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散文深度學習時,既可以多篇整合,讓學生感悟同類作品,也可以精準施策,讓學生把握散文的閱讀方法。每一篇文學性散文呈現(xiàn)的都是作者語言所營造的世界。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批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意思是作家創(chuàng)作總是由內而外,即先由客觀現(xiàn)實的觸發(fā)而產生內在的情感,然后把這種情感通過文字表達出來。閱讀文章的人通過言辭來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但是,要讀出文章背后蘊含著哪些豐富的內容,讀者就要沿著文辭找到作者情感的源頭。
《昆明的雨》一文是作家汪曾祺老先生受同窗好友巫寧坤的邀約創(chuàng)作一幅畫之后寫的一篇回憶昆明過往的散文。
筆者在教學時,有一個學生的問題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文章前后都出現(xiàn)了“我想念昆明的雨”,意思是一樣的嗎?這一問題的價值在于引導讀者去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蘊藏的情感的豐富性。
首先,溯游尋源。
第一處“我想念昆明的雨”出現(xiàn)在文章的第二自然,可是接下來作者并未花大量的筆墨寫雨,而是寫了雨季的特點和雨季中的其他的人、物、景、事。作者信筆所至,無拘無束,看起來有種散裝拼接之感。要想讀懂作者的心聲,我們唯有順著文脈溯游而下,反復琢磨,找出這樣構思的真正原因。文中依次寫了樸實旺盛的仙人掌、人間至味的菌子、情韻悠悠的楊梅、沁人心脾的緬桂花以及與友人雨中小酌的場景。
這些物、景和人,看似和雨無關,實則處處是在寫雨。作者以雨為明線,將記憶中昆明雨季的人、物、景、事一幕幕展現(xiàn)開來,同時又隱藏著一條感情線索——對昆明生活中真實的東西、美好的東西、人的美、人的詩意的喜愛和想念,鮮活地描繪出一個“使人動情”的昆明,筆觸明麗歡快。
其次,沿波討源。
黃厚江老師曾說過:“好的課,由一個生長點,引出一條線,然后長出健康的枝,然后枝葉繁茂?!蔽覀兛梢岳^續(xù)沿“我想念昆明的雨”這個教學生長點,品讀文章的最后一段,沿波討源,立體地理解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
《昆明的雨》是一篇懷舊之文,里面有兩個“我”:一個是在昆明求學,青春年少的我;一個是離開昆明四十載后耄耋之年的我。兩者都以第一人稱“我”來敘事,因此能讓人產生真實感,而正是由于這種真實感,讀者會不自覺地把以前的“我”和多年后的“我”等同起來。所以在理解文章結尾的“我想念昆明的雨”,教師要溯洄探源,引導學生透過文本探究到底是哪個“我”,在怎樣的情境下發(fā)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慨嘆的。
最后,溯洄探源。
要讀懂兩個想念的豐富情感,我們要從開頭的一幅畫說開去。
汪曾祺在文本的第一段中講述了作畫的原因(寧坤要我給他畫一張畫,要有昆明的特點)以及畫面的構成(倒掛著的仙人掌,一朵金黃色的花,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為什么作者開篇要從一幅畫寫起,它和本文有什么關聯(lián)呢?或許我們能從巫寧坤老先生的《花開正滿枝——憶汪曾祺》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1957年,我倆同時落難,從此天各一方。二十余年如一夢,直到八十年代才在北京重逢,卻仍是咫尺天涯,離多會少。于是84年2月,我寫信給他,請他給我畫一張畫,要有我們的第二故鄉(xiāng)昆明的特色,往我家徒四壁的墻上一掛,就見畫如見人了?!痹诶L畫上頗有天分的汪曾祺歷時一個多月才完成這幅畫,可見昆明的一切美好如碧波奇珍,難以取舍。往事回思如細雨,這幅畫觸發(fā)了汪老的情思,于是汪老寫的這篇散文,既是對昆明美好生活的紀念,也抒發(fā)了作者悠遠的思念。
在進行散文深度學習教學設計時,我們要基于學情,反復研讀文本,抓住最有價值的地方作為教學切入點,運用溯游尋源、沿波討源、溯洄探源的方法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才能讓學生找到通向作者“心靈”的深度閱讀著力點。
(趙貞珍,宜興外國語學校,江蘇 宜興 214299)
責任編輯:劉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