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劍
(江蘇省如皋泗陽北京路實驗學校 江蘇 泗陽 223700)
古詩詞的意象品美繁多而內(nèi)涵豐富,是深度學習古詩詞的重要媒介。因此,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yīng)加強意象的學習與領(lǐng)悟,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初中語文作為陪伴學生很多年的一門學科,學生對其學習的內(nèi)容已經(jīng)有了大致的了解,主要分為古詩詞的理解背誦,作文,閱讀理解等內(nèi)容,據(jù)調(diào)查顯示,很多學生是不愿意進行古詩詞的學習的,因為涉及到背誦默寫的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背誦比較困難,并且隔了一段時間,就會慢慢忘卻。古詩詞的學習是初中語文教學當中的重要內(nèi)容,每一冊教科書中都會有許多的古詩詞,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記憶,能夠做到背誦分滾瓜爛熟,并且理解其中的含義,在適當?shù)那闆r下,還要進行靈活的運用。這要求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能夠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學舉措,實現(xiàn)多元化的古詩詞教學,讓教學更加有效率,減少學生在學習當中的阻力,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古詩詞作為初中階段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重點內(nèi)容,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yǎng),豐富文化知識,陶冶其情操有推動作用,教師應(yīng)更加重視。由于古詩詞語言精練簡短,但卻包含豐富的內(nèi)容,理解起來較為吃力,初中生難以有學習的興趣。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模式過于陳舊傳統(tǒng),讓課堂氛圍較為沉悶,故而初中生難以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知識掌握的不夠牢固,學習質(zhì)量與教學效率都會止步不前。若想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需語文教師改變教學策略,運用信息技術(shù)輔助教學的開展。
1.1 教師教學方式趨向于傳統(tǒng)。教師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起到的作用是比較大的,當教師使用新穎的教學方式,也會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促進課堂工作的開展,是枯燥乏味的課堂的調(diào)味劑。相反,教師如果固守傳統(tǒng),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式也不原因與時俱進進行創(chuàng)新,學生在學習地時候也會感到索然無味,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主觀能動性。有一些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目標太過于直白,直截了當?shù)恼f明這篇古詩詞需要背誦,這會讓學生在學習當中覺得負擔,因為要面臨的是記憶背誦的環(huán)節(jié),這是很多同學抗拒的事情。并且在教學當中缺乏一些興趣的指引,學生對古詩詞地背景也不會有更多的了解,極大的影響了古詩詞的教學效果。
1.2 學生對于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度不高??鬃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告訴人們在學習當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重要意義,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也是如此,只有當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正對古詩詞學習感興趣地情況下,才會更加主動的去鉆研古詩詞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動力,這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初中生,處于叛逆的年齡段,對一些事物都充滿好奇,但是對學習層面的事情就比較排斥。教師需要使用一些特別的教學手段,來進行古詩詞的教學,改變學生對于學習的認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當中的樂趣,從而讓學生做到主動學習,課堂上認真聽課,課堂下主動探究,二者相結(jié)合,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
