,有一部分的效力,非有高尚的人格不可”,這種高尚的人格對于“愛”的實現(xiàn)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要充分的發(fā)展愛非把心地保持的光明,保持的純潔不為功”,“靈魂不染一點污點”是實現(xiàn)“愛”的最好方法。①聞天:《人格底重要——答雁冰和曉風兩先生》,《民國日報·覺悟》1921年7月17日。高尚的人格養(yǎng)成了,愛也就養(yǎng)成了。五四時期的張聞天多次提及他對泰戈爾的信奉,他所表達的“對愛是精神的、絕對的、永久的、包括一切的贊美之情,對人格是真生命表現(xiàn)的歌頌之愛,對精神運動的執(zhí)著追求,都可以從中看到泰戈爾思想的影子”②艾丹:《張聞天的泰戈爾觀》,《黨史研究與教學》2008年第4期。。張聞天對泰戈爾的接受不僅表現(xiàn)在將“愛”與“人格”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考察,而且表現(xiàn)在看重愛對人格的升華作用,肯定人格的凈化對愛的重生的積極作用,泰戈爾的思想因此成為張聞天愛的哲學的一個重要來源。

      英國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是“愛”的極端提倡者,張聞天特別欣賞王爾德童話中的愛的哲學智慧表達,他對王爾德童話的肯定除了文字的華美、優(yōu)雅之外,盛贊的就是童話充滿的“愛”的品格。在王爾德的觀念里,美和愛是不能分離的,愛就是美,美也就是愛。愛和美都可以把人生造成一篇趣味濃厚的Romance,一首華美典雅的Idyll。張聞天對王爾德的“愛”的觀念甚為認同,他引用王爾德的話說:“我們所以要有愛,因為世界上有許多不完全、許多罪惡,要我們?nèi)ド饷獾?。愛是赦免,不是苛責。如其世界上沒有什么罪惡,一切都是圓滿無缺,那么還用得到什么愛嗎?其實不但男女之間的關(guān)系如此,人與人間關(guān)系都是如此?!雹蹚埪勌欤骸锻鯛柕陆榻B》,《張聞天早期文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頁。張聞天認為王爾德對“愛”的這些論述,我們也可以取來享用。因為愛是一種力量,能凈化道德,扶正人心,能矯正社會風氣的墮落。

      處于“五四”這個價值觀念迷亂、文化信仰重建的時代,提倡用愛來改造社會,雖然有些理想化,不能對社會改造起到實質(zhì)性推動作用,但對處于探索中的張聞天來說,這樣的思考是十分寶貴的,某種意義上說,張聞天的思考是五四一代青年思考社會、探索社會出路的一個縮影,折射出的是五四青年思想革命的歷史面向。

      猜你喜歡
      張聞天泰戈爾人格
      張聞天陳列館
      世紀風采(2023年10期)2023-10-14 00:52:10
      十二點鐘
      張聞天《神府調(diào)查經(jīng)驗談》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共產(chǎn)黨人的人格力量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學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論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
      學習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泰戈爾《飛鳥集》解讀諸法
      語文知識(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
      漫畫之頁
      沙田区| 苍南县| 盐边县| 玉环县| 佛坪县| 垣曲县| 昔阳县| 明光市| 柳州市| 大化| 连云港市| 双峰县| 昭平县| 潞西市| 临海市| 广河县| 晋宁县| 若尔盖县| 特克斯县| 宽城| 九寨沟县| 建始县| 林州市| 阜宁县| 抚顺县| 西和县| 黎川县| 保德县| 达州市| 巴彦县| 张家川| 日喀则市| 广丰县| 平潭县| 海晏县| 兴义市| 霍城县| 卢氏县| 武威市| 磴口县| 峡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