1.3 運用教學情境輔助教學。古詩詞是語文學科的教學重難點,也一直是學生較為抵觸的學習內(nèi)容。雖然初中階段的學生已具備學習與思考的能力,但往往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對于晦澀難懂的古詩詞沒有學習的積極性,過于依賴教師的講解。這就導致初中生不會主動思考,深入探究,理解與掌握能力都較為薄弱,不利于教師日后教學的順利開展。故而,語文教師應(yīng)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豐富高效的方法對初中生加以引導,使其能主動對古詩詞進行深入探究。而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就是當下最流行且效果顯著的方法,不但能對初中生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有較好的引導作用,還能強化其探究、分析、理解與掌握能力,以達到培養(yǎng)初中生思維的目的。同時對古詩詞的內(nèi)涵與中心思想有更深刻的領(lǐng)悟,將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從根本上提高初中生的學習質(zhì)量與古詩詞教學效率,進而推動其語文綜合能力與素養(yǎng)的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賣炭翁》一課,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主要描述一個燒炭老翁人謀生的困苦遭遇,諷刺了當時社會的腐敗現(xiàn)實,表達出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語文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yīng)運用問題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提出具有啟發(fā)性、引導性的問題,如:“衣正單”的老人為什么要在嚴寒拂曉就“架炭車”而行呢?“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蹦膸讉€字寫出了運炭的艱辛?“惜不得”寫出賣炭翁怎樣的心態(tài)和地位?千余斤炭換回來的是什么?這一切是誰造成的?通過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不但能將初中生求知欲望充分激發(fā),引導其自主進行學習與獨立思考,從而對古詩詞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強化初中生的分析、理解與掌握能力,還能對其中的內(nèi)涵與中心思想有深刻的領(lǐng)悟,從根本上提高初中生的學習質(zhì)量與古詩詞教學效率。
走近作者,意味著學生需要深入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的背景,了解詩人獨特的氣質(zhì)、個性、脾氣、遭遇等,這些對學生了解詩詞意象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二集》一書中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詩人的身世背景,教師可通過“循序漸進”以及“開門見山”兩種方式展開。例如,在講解《天凈沙·秋思》時,筆者首先細致入微地介紹了馬致遠的人生經(jīng)歷,為學生后續(xù)感知意象奠定基礎(chǔ)。具體而言:筆者首先在大屏幕上投放了一段馬致遠的相關(guān)介紹,同時要求學生齊讀這段文字:“馬致遠在少年時期極有抱負,卻得不到當時統(tǒng)治者的重用,于是不得不羈旅在外長達20多年,而本課要學習的這首小令就創(chuàng)作于其羈旅期間?!贝藭r,有學生提出疑問:“何為羈旅?”筆者接著向?qū)W生釋疑:“所謂羈旅,就是在他鄉(xiāng)流浪、漂泊無依的意思。我們以前也曾學習過很多羈旅詩,比如《楓橋夜泊》《登高》等?!痹诮忉屃诉@一點后,筆者接著從背景資料中選取了幾個短語進行重點講解:“后人將馬致遠這首作品評價為‘嘆世之作’,而‘嘆世之作’指的是詩人感嘆社會時事、有感而發(fā)時才會創(chuàng)作的作品。馬致遠羈旅如此之久,正是因為懷才不遇的緣故。‘懷才不遇’就是本身有大才華、大能力,但是得不到賞識和重用。如果馬致遠能夠得到當時統(tǒng)治者的重用,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這首《天凈沙·秋思》了?!睂W生了解了馬致遠的相關(guān)資料后,就會更容易理解作者在作品中選取的意象,比如“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夕陽”等。正因詩人多年羈旅在外,孤苦無依、無人理解,才會產(chǎn)生這種愁苦憤懣的心境,自然在創(chuàng)作時便傾向于選取這種契合心境的意象,借此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愁悶。為了更好地理解詩人選取的意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詩人的個人經(jīng)歷入手,了解詩人獨特的個性、志趣、遭遇等,學生就能明白詩人為什么會選擇某一類意象,這對學生學習古詩詞具有積極的影響。
這里的“修辭”取其狹義,指修辭格,即修辭手法。很多教師在分析意象時,很少從修辭手法角度展開,其實修辭手法同樣可以幫助學生體會意象的內(nèi)涵。事實上,很多意象正是借助修辭的方式聯(lián)系起來的,通過修辭可以讓學生深入感受客觀事物的特征,為詩詞賦予更多的內(nèi)涵。在古詩詞中,“比喻”是最常運用的修辭手法,而詩詞中的意象也大多是借助比喻的方式相聯(lián)結(jié)。了解“比喻”形象生動的表達作用,可以加深學生對意象的感性認識。所以在講解古詩詞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講詩詞中的本體和喻體,幫助學生理解二者間的共同點。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一詩中就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具體而言,在“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兩句中,“征蓬”便是一個典型的比喻性意象,但是很多學生并不理解詩句,也不理解“征蓬”這個意象的深刻內(nèi)涵。因此,教師不妨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向?qū)W生介紹這個意象:“同學們,詩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你能看出什么是本體,什么是喻體嗎?”學生通過聯(lián)系詩歌的上下文內(nèi)容,認為本體是詩人自己,喻體便是“征蓬”和“歸雁”。接著,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你從‘征蓬’和‘歸雁’這兩個意象中又體會到了怎樣的感覺?”學生紛紛表示,“征蓬”和“歸雁”都給人一種漂泊無依的感覺。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詩人的經(jīng)歷以及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思考,學生在思考之后認為,詩人以“征蓬”和“歸雁”自比,借此表達自己出使邊塞的抑郁、憤懣、孤苦的心情。通過這樣講解,學生很快便理解了這兩個意象的深刻內(nèi)涵。作者在創(chuàng)作詩詞時,往往會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而這些修辭手法既增添了詩詞內(nèi)容的深度,也為意象賦予了多重內(nèi)涵。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意象,教師不妨從修辭手法的角度進行講解。這樣一來,學生對意象的情感內(nèi)涵也會有更加深刻的領(lǐng)悟。
在初中語文詩詞課堂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意象,教師首先需要為學生闡釋意象中的用典現(xiàn)象,讓學生知道這些典故的來源和含義,幫助學生理解意象的深刻內(nèi)涵。例如,在講解《行路難(其一)》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詩的主旨和情感,筆者先從詩中運用的典故入手,帶領(lǐng)學生深入探尋意象的深刻內(nèi)涵。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兩句。在講解典故以前,教師首先讓學生試著翻譯一下詩句。有的學生這樣翻譯:“閑來無事在碧綠的溪水旁垂釣,忽然夢到乘舟靠近太陽?!边@很快引起哄堂大笑——前面還好端端地釣魚,后面怎么突然做起白日夢來了?顯然,學生之所以鬧出這樣的笑話,是因為他并不清楚詩人的用典。看似簡單的詩句,其實包含了兩個重要的典故,分別是“姜尚垂釣”和“伊尹夢日”。其中,姜尚就是姜太公,傳說他八十歲出山輔佐周文王,立下不世功勞。而在出山以前,姜太公并不為人所知,但卻喜歡在渭水邊垂釣。一日,周文王來到渭水,見姜太公直鉤釣魚,很是奇怪,“釣魚都用彎鉤,為何你用直鉤?”姜太公卻笑著說愿者上鉤。其實,釣魚是假,姜太公等的是一個真正賞識自己的人。而伊尹是商湯時期的重臣,他在被賞識以前,也曾經(jīng)默默無聞。他在被商湯重用的前一夜,夢到自己乘舟于日月之旁。這兩個典故其實都暗含著被君主賞識以及重用的意思。而詩人在詩歌中用這兩個典故,也表達了自己渴望得到賢君的賞識。通過深入探尋意象背后的典故內(nèi)涵,學生很快明白了詩人渴望施展政治抱負的憧憬。作者在創(chuàng)作詩詞時,往往會運用一些特殊的典故來表達特定的心情、態(tài)度和志向。然而,由于初中生知識儲備不足,他們很難理解這些典故的用意。在教學中,教師可從意象背后的用典現(xiàn)象著手,加深學生對詩詞意象的理解。
再生動的講解,也很難抵消意象的抽象性。如果教師可以將視聽媒體運用在古詩詞課堂中,讓學生通過詩詞構(gòu)筑的直觀情境理解意象,就不僅可以增添課堂的生動性,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意象中的畫面感,從而加深對詩詞意象的理解和把握,讓學生進一步領(lǐng)略詩詞獨特的美。例如,《錢塘湖春行》這首詩為我們展現(xiàn)了西湖初春時分的美麗景象,為了使這種美麗更加生動直觀,詩人特意選取了一系列含有初春特點的事物或景物。在上課一開始,筆者便要求學生誦讀詩歌,將詩人運用的意象畫出來。但是在完成這個步驟以后,筆者注意到學生對這些意象的感受非常淡漠,并沒有任何欣喜的表現(xiàn)。當學生缺乏這種情感領(lǐng)悟,他們自然不可能對詩人表達的情感有所觸動。為此,筆者在課堂中引入了現(xiàn)代多媒體手段,旨在通過視頻或圖片幫助學生感知詩詞中的景物特點。在視頻的展現(xiàn)中,學生可以看到西湖春水,看到西湖旁邊的柳樹,還可以看到“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的動態(tài)景象。此時,學生對詩人運用的意象感知不再是零散的,而是完整的,并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幅又一幅連續(xù)的畫面。而這樣的感知過程,對學生理解詩人的情感內(nèi)涵有積極的作用。在古詩詞課堂中,教師不妨引入多媒體技術(shù),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文字轉(zhuǎn)化為生動的圖畫信息,從而加深學生對意象的領(lǐng)悟。
接受美學強調(diào)讀者參與,如果脫離了讀者的參與,作品便不能稱其為作品。因為脫離了讀者參與的作品,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文字疊加,只有融入了讀者的想象、思想以及意識,作品中的內(nèi)涵以及情感才能真正彰顯出來。因為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詞的過程中,往往會從生活中擷取一些生動的意象,然后移情于這些意象,并通過意脈的方式將其串聯(lián),而詩詞的畫面和意境也會就此彰顯。因此,在鑒賞詩歌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詩歌意象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深刻內(nèi)涵。例如,蘇軾所寫的《水調(diào)歌頭》是詠月懷人的抒情作品。其中“月”是整首作品的核心意象。雖然月本無今古,但是不同的人對月亮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盡管每個學生都見過月亮,但大部分學生很少有時間、有心思賞月,更不會對月懷人。因此,在教學這首詞時,讓學生理解詞本身的意義并不難,難的是讓學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對此,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對“月”這一意象展開聯(lián)想,具體而言:教師可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接著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讓優(yōu)美的旋律引領(lǐng)學生進入詩境。之后,教師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想象:假如親人遠在千里之外,此刻又是中秋佳節(jié),你們會產(chǎn)生怎樣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由己及人,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深處那份難言的牽掛之情。此時,學生理解了詩人選擇“月亮”這一意象的根本原因。因為月亮會讓人想到中秋節(jié),而中秋節(jié)代表著闔家團圓。當詩人凝望著月亮,就會忍不住想起自己的親人。如此一來,學生便深刻理解了這首詩的意境。對意象的把握和領(lǐng)悟往往需要借助想象。想象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內(nèi)心想法,還可以幫助他們進入詩詞意境。在想象的過程中,學生將對詩人的描繪形成更加深刻的感受,而這份想象也將為學生開拓詩詞審美的空間,從而加深其對詩詞的領(lǐng)悟。
在現(xiàn)階段的初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有關(guān)意象的鑒賞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為了幫助學生領(lǐng)略古詩詞意象的深刻內(nèi)涵,教師需要采取全新的意象教學方法。本文提供了意象鑒賞的五個策略,并將初中古詩詞作為示范對象,具體闡述了意象教學的路徑,以期讓學生讀懂和學懂古詩詞。其實,在初中語文古詩詞的學習中,教師有非常多的教學方式可以采取,也有許多外界的因素能夠利用,教師可以進行抓取,從而進行教育的融合,只要教師認真的探索,發(fā)現(xiàn),就能夠發(fā)掘出更多的與之結(jié)合的方面,進行融和教學。多元化教學是現(xiàn)代教學中的非常重要的教學要求,要求教師及時的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刷新課堂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成長